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财经头条 » 正文

酸汤与辣酱:“黔”味里的振兴密码

IP属地 中国·北京 中国商报 时间:2025-11-28 14:19:10

中国商报(记者 马嘉 文/图)在贵州,味道的记忆总封存在一个个坛子里。11月24日至29日,中国记协组织部分中央和全国性行业类媒体前往贵州省开展增强“四力”教育实践。中国商报记者探访了位于贵州凯里的“玉梦酸汤”以及贵定的“老干妈辣酱”:一坛是黔东南苗家木屋里飘出的绵长酸香,一坛是黔南工厂中弥漫的炽烈椒香。它们如同风格迥异的同胞兄弟,一个带着山野的灵性,一个怀着工业时代的豪情,共同用舌尖上的“重口味”,将“黔”字招牌推向全国。



酸汤生产车间。

“兴农酸汤”走出深山

酸汤是贵州黔东南州的一张名片,其中“玉梦酸汤”的年销售额连续两年突破亿元。车行至凯里市麻江县,刚踏入玉梦食品厂区,鼻子就先于眼睛感受到了酸汤的存在——一股酸香扑面而来。寻味溯源,是上千个巨型发酵罐。

“这里面的,可是我们的宝贝。”贵州玉梦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政州幽默地介绍,这些现代罐体里,装着的是传承了很久的配方炼制的“酸汤母水”。精选的黔地红辣椒与饱满番茄被打成浆糊,投入罐中,开始了为期数月的“闭关修炼”。工厂的温度、湿度、酸碱度都要严格控制,一点也马虎不得。



酸汤正在二次发酵。

这碗酸汤连接起了乡村与市场。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要把农业的多种功能挖掘出来,乡村的多元价值发挥出来,给农民创造就业机会。玉梦酸汤的实践正是如此。据杨政州介绍,公司通过订单农业,带动当地农户种植辣椒、番茄等原料,将田间地头的第一产业,延伸至精深加工的第二产业,公司也在计划融入当地文旅产业,实现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

据悉,目前,黔东南州逐步形成以凯里为核心,麻江、台江为两翼,镇远、雷山、丹寨等县为多点位全国酸汤原产地和主产区的酸汤产业聚集效应。

如今,这碗酸汤已“漂洋过海”。在包装车间,一批批产品正被打包装箱,准备发往东南亚等市场。杨政州表示:“为了让酸汤能够走出去,我们近期成立了国际业务部。我们的产品‘出国’后,很多海外客人拿它拌意大利面吃,这也让我们很惊喜。未来,我们也希望把酸汤卖到世界上的各个角落。”

“国民辣酱”有新打法

与玉梦充满酸香的厂区不同,位于贵定县昌明镇的老干妈工厂则是另一番景象。这里弥漫的,是一种霸道的“椒香”。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瓶子里的味道不能变,但瓶子外的世界变得更智能化了。”

“瓶子外的世界”是不断提升的工厂自动化率。在工厂里,记者看到,这场“智造”覆盖了从一瓶一盖到成箱码垛的全流程。在包装车间,罐装辣椒酱以排队的形式在传送带上进行质检,极少数可能存在异物的产品在生产线上自动被识别并剔除;码垛机器人则将成品箱整齐码放,准备发往市场。



老干妈工厂的自动化生产线。

“过去靠老师傅的经验‘人防’,现在靠机器‘技防’。”老干妈相关负责人指着一排排正在进行灌装的辣酱说,“每一瓶产品在生产线上实现了标准化,风味稳定性大幅提升。”

智能化生产不是取代传统,而是为了更好地守护传统。上述相关负责人坦言:“智能产线的核心目标,是把老师傅的‘经验’变成可复制的‘数据’,让‘老干妈风味’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保持一致。”这正是对“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推动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的最扎实回应。

玉梦的出海经验与老干妈的智造转型,也勾勒出地方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清晰路径:以创新挖掘特色,以智能固化优势,最终在深度融合国家战略中找到持续发展的动力。

在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无数个这样的“玉梦”和“老干妈”,正共同汇聚成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力量。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