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财经头条 » 正文

海圣医疗过会观察 待补“功课”知多少

IP属地 中国·北京 铑财 时间:2025-11-28 10:23:22

独立 稀缺 穿透





居安思危,把好窗口期!

作者:闻道

编辑:李莉

风品:陈晨

铑财——铑财研究院

2025年内,北交所第29家过会企业诞生。

11月7日,上市委审议通过了海圣医疗的发行申请。招股书显示,公司专注麻醉、监护类医疗器械研发、生产和销售,是该领域头部企业之一,市场份额名列前茅。

不过这不代表高枕无忧,北交所过会率虽较高,却是较典型的“宽进严出”,最终上市概率偏低。据挖贝网,2022年至2024年有951家企业挂牌,最终仅21家成功上市、占比约2.2%。2025年以来有可喜提升,但整体的高质量门槛没变。

不禁发问,海圣医疗能最终闯关成功吗?过会喜报背后,还有无短板隐忧呢?

01

业绩波动、员工缩减 监管问询

LAOCAI

基本面是成败第一要素,也是投资者和监管机构审视焦点。

招股书显示,2022年至2025上半年(以下简称报告期内),海圣医疗营收2.68亿元、3.06亿元、3.04亿元和1.56亿元,净利7011.04万元、7803.67万元、7091.75万元和3549.42万元,扣非净利6449.5万元、7510.58万元、6803.62万元。

其中,2023年营收、扣非净利同比增长14.25%、16.45%,2024年则下滑0.7%、9.41%,2025上半年增长22.56%、24%,波动起伏较大,成长稳健度待提升。

报告期内,主营业务毛利率为52.84%、53.15%、52.07%、51.56%,整体呈缓步下滑态势。但高于同行业可比公司,尤其2025上半年,维力医疗、三鑫医疗、天益医疗仅为46.65%、34.87%、35.29%。

不过较行业龙头,体量差距依然较大。以维力医疗为例,2024年麻醉类医疗器械收入4.77亿元,海圣医疗为1.6亿元,前者是后者的近3倍。整体营利上,前者达到15.09亿元、2.09亿元,均约为后者的五倍左右。

而进一步观察,维力医疗麻醉类产品近年成长露出疲态,2023年收入增幅14.23%,2024年增速进一步降至2.02%。对此公司坦陈“受医疗行业整顿影响,麻醉创新产品的推广、进院和销售均受到影响,报告期内麻醉业务收入增长不及预期”。

2025上半年,维力医疗财报未披露麻醉类收入具体表现,但再次提到“报告期内,受行业整顿影响,新产品进院节奏放缓,麻醉业务增长有所放缓”。

玩味在于,海圣医疗“风景这边独好”。2023-2025上半年麻醉类产品收入同比增速为12.85%、9.14%、16.93%,不仅2024年增速反超,2025上半年还跑出了新高。

在第一次和第二次问询中,北交所要求海圣医疗说明报告期内业绩波动原因。

首次回复中,公司解释称,主要受境内外市场竞争因素、行业下游市场需求等影响,与下游及终端行业需求变动趋势、同业可比公司业绩变动趋势相比不存重大差异,具有合理性。二轮回复中,海圣医疗称,2025上半年麻醉、监护、手术及护理类医疗器械耗材产品销售情况良好,毛利率保持整体稳定,主要产品各期收入整体呈波动增势。

而对于期后业绩增长持续性的问题,海圣医疗回复称,公司掌握创新性的自主核心技术,且品牌网络布局广泛,报告期内业绩整体增长情况良好,2022-2024年主营业务收入复合增长率7.95%,高于全球医疗器械行业市场增速,具有较强韧性,业绩增长具可持续性。

考量在于,据招股书,海圣医疗2024年末共有员工516人,2025年6月末有501人,净减少15人。其中,生产人员净减少11人,研发技术人员净减少5人。

02

核心产品单价下滑

销售费率超同行

LAOCAI

深入业务面,海圣医疗拥有麻醉类、监护类、手术及护理类三大产品线。报告期内,核心产品单价出现失守。

以麻醉类产品为例,2023-2025年半年,气道与呼吸管理系列产品平均单价为12.78元、12.73元、11.12元、11.03元,同比下降0.39%、12.67%、0.80%,镇痛系列产品平均单价为21.68元、21.22元、15.91元、14.20元,下降2.12%、25.05%、10.72%。

监护类与手术护理类也不乐观,报告期内生命信息监测系列产品平均单价由2022年的37.06元降到2025上半年的29.64元;动静脉通路系列由7.88元降到5.56元,氧疗系列由7.62元降到6.74元;氧疗系列由7.62元降到6.74元。

报告期内,麻醉类耗材毛利率为50.62%、52.37%、51.54%、50.61%,监护类耗材为59.95%、58.61%、57.61%、55.35%,整体呈下降趋势。

