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头条 » 正文

头顶120亿估值,宇树科技要上市:雷军、腾讯、阿里“抢筹”押注,相关概念股掀起涨停潮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江紫萱 时间:2025-07-21 20:12:31

出品|搜狐财经

作者|刘相君

连续五年盈利、年营收超十亿,机器人领军企业开启资本化之路。

7月18日,证监会网站显示,杭州宇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宇树科技”)正式启动IPO上市辅导,中信证券担任辅导机构。

说起这家公司,市场并不陌生,2025年春晚站上舞台转手绢的机器人就来自宇树科技。作为杭州“六小龙”之一,宇树科技从融资到股改始终备受市场关注,雷军、腾讯、阿里、蚂蚁集团等投资方纷纷入局。

开启上市辅导的消息一出,宇树科技再次激起资本市场的涟漪。7月21日,相关概念股表现异常活跃,卧龙电驱、金发科技、雪龙集团、首开股份等上市公司迎来涨停潮。

连续五年盈利、去年营收超十亿

从创始工坊到资本宠儿,宇树科技的故事始于2016年。90后创始人王兴兴以单人团队起步,在杭州开启机器人梦想。公司专注于消费级、行业级高性能通用足式/人形机器人及灵巧机械臂的自主研发、生产和销售。

据介绍,宇树科技是全球首家公开零售高性能四足机器人并最早实现行业落地的公司,目前累计提交国内外专利申请200余项,其中授权专利180余项。

2025年央视春晚的聚光灯下,16台宇树H1人形机器人身着红花袄表演的《秧BOT》节目技惊四座。一夜之间,宇树科技从科技圈走向大众视野。

今年2月,宇树科技官方发布的视频中显示,机器人无论是被球砸,还是被棍棒推搡、击打,均能不受干扰流畅完成舞蹈动作。4月宇树科技发布视频首次展示五指灵巧手Dex5,无加速展示出抛接橘子、玩扑克、转魔方、翻书等能力,灵巧手单手共20自由度,所有关节均支持反向驱动,单手94个触觉传感器。

业绩表现方面,在普遍亏损的机器人行业,宇树科技的成绩单可以说得上是“亮眼”。公司自2020年起连续五年保持盈利,王兴兴在今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透露:“目前公司有一千多人,年度营收大约10亿元。”

二级市场上反映强烈,截至7月21日收盘,间接参股宇树科技的卧龙电驱、金发科技、雪龙集团、首开股份迎来涨停潮;为宇树科技供应自润滑轴承的长盛轴承20cm涨停。

雷军、腾讯、阿里、蚂蚁等巨头争相入局

辅导备案报告显示,宇树科技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为王兴兴,其直接持有公司23.8216%股权,并通过上海宇翼企业管理咨询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控制公司10.9414%股权,合计控制公司34.7630%股权。

回看宇树科技的融资历程,映射着资本对硬科技的追逐热情。

天眼查数据显示,2016年8月成立的宇树科技在2017年1月拿到了200万元的一笔投资。2020年1月完成了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红杉中国种子基金和德迅投资参投。

随后,在2021年的A轮融资中,出现了雷军的身影。顺为资本在当年领投宇树科技A轮,并在后续B轮持续加码。另外,深创投、美团龙珠、经纬创投、中关村科学城、琥珀资本、上海科创基金、中信证券、祥峰投资中国基金等也现身宇树科技后续投资方名列。

从宇树科技C轮融资情况来看,可以称得上是巨头争相入局的“资本盛宴”。中国移动、腾讯、锦秋基金、阿里巴巴、蚂蚁集团和吉利共同领投,深创投和北京机器人产业投资基金继续加码,据悉,公司投后估值将达到120亿元。

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数据显示,2024年宇树机器狗年销量高达2.37万台,约占全球市场69.75%的份额,人形机器人领域宇树实现交付量突破1500台。王兴兴近期在活动上表示:“今年宇树科技机器人的出货量相对于去年有明显的增长。”

王兴兴认为,对整个行业来说,今年上半年,整个机器人行业的增长速度都非常快。“我个人对民营经济充满了信心,因为有很好的政策,有很好的土壤。”

人形机器人产业密集催化,落地还需3-5年?

宇树科技IPO进程启动之际,同行智元机器人也在资本市场上有所动作。近期,智元机器人斥巨资21亿元买入上纬新材六成股权,引发市场对其借壳上市的猜想,截至7月21日收盘,上纬新材已连续斩获9个涨停板。

东方证券分析师丁昊、杨震认为:“人形机器人龙头企业纷纷开启上市征程,产业投融资有望加速。同时,受龙头企业带动,我们认为产业内的其他机器人企业也将加速推出产品或应用以争取更多资金支持,产业内的技术进步也将因此而加速,进而带动机器人产业链成长。”

今年以来,人形机器人产业迎来密集催化。

乐动机器人、仙工智能、卧安机器人等公司寻求赴港上市;7月9日,仓储物流机器人公司极智嘉在港交所敲锣;7月16日,做人形机器人六维力传感器的蓝点触控宣布完成近亿元B轮融资;海星空机器人宣布完成种子轮融资;节卡股份、遨博智能的上市进程也备受关注;7月11日,中国移动采购与招标网显示,智元、宇树科技中标1.24亿元人形机器人订单。

那么,规模化、商业化的量产时代来临了吗?

王兴兴认为,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目前仍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未来3-5年,人形机器人在各行业的应用节奏确实会不断加快,当前已有部分应用场景落地。他表示:“相关应用尚未进入大规模推广阶段,全面普及仍需一定时间。目前机器人和AI都面临很大挑战,需要全球共同努力来推动这件事情。”

大寰机器人市场总监王柏棠曾对搜狐财经表示:“在人形机器人领域,我国产业链十分完善,几乎所有环节都展现出了全球竞争力,例如电机、电池、AI、机器视觉、制造与装配等,但在精密减速器、高端芯片与处理器、部分高端传感器、机器人操作系统等方面,仍然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全站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