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财经头条 » 正文

没有一线城市的杭州都市圈,挤进全国前五位:一边“瘦身”,一边接轨上海

IP属地 中国·北京 时代周报 时间:2025-11-28 20:18:33

本文时代周报 作者:史航

杭州都市圈发展,又有新动态。

近日,柯桥至诸暨高速公路工程顺利通过交工验收。作为目前杭州“二绕”最后一段尚未通车的路段,柯诸高速的建成将实现杭州“二绕”全线贯通,形成完整闭环。

杭州“二绕”,即杭州都市圈环线高速。这条环线串联起德清、柯桥、诸暨、桐乡等多个杭州都市圈节点县市,建成通车后将进一步促进都市圈内的经济联系。

除此以外,浙江省打造一流枢纽城市交通强国建设试点也于近日通过交通运输部验收。该试点以杭州为核心,建成省域、都市圈、市域、市区4个“1小时交通圈”,以此促进杭州都市圈和省域内其他城市之间的连接。

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是都市圈联动发展的基础。在经济发展活力方面,杭州都市圈也有亮眼表现,如在2025年度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中,杭湖嘉绍四市共63家企业入围,占全国的12.6%。

近日,清华大学日前发布的《中国都市圈发展报告2024》中,杭州都市圈与深圳都市圈、广州都市圈、上海都市圈、北京都市圈,位列成熟型都市圈前五位。

这个没有一线城市的都市圈,为何能进入全国都市圈的第一梯队?“十五五”时期,杭州都市圈将有何发展机遇?


杭州(图源:图虫创意)

“瘦身”效果显现

从面积上看,杭州都市圈并不算大。

公开资料显示,杭州都市圈核心范围包括杭州、嘉兴、湖州、绍兴的大部分地区,面积约2.2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693.9万人。

与之相对比,作为发展型都市圈的南京都市圈,总面积近6.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超过3500万人;成都都市圈总面积3.31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006.4万人。

无论是面积大小还是人口数量,这两个都市圈都比杭州都市圈要大。

这样的规模是近年杭州都市圈“瘦身”发展的结果。

在获批成为国家级都市圈前,杭州都市圈的范围包括杭州、湖州、嘉兴、绍兴、衢州和安徽省黄山等6市。而在2023年9月晋级国家级都市圈后,杭州都市圈一直没有正式公布规划范围。

直到2024年发布《绍兴市融杭发展规划》,杭州都市圈才“展露真身”。

上述规划中显示,杭州都市圈的范围包括杭州市11个区、县和嘉兴、湖州、绍兴各4个区、县。也就是说,其范围从“杭嘉湖绍衢黄”重回“杭嘉湖绍”,总面积从5万平方公里“缩水”到约2.2万平方公里。

面积小了、常住人口也少了,杭州都市圈为何能在“瘦身”发展的背景下,稳居都市圈的第一梯队?

一方面,“瘦身”后的杭州都市圈能有更高的集聚度和更为紧密的内部联系,另一方面,杭州都市圈内发达的民营经济为杭州都市圈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提到,杭州都市圈内的民营企业形成规模,既有投资能力,也有资源的控制能力和市场开阔能力,“经过多年积累,杭州都市圈已经进入到‘收获’阶段”。

据统计,杭州都市圈内全社会研发投入经费中企业支出占比达到90%以上。

从民营企业来看,2025年度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中,杭湖嘉绍四市共有63家企业入围,占浙江省的58.87%。值得注意的是,杭州已连续23年上榜企业数量居全国城市首位。

民营经济之外,曾刚认为,杭州都市圈在公共管理上非常务实,秉持“无事不扰、有求必应”的理念,对企业的吸引力持续增强。

与此同时,曾刚指出,杭州近年来加强国际化建设和对外联通通道建设,促进网络信息交流和资本交流。“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高端人才加入,让大量的人才向杭州都市圈聚集,体现出非常积极的发展势头。”

把握长三角一体化机遇

“十五五”时期,杭州都市圈的发展有哪些优势和机遇?

曾刚认为,从杭州都市圈的交通建设可以看出,其优势之一在于有效的统筹协调机制。

近年来,杭州都市圈的交通建设一直走在前列。在交通共联上,随着三大交通枢纽全面落实,杭州西站、萧山机场三期建成投用,京杭运河二通道实现全航道贯通,杭州都市圈已建成畅通便捷的航空网、轨道网、公路网、水运网。

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1月,国内首条民资控股的高铁——杭台高铁(杭绍台铁路)开通。2024年9月,国内第二条民资控股高铁杭温高铁一期开通运营。

这两条连通杭州都市圈的高铁,是民营资本参与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一次重要探索。


杭州(图源:图虫创意)

曾刚认为,杭州都市圈的交通建设强调多种资本、多种资源、多种市场、多种手段的融合,把各种力量用起来,充分发挥了资源效率。

“通过有效的统筹协调机制形成更强大的活力,发掘更多市场和更多机会,这是杭州都市圈的优势所在。”曾刚说,当前,在土地开发、城区开发、城市管理上,杭州都市圈都在用更有效的统筹协调机制创造更多机会。

但他也指出,当前杭州都市圈的发展还并非完全成熟。

一方面,杭州都市圈内户籍、社保等还尚未形成比较完善的同城化互认机制。另一方面,杭州和都市圈内其他城市的科技成果共享,以及科技创新和产业的融合能力,都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与广州、深圳等都市圈相比,杭州都市圈仍然存在产业创新与科技创新融合方面的短板。”曾刚认为。

杭州市发展改革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杨钊在长三角都市圈同城化发展研讨会上表示,杭州都市圈建设面临要素承载和集聚效率仍然有较大提升空间、创新能级与开放水平仍需进一步突破、产业辐射带动能力尚有一定差距、轨道与通勤网络有待进一步提升的四大“成长的烦恼”。

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建设,将为杭州都市圈带来新的机遇。

2019年印发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中就提出,要加快南京、杭州、合肥、苏锡常、宁波都市圈建设,同时还要推动上海与近沪区域及苏锡常都市圈联动发展,构建上海大都市圈。

2024年以来,上海大都市圈实现从“1+8”到“1+13”的升级,以上海为圆心、90分钟交通距离为半径,覆盖苏州、无锡、常州、南通、盐城等城市,杭州亦被列入“圈内”。

杨钊在前述会议做专题报告时提到,将主动融入、接轨长三角一体化和上海大都市圈建设,加快与南京、合肥、苏锡常等都市圈的合作,推动杭绍甬一体化;主动对接上海、南京、合肥等地的高能级原始创新资源,推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产业融合发展。

曾刚认为,在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下,上海的研发资源、高端人才资源、金融资源和市场资源可以与杭州都市圈共享,例如杭州都市圈的企业可以在上海设立研发总部,转化上海的科技创新成果。“另一方面,杭州都市圈也需要找准定位,抓住都市圈的核心优势,避免和上海出现优势竞争或优势抵消的局面。”

在他看来,长三角地区的都市圈发展如同“大家庭”与“小家庭”。

“就像我们平时柴米油盐在‘小家庭’中解决,买车买房就要去到‘大家庭’,也就是更大的范围或地方,都市圈的发展也要划定范围和分工。各个都市圈应该把机会和责任,按能产生效益的方式分工。一般的民生工作和产业发展在都市圈内部,到了新能源、AI等更大的产业合作就需要在更大的范围里展开,有更大范围的合作和支撑。”他说。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