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头条 » 正文

如何为太空交通做“导航”?“星眼”太空感知星座计划发布

IP属地 中国·北京 环球网资讯 时间:2025-11-28 20:15:15

环球网

在星辰大海间,一颗颗卫星日益织密连接天地的网络。而随着人类航天活动愈加频繁,空间碎片也相应增加。如何加强对航天器的防护,已成为全球业界的重要关注点。

对此,中国科学院院士、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学术院长吴一戎表示,“发展太空感知能力,保障在轨资产安全,高效利用轨道资源,不仅是维护我国太空利益的核心需求,更是践行航天强国战略、参与未来太空治理的关键一环。建设高精度、高可靠性的太空感知基础设施,其紧迫性和战略价值不言而喻。”

为进一步构筑太空安全防线,近日,中科星图测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星图测控”)正式发布“星眼”太空感知星座计划。此次规划的“星眼”太空感知星座由156颗卫星组成,旨在构建一个覆盖全球、响应迅速的近地轨道监测网络。其在为航天活动提供安全保障的同时,还有望开创太空管理服务的新模式。



为卫星提供“交通指引”

空间碎片,是指所有在轨运行但已失效、失控或不再具有功能的人造物体及其碎片,主要来源于失效卫星、火箭残骸、爆炸碰撞碎片以及人为试验产生的碎片等。

当前,空间碎片呈快速增长的趋势。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地球轨道上可被持续追踪的较大空间碎片已超过4.4万个;尺寸在1厘米以上、对航天器构成潜在威胁的空间碎片数量估计超过100万个。这些碎片普遍以接近第一宇宙速度(约7.9公里/秒)运行,动能巨大,碰撞航天器轻则损伤表面,重则导致系统失效甚至爆炸。

据中科星图测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胡煜介绍,太空感知卫星作为对太空观测的卫星,主要通过识别在轨目标,对其进行编目计算分析,发现潜在可能发生的卫星与卫星、卫星与太空碎片之类的碰撞风险,从而向卫星运营方发出碰撞预警,制定应对躲避策略,保护我国的在轨航天器安全。

以“星眼”太空感知星座为例,胡煜表示,“该星座将搭载宽视场相机、红外相机、成像相机、电磁监视、多光谱相机、算力单元、智能处理软件等载荷,并深度融合AI预警与自动化避碰技术。”

值得一提的是,基于星图测控自主研发的“洞察者”空间信息分析基础平台和太空管理服务平台——太空云,“星眼”太空感知星座将对在轨的卫星进行跟踪、定轨和编目,监测空间碎片,分析卫星轨道数据,预测碰撞风险,为卫星提供精准、高效的太空交通管理数据服务支持,从而有效应对太空交通拥堵与碎片风险。

胡煜透露,“星眼”太空感知星座初步计划于明年上半年完成试验星发射,并逐步形成覆盖不同轨道域的服务能力。其中星座一期拟建设由12颗卫星组成的高性能感知骨干星座,具备完全独立对低轨空间目标进行观测及编目的能力,兼顾高轨重点区域按需观测,突出提升短弧快速定轨和异动识别能力。

此外,星座二期拟建设由144颗卫星组成的低成本感知增强星座,具备完全独立对低轨空间目标进行观测及编目的能力,通过载荷+卫星平台一体化设计降低成本,采用大规模部署方式提升低轨空域观测的时效性,重点解决机动变轨目标、刚入轨目标的快速编目定轨。

加码构筑商业航天生态

近年来,我国商业航天产业发展按下“快进键”。为进一步支持鼓励和规范引导商业航天高质量安全发展,国家航天局近日印发《国家航天局推进商业航天高质量安全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

在业内人士看来,《行动计划》关注到了太空感知的实际需求和潜在机遇。《行动计划》提出,充分利用国有和商业监测设施、天基管控系统,建设和维护空间碎片自主编目动态数据库,开展空间碎片数据信息共享应用、空间碎片跟踪监测和风险研判,支撑商业航天器在轨碰撞预警处置、突发事件应急响应。探索采取保证金、保函等方式,统筹安排商业卫星离轨处置和安全再入等工作。

随着顶层设计的完善,太空感知卫星领域的发展也有望打开更广阔的想象空间。谈及“星眼”太空感知星座的应用前景,吴一戎表示,其商业化路径包括太空交通管理服务、空间碎片监测与预警、航天器全生命周期安全护航以及创新数据服务与生态构建。

比如在航天器全生命周期安全护航方面,其可为商业卫星运营商、科研机构等多方提供从发射入轨、在轨运行到寿命末期处置的全流程数据服务和支持,构建卫星健康管理体系,显著提升在轨任务的可靠性和成功率。除了面向卫星所有方提供服务,其还将探索面向保险公司、科研机构等第三方提供数据服务。

在胡煜看来,太空感知星座正成为商业航天时代的关键基础设施,其核心商业价值在于构建“监测-预警-服务”的完整生态链。随着全球低轨星座规模突破万颗级,“星眼”太空感知星座将通过AI驱动的太空态势感知能力,为卫星运营商提供快速碰撞预警和轨道确定、轨控支持服务,显著降低星座运营风险。

展望未来,胡煜表示,星图测控将围绕提升太空管理服务能力,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提升太空态势感知核心能力,与行业伙伴共建共享,推进天地一体化测控感知网络建设,助力构建一个更加安全、有序的太空环境,为加快建设航天强国贡献力量。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