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早报
11月28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发布讣告:著名粒子物理学家,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代表,亚洲未来加速器委员会前主席、中国物理学会前副理事长、中国物理学会高能物理分会前副理事长,广西大学原校长、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原所长郑志鹏研究员,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11月27日17时16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郑志鹏先生长期从事粒子与辐射探测器和粒子物理实验研究,曾担任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和北京谱仪的主要领导者,为其研制、升级改造做出卓越贡献,取得“陶轻子质量精确检测”等一系列重大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中国科学院杰出成就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中国物理学会终身成就奖等。
郑志鹏先生曾担任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兼职教授等。他一生简朴谦和、胸襟坦荡,以“科研需脚踏实地,更需敢为人先”的精神,为中国高能物理实验领域培养了一大批骨干和领军人才。
郑志鹏先生生平
![]()
郑志鹏,男,壮族,广西宁明县人。1988年8月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长,1992年6月至1998年7月任所长。1989年11月兼任广西大学副校长,1995年2月至1997年3月兼任广西大学校长。
郑志鹏于1940年6月28日出生于广西桂林,1963年7月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实验物理专业,1963年9月至1973年2月在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一分部任研究实习员,1965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3年2月后在高能所工作。其中,1978年1月至1979年6月在德国DESY丁肇中研究组学习、工作;1985年2月至1986年1月在日本KEK任访问学者;1986年12月被聘为副研究员;1990年12月被聘为研究员。
郑志鹏一直从事核物理和高能实验物理研究,在德国DESY丁肇中领导的Mark-J探测器进行科技合作时参加大面积闪烁计数器的制备、调试,以及参加“三喷注”的物理分析工作,任中国组副组长。在日本KEK参加AMY组合作时,负责触发探测器工作。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建设期间,担任北京谱仪飞行时间探测器(TOF)组长。担任研究室和所的领导后,全面负责北京谱仪的建造和改进工作,获得1989年度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和199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是主要贡献者之一。在北京谱仪上主持陶轻子质量测量实验,其结果比以往实验精度提高10倍,纠正了7MeV的偏差,解决了困扰粒子物理界多年的轻子普适性是否成立的重大科学问题。该实验被数据组(PDG)评为近五十年来最重要的实验之一。指导和直接参加了R值测量实验,给出了希格斯粒子质量最新上限。还参加了轻强子谱的研究工作,取得许多重要成果。1993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95年度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陶轻子质量的精确测量)、2003年获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2005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22年获中国物理学会终身成就奖等。曾任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物理学会高能物理分会副理事长,广西大学校长。发表论文200余篇,专著4部。曾担任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兼职教授,培养硕士生12人,博士生15人。1992年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代表。
在担任广西大学校长期间,凭借他卓越的领导力和影响力,带领学校成功跻身“211工程”行列,实现了从地方性大学向全国重点大学的历史性跨越,成为广西大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郑志鹏先生为人磊落,胸怀全局,鞠躬尽瘁,淡泊名利,和善待人。为我国高能物理和粒子加速器事业的持续发展做出重大贡献,是科技工作者的楷模。他的不幸去世是中国科技事业的重大损失。我们沉痛悼念并深切缅怀郑志鹏先生!
来源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