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20日,由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主办的首届气象经济博览会(以下简称“博览会”)在合肥滨湖国际会展中心举办。博览会现场,一批填补技术空白、实现全球首发的“气象黑科技”集中亮相,让从前的“看天吃饭”,变成了现在的“知天而作”,以精准服务彰显中国气象装备的硬核实力。
本届博览会化身“气象黑科技”秀场。其中,“中国天气智能体”以数字内核构建新质生产力基座,其“60天无缝隙预报”打破传统预报时限壁垒——从农业生产的季度种植规划到新能源电站的中长期调度,超长周期的精准预测让产业决策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布局”,为千亿级产业链注入确定性。
低空经济作为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其安全起飞的关键支撑正来自许多硬核装备。其中,全天空自动成像系统(SCI-100)以1200万像素CMOS感光模组+AI识别技术,24小时捕捉4000×3000分辨率云图,精准解析云状、云量与云底高度。从无人机物流航路规划到城市低空管制,这套“天空CT”为低空活动提供毫米级视觉参考,每年可减少因气象误判导致的低空事故30%以上。
一批“卡脖子”技术的突破,让中国气象装备从“跟跑”迈向“领跑”。其中,“iAMAS 仿真预报”挑战城市低空建模的世界级难题,自主可控的全球变网格大气模式,实现“全球-区域-城市-街道”四级嵌套预报,1公里空间分辨率、1分钟时间分辨率的精度,让商圈人流调度、赛事活动保障等场景的气象服务从“宏观建议”变为“微观指令”。
“跨层级指挥平台MAXHUB”展现产学研用协同的力量,整合无人机、单兵、车载摄像头等多源信号,实现部-省-市-县-现场五级无缝协作。在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中,这套系统让火箭增雨、防雹的指挥响应速度提升 50%,推动“气象干预”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
从AI气象大模型到低空探测装备,从短临预警系统到全球仿真模式,这些硬核科技正以“气象+”的深度融合,为农业、新能源、航空、低空经济等产业注入新动能。气象,已不再是 “阴晴冷暖的播报员”,而是撬动千亿级市场的“经济引擎”,以技术创新书写着高质量发展的新答卷。
这场博览会不仅是技术展示的舞台,更成为推动气象经济从“概念”到“实践”、从“分散” 到“聚合”的关键枢纽。正如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会长许小峰所言,气象,从来就不仅仅是“阴晴冷暖”的代名词。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它已深度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和人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一种关键性的生产要素和基础支撑力量。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陶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