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工商银行收购村镇银行是国有大行改革化险的重要抓手,填补了国有大行参与“村改支”的空白,也体现出国有大行响应监管要求,发挥风险处置“压舱石”的重要作用。
本刊特约 方斐/文
近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网站显示,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江津监管分局同意工商银行收购重庆璧山工银村镇银行并设立工商银行重庆璧山中央大街支行。
公开信息显示,重庆璧山工银村镇银行成立于2009年12月,系工商银行在西部地区设立的第一家全资村镇银行。根据工商银行2024年年报,截至报告期末,工商银行直接控股两家村镇银行,分别为重庆璧山工银村镇银行与浙江平湖工银村镇银行,持股比例分别为100%、60%。
统计显示,仅2025年6月以来,监管部门已批复20家村镇银行改革重组;其中被吸收合并的村镇银行11家,被收购的村镇银行9家,地域涵盖江苏、海南、辽宁、山东、内蒙古、广东、湖北、河北等多个省份,其模式多为村镇银行被主发起行合并后改制为主发起行的新设支行( 村改支”)、新设分行(“村改分”)等。
早在2020年12月底,原银保监会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推动村镇银行化解风险改革重组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对于部分风险程度高、处置难度大的村镇银行,在不影响当地金融服务的前提下,如主发起行在当地设有分支机构,属地监管部门可探索允许其将所发起的高风险村镇银行改建为分支机构。
2025年1月举行的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2025年监管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加快推进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坚持上下统筹、分工包案、凝聚合力,全力处置高风险机构,促进治理重塑、管理重构、业务重组。随后2月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亦强调,坚持农村中小银行支农支小定位,“一省一策”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稳妥有序推进村镇银行改革重组。
推进村镇银行改革化险
近年来,伴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上升,部分中小银行暴露出资产质量恶化、信用风险加剧、资本不足和公司治理不完善等问题,特别是在一些经济实力较弱的地区,地方中小银行的风险化解更具紧迫性。尤其在大型银行服务重心下沉之后,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种种经营劣势更加凸显,主要包括业务拓展速度放缓,生存发展能力减弱,经营服务手段滞后,金融科技化程度较低,金融服务方式与金融服务产品创新不够,市场占有份额在缩小等。
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农商行不良贷款比例较商业银行平均水平高出1.35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低于商业银行平均水平95个百分点,资产质量压力仍较为严峻。
从政策要求来看,202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其中要求加强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支农支小定位,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化险,推动村镇银行结构性重组。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亦提出“稳妥有序推进村镇银行改革重组”。由此可见,稳妥有序推进村镇银行改革化险是2025年金融工作的重点。
实际上,2024年以来,中国村镇银行改革化险已经驶入快车道,仅2024年12月,金融监管总局就发布了约20条有关村镇银行吸收合并、解散的批复,2023年同期仅有个位数。从参与收购合并的金融机构类型来看,多以地方性商业银行为主,也有少数股份制银行参与其中。
央行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24)》显示,部分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存在一定风险,截至2023年年末,农合机构(包括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和村镇银行“红区”银行数量占“红区”银行比重较高,但资产规模占参评银行的比例不足1%。相对而言,大型银行评级结果较好。
2024年5月23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农村中小银行监管司党支部发布《统筹推进改革化险推动农村中小银行高质量发展》署名文章,明确指出要加快推动农村中小银行兼并重组,减少农村中小银行机构数量和层级,加强集中统一管理,因地制宜优化机构布局。
从改革路径来看,村镇银行改革主要呈现三种模式:“村改支”、“村改分”、“股权转让”。根据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官网的批复,仅2025年上半年就有超过50家村镇银行经由“村改支”、“村改分”等方式被兼并重组。
国盛证券分析认为,“村改支”、“村改分”这种方式一方面有助于增强金融机构的村镇服务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另一方面,对于母行而言,“村改分、村改支”之后业务范围有所拓展,根据《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村镇银行发放贷款应首先充分满足县域内农户、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如果主发起行在村镇银行所在地没有其他分支机构,则可借助“村改分、村改支”的契机适当拓宽经营范围。
发挥风险处置“压舱石”作用
2025年6月23日,根据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官网披露的信息,江津监管分局同意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收购重庆璧山工银村镇银行有限责任公司并设立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重庆璧山中央大街支行。
根据批复,工商银行将承接重庆璧山工银村镇银行有限责任公司清产核资后的资产、负债、业务和员工,并督促重庆璧山工银村镇银行有限责任公司按照有关规定办理法人机构终止等相关事宜。
本次工商银行收购村镇银行是国有大行改革化险的重要抓手,填补了国有大行参与“村改支”的空白,也体现出国有大行响应监管要求,发挥风险处置“压舱石”的重要作用。
同日,第一轮国有大行5200亿元注资计划全部落地,该计划有利于保障金融体系平稳运行,同时也将有力支持国有大行在经济结构调整方面发挥更大作用,预计将为化解中小银行金融风险提供增量资金支持。
而参与村镇金融机构改革化险对国有大行的经营影响较小,以本次被工商银行收购的另一家浙江平湖工银村镇银行为例,工商银行持有其60%股权。据公司披露,截至2024年年末,浙江平湖工银村镇银行总资产为26.4亿元,同比增长1.2%,不良贷款比率为1.33%。收购这类村镇银行的资产体量对国有大行的资产质量负担可能不重。
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24)》的统计,截至2023年年末,“红区”(“红区“:8至D级表示机构处于风险较高状态)银行为357家,资产规模为7.05万亿元(占比1.78%),其中农合机构占比较高。
假设条件如下:第一,(红区银行资产/农商行总资产)=(红区银行不良资产/农商行不良资产);第二,红区银行平均不良率=农商行平均不良率;第三,红区银行全部为改革目标下的村镇银行。
以2025年一季度国有大行财报数据做静态测算,如果国有大行收购50%、80%、100%“红区”银行,整体不良率将分别上行4个基点、6个基点、8个基点,拨备覆盖率分别下行7.1个百分点、11.1个百分点、13.7个百分点,整体来看影响相对有限。
另一方面,监管当局可能会给予国有大行充分的政策支持:1.给国有大行注资提升公司稳健经营能力;2.可能给予金融稳定再贷款支持;3.可能协调金融资源提供低利率存款或其他支持。
从投资角度来看,当前银行股的表现整体稳健,仍具有投资价值,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理由:
第一,买银行股=买“高息固收产品”。目前,银行股估值普遍达到近年高位,股息率较往年明显下行,但较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仍有较大的超额收益。
第二,银行股“行稳致远”。当前全球地缘政治风险有所加剧,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投资者风险偏好下降,对于红利资产的代表——银行股票青睐程度较高。
第三,政策红利加持。公募基金改革和险资OCI账户扩容,未来偏股型基金对权重股的青睐度更加提升。
第四,政策和管理层对未来经营信心十足。部分国有大行注资后市场价格距离发行价格仍有溢价空间,且补充核心资本后对国有大行信贷投放、支持地方金融稳定和缓解流动性压力有直接利好。
第五,国有大行资本雄厚。化解村镇银行金融风险对国有大行经营压力不大,且监管层面可能会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
(作者系资深投资人士。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
本文刊于07月12日出版的《证券市场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