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孙梅欣 编辑/张广凯)
自7月11日晚间爆出,娃哈哈宗庆后海外三位非婚生子女在香港对宗馥莉提起诉讼后,娃哈哈及宗馥莉便陷入舆论的漩涡。
与宗泽后的公开指责、老员工的“打抱不平”、强调杜建英对娃哈哈发展贡献等等声音不同,来自于娃哈哈及宗馥莉官方的表态,至今一言不发。
但这不代表,宗馥莉什么都没做。
“从去年到今年,娃哈哈在管理上正在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它正在经历凤凰涅槃。”庞瑞(化名)对观察者网如是说。
作为娃哈哈的地区经销商,庞瑞直接感受到,娃哈哈自宗馥莉接手后在管理上、企业投入上的变化。这些变化直接体现在产线归属权、税务规范化、经销商成本降低等等方面:“可以说,今年的娃哈哈和去年的已经完全不同。到了明年,变化可能更大。”
统一管理“动了太多人利益”
对于当下多方对宗馥莉的指摘,庞瑞直言,“因为她动了太多人的利益。”
这源于娃哈哈公司和工厂庞大而复杂的体系。从公开信息来看,除了宏胜系公司明确指向宗馥莉,其余娃哈哈体系不少公司,指向了离岸公司,背后归属人并不清晰。
“不仅公司、工厂归属不同的人,很多同一家工厂里不同的产线,都属于宗氏家族不同的人分管。可能奶产线归一个人管,八宝粥产线、水产线又归另一个人了,管理比较混乱。”
这从另一个维度解释了娃哈哈信息的混乱。今年上半年,有媒体报道娃哈哈多地工厂停工,但观察者网实地走访停工名单上的南京娃哈哈工厂时,厂内员工表示仍在“正常开工”。
分散管理的结果是,工厂和产线的经营和收益归属不同的人。虽然家族的人都分到了蛋糕,但总部层面难以集中资金做整体的调整。
这一局面从宗馥莉掌舵之后开始变化。
庞瑞表示,宗馥莉要求对产线、工厂进行统一管理,推不动的就交给代工厂,通过代工生产补足市场需求。在这之后,“砍掉”生产设备、生产质量不达标的工厂、产线,或者停工检修、设备升级。
就在近期,由于娃哈哈不再进行授权生产,位于上海金山区的上海娃哈哈饮用水有限公司也已停产。这家年产量1000万桶,生产14.8L饮用水的产线,在2022年才投产。
企查查信息显示,公司的法人是宗伟,副董事长为宗继騋。根据自媒体《财经无忌》公布的宗氏家谱显示,宗继騋是宗庆后父亲弟弟的孙子,是宗氏的旁系子弟。
宗伟和宗继騋与娃哈哈集团体系核心业务关联性并不强,各自名下涉及的大多为商贸、投资、电商等业务。但其合作伙伴中,出现了原董事会成员郭虹、宗泽后及其子宗继昕等人的名字。
另一方面,新的设备和产线正在上马。今年5月下旬观察者网在南京娃哈哈工厂走访时获悉,扩建后的娃哈哈南京工厂二期已经临近投产,新设备即将进场。同时,西北地区一家出现停工工厂的奶产线近期被拆除,更换为水线设备。
据悉,在部分工厂新投入的设备中,不乏几千万元的超滤净水机器。知情人士透露,安装新设备后,将会提高5倍左右的产能。
改善物流运输,直接触达终端
除了生产端,过去一年,娃哈哈的渠道端也在进行精细化管理的调整。
“从去年到今年初,娃哈哈在经销商层面做比较重要的事情,一是上了托盘货架运输,二是增加渠道。”
庞瑞表示,过去多年,娃哈哈在终端销售点都是手工码货的散货方式,今年开始采用托盘运输:“以前散货到了终端,我需要雇人专门上下货、码货,一车的成本就要700元,一个月要4000-5000元。现在上了托盘运输,这些钱都省掉了。”
除了省钱,还有效率的提升。“以前司机去厂里拉散货,排队就要等8个小时。现在上了托盘运输,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就出来了。”
