文/洛水钟鸣
(识局微信公共账号zhijuzk)
当我们认为,某种选拔任用机制不科学的时候,往往是因为,我们本人没有被选拔任用。
提拔晋升,是任何一个打工人——无论他在体制内还是外——的职业生涯中,都绕不开的话题。
尤其是体制内的打工人,由于缺乏类似“计件工资”“业绩提成”这样的物质激励,提拔晋升就显得格外要紧。
可问题是,提拔晋升的机会,通常比等着提拔晋升的人,要少很多。于是,提拔谁、不提拔谁,按什么原则什么标准提拔,就成了大问题。
比方说,有人就认为,熟人之间不适合搞民主测评、民主推荐。
为什么呢?因为同事之间存在竞争关系,如果有某个岗位,几个人同时符合条件,那他们怎么可能不推荐自己,而推荐“更合适”的其他人?
何况在日常工作中,大家通常是各干各的,谁也不清楚谁究竟付出了多少、取得了多少成绩。再加上干工作就难免得罪人,同事们在投票推荐的时候,很难不掺杂私心杂念、个人好恶,反而不如领导站得高、看得全面、投得客观。
但也有人觉得,不能太相信领导的选人眼光。
这又是为什么呢?首先是因为领导也是人,他也可能有私心,比如他或许会倾向于提拔那些他喜欢的下属,而不是真正能干的。
又或者,哪怕领导强调“我就喜欢真正能干的下属”,他也不能保证他喜欢的下属就一定是真正能干的。
毕竟,只要是人,就存在信息差,领导也不例外。他或许只能看到在他眼前表现的那几个下属的优点,又或许只能听到身边的下属对其他下属的评价,要让他真正了解每个下属的特点和优点,他也做不到。
那怎么办呢?通常的办法是把“领导选拔”和“群众推荐”结合起来,搞一套“民主测评+谈话推荐+组织考察”的完整流程,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选拔任用的公平合理。
但这同样不可能让每个人都服气、都满意。
前面说了,要指望这套流程上的每个人都出于公心,其实挺难的。只要这环节上有一个人存在私心,都可能影响选拔任用的结果。
而更难的是,那些参与选拔的人,自己又是不是出于公心呢?
要知道,这世上很少有人会认为自己的付出不比别人多、能力不比别人强、别人比自己更该得到提拔。所以,当组织选拔任用的人不是他的时候,他往往倾向于认为别人没有出于公心,而不是他自己没有出于公心。
好了,说到这里,多数人应该不会再往下看了,也没必要往下看了。但如果还有人想继续往下看,那么,下文就给一点基本的建议吧:
在选拔任用这件事上——尤其是体制内的选拔任用这件事上,千万不要把“付出”和“收获”等同起来。
想想看,如果,只要你干得好,领导就一定提拔你,同事就一定推荐你,那“提拔”这个事,到底是你说了算,还是领导和同志们说了算?
更不用说,“干得好”往往还是个主观概念,它不一定有非常客观的评价标准。如果你以为,你干得很好,很应该得到提拔,那咱还要这一套流程干什么?你直接自己给自己下文件得了?
当然,这并不是说,你应该拿出更多的精力,去巴结领导、去讨好同事,只是说,在面对提拔时,你应该首先摒弃“好学生思维”。
这是体制内的很多人,会不自觉地带有的一种思维,这种思维来源于他年轻时的经历。
不知道大家仔细观察过没有,很多进入体制内的人,他这一生,不怎么难,也不怎么容易,不怎么苦,也不怎么幸福。
他只是一直按部就班地沿着一条“常规性”的道路在走:好好学习,好好考试,好好工作。在这个过程中,他始终认为“就该好好学习”“就该好好工作”“就该好好表现”,然后“表现好就会得到奖励”,但这一切到底为什么该,为什么得到,他不知道,他没想过。
这样的人,最容易产生一种惯性思维:付出就会有回报。按说这倒也没什么问题,然而问题是,在他的潜意识里,“付出就会有回报”=“付出就应该有回报”。
一旦他付出了,没有得到回报,他也不会再回过头去审视这套逻辑,而是要么怨天尤人,要么自我矮化。
所谓怨天尤人,就是他觉得自己被不公平地对待了,是领导和同志们故意针对他、漠视他,于是他就开始四处抱怨、破罐子破摔,可这样一来,下次提拔,多半还轮不到他。
所谓自我矮化,却是另一个极端,也就是他觉得自己付出还不够,还得继续努力,于是他拼了命地表现,把自己更加工具化。
然而,一个自己主动给领导当工具的人,是不值得领导花“大价钱”来维护的——试想,如果他能用荣誉证书来笼络你,为什么要用重要岗位呢?如果他能用画饼来鼓励你,又为什么要用荣誉证书呢?
这就是很多人,明明很努力,却连个荣誉证书都混不上的原因:他不值钱。
当然,说这些,并不能帮助任何人得到提拔,甚至不能帮助任何人得到荣誉证书。
但这能帮助你在没得到提拔的时候,回过头去审视自己的初始逻辑:付出和回报从不对等,不要把自己的幸福和快乐绑定在自己无法决定的事上。
这句话不能帮助你过好一点,但能帮助你好过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