另一方面,则是增加了“送水到家”服务,直接由事业部管理,加强对终端的管理和触及,而这正是和农夫山泉学习的结果。
事实上,宗馥莉在早期的采访中,不止一次地表达对农夫山泉的喜欢,并称赞农夫山泉“在品牌传播和新品打造方面非常有想法”。如今,从执行层面,她正在扎扎实实向农夫山泉学习。
由于没有公开的财务数据,娃哈哈的主力销售结构并不清晰。从庞瑞了解的情况来看,之前撑起娃哈哈销售的主力是AD钙奶、营养快线、八宝粥等热门大单品。仅从水产品而言,娃哈哈在零售端表现并不突出:“娃哈哈纯净水重要的销售渠道是企事业单位,或者是高校,后者主要是做实验需求量大。”
零售端的销售,主要靠终端向经销商要货。“如果商家想卖,就找经销商要。没有点名要货,也没有市场的人铺货。”
这一情况自去年3月宗馥莉接棒娃哈哈不久就产生变化,通过大量投放冰柜直接触达消费者。去年8月底,娃哈哈曾在官网上公开发布超过6.17万个冰柜不同年限的维保,和超过10万个智能冰柜的招标,覆盖全国5.8万个地址。
而在当时,宗庆后的“余威”的确帮了宗馥莉一把。有商超销售人员表示,有的消费者直接点名要娃哈哈:“放在店里显眼处的其他品牌不要,非要去货架上找娃哈哈。”
庞瑞发现,以前娃哈哈水线业务几乎看不到业务员,现在市场经理经常来找经销商,了解市场情况。
终端零售,是宗馥莉一直想要直接触达的部分。在早前的采访中宗馥莉曾坦言,娃哈哈对于市场的了解主要来自于经销商,没有直接触达的途径。她曾搭建了线上的哈宝平台,通过吸粉直接触达消费者,希望通过消费者的反馈调整产品。
如今,用线下铺货的方式更加直接。观察者网注意到,娃哈哈官方公众号已经开设了“哈宝送水到家”小程序,通过官方途径可以直接送水上门,平台粉丝量已经超过1000万粉。
纠纷影响销售,但品牌势能上来了
渠道的拓展、新设备的上马、物流运输端的等等调整,无一不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
庞瑞坦言,娃哈哈上马的这些举措,从行业来看已经算晚了:“但之前没有办法,产线、工厂都属于不同的人,挣的钱各自分去。投入上大家你推我,我推你,谁都不动。”
统一管理后,效果也很明显。“除了有经销服务了,产品质量也比之前要好。”庞瑞以成箱水的外包装举例,箱子质量比以前牢固,大桶装的瓶子更结实,因此送货损耗降低。
同时,水产品零售端的格局也正在打破。娃哈哈在商超投放冰柜、家庭渠道的铺设对销售拉动颇为有效。
“今年上半年在其他品牌也在推新、降价,市场竞争比较激烈的情况下,娃哈哈在很多商超的销量出现成倍增长,跑得很快。”
这一上升的销售势头,一直持续到7月传出宗庆后遗产纠纷。
观察者网从华东、东北、西北多个城市的销售端和工厂端了解到,由于近期的风波以及产能供应等问题,娃哈哈各地销售出现30%—50%不等的下滑。
引用的第三方数据平台称,从娃哈哈家族纠纷事件出现后,从7月14、7月15日,娃哈哈在电商平台的销量就出现下滑,日销量从1万—1.2万区间,下滑至5000-7500区间。
庞瑞的娃哈哈产品近期同样出现销售额下滑,这其中固然有因为家族纠纷带来的品牌口碑好感度下降,也有因为产能不足、切换工厂导致的供货短缺。
他坦言,去年一波流量带火了娃哈哈的产品,今年本来热度就冷了一些,大家回归理性消费,客观上的经济因素也不容忽视。
至少在水饮产品上,他仍然看好娃哈哈未来的潜力:“娃哈哈很大的优势在于全国各地的本地建厂,成本低,利差很大。虽然口水仗打得厉害,但品牌已经势能上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