究其原因,内外或皆有考量。

众所周知,麻醉、监护、手术及护理类医用耗材下游客户是医疗机构,后者又以公立医院为主,也是海圣医疗等医用耗材企业的主要客户。在医疗改革、持续反腐背景下,公立医院经营压力增大,进而传导至上游供应商。正如维力医疗解释2024年业绩下滑原因时指出“受医疗行业整顿影响”。

目前,医疗器械业主要有两种采购模式——“两票制”与“集采制”。二者都是促进医疗产品降价提效,不过相比“两票制”,后者威力更强,企业利润承压。

招股书显示,2022年到2024年,海圣医疗“两票制”模式销售收入占比始终在3.5%以下,集采产品收入占比则从11%攀至16%。

其次,从自身看,产品竞争力是赢得市场的关键,背后研发创新、供应链效率是基本护城河。

2022年到2025上半年,海圣特医研发费合计5642万元,研发费用率维持在约5%-6%之间,而同期同业可比公司研发费率均值则从5.37%增至8.69%。

以2024年为例,海圣医疗研发费1616万元,维力医疗1.11亿元,后者是前者的近7倍。该年末,海圣医疗研发人员58人,其中硕博学历研发人员12人,维力医疗为425人、56人,分别约是海圣医疗的7.3倍、4.7倍;海圣医疗专利63项,其中发明专利13项,维力医疗为324项、40项,分别约是海圣医疗的5倍、3倍。

且细分研发费构成,海圣医疗职工薪酬占比从2022年的48.61%升至2025上半年的75.50%,需警惕被质疑有无将非研发人员薪酬划入研发费、以虚增研发投入的情形。

与之对比的是销售费投入较高。2022年到2024年,销售费用率从9.48%升至10.63%,持续高于同业可比公司均值。以2025上半年为例,同业均值仅6.25%。

在第一轮问询中,北交所要求海圣医疗结合销售模式、销售费用构成及报告期内变动情况等,分析销售费用率高于同行业可比上市公司的合理性。海圣医疗回复称,公司以经销模式为主,整体经销商量规模较大,因此销售人员量占比较高,销售费用率略高于同行业。

行业分析师孙业文表示,主营业务毛利率整体下行、核心产品单价缩水,结合当前提质增效降费的医改大环境,销售费已不是万能药,过多依赖还需防范边际效应、反噬效应。相比之下,研发创新才是里子,唯有筑牢竞争内核,才能笑看市场、行稳致远,海圣医疗打法上或许该变变了。

03

股权代持、经销商依赖

实控人曾代偿借款

LAOCAI

聚焦销售渠道,较为依赖经销模式,2022年到2024年经销收入占比均超八成。

行业分析师王婷妍指出,经销商模式能通过分散销售渠道减轻对大客户的依赖,从而降低经营风险,但庞大的经销商队伍也易推高费用支出,还需高效的管理机制协调利益分配与沟通,一旦机制失效,容易引发内部变动,这也是经销商模式稳定性不足、变动性较高的原因。

2022年到2025上半年,公司30万元以上规模经销商量分别为170家、191家、181家、159家,2023年新增215家、退出191家,2024年新增277家、退出219家,每年均有一定量经销商发生更迭。

股权结构上则家族属性较浓郁。招股书显示,海圣医疗成立时股东为黄海生、黄水娟,持股比为60%、40%,黄水娟系黄海生哥哥黄杨生的配偶。

后经过股权变更,黄水娟2021年持股比为11.72%;2022年其将股份转让给丈夫黄杨生和女儿黄燕,两人持股3.75%、3.13%;2023年,黄水娟、黄杨生又将全部股份转让给黄燕,至此黄燕持股比11.72%,仅次于黄海生47.11%的持股比,为第二大股东。

此外,股东中还有其他黄海生亲属身影,如黄海生之妹黄彩丽、黄海生姐夫王增华,两人持股比例分别为4.69%、2.34%。黄彩丽、王增华加上黄燕的持股份额,三人合计持股18.75%。

玩味的是,黄彩丽、王增华、黄燕之前并未被认定为一致行动人,由此引发北交所原因及合理性的问询。对此海圣医疗起初回复称:黄彩丽、黄燕、王增华均不是实控人的配偶、直系亲属,未认定为实控人符合相关规定。

然戏剧性的是,10月30日,黄海生、吴晓晔、黄燕、黄彩丽、王增华签署《一致行动协议》,由黄海生、绍兴励新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吴晓晔变更为黄海生、绍兴励新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吴晓晔、黄燕、黄彩丽、王增华。

协议生效后,实际控制人黄海生、吴晓晔及其一致行动人黄燕、黄彩丽、王增华合计控制海圣医疗股份4715万股,占比73.67%,即家族掌权超70%。

对此变化,海圣医疗解释称,为确保公司持续、稳定发展,提高经营、决策的效率,确保各方对重大事项决策的一致性。

目前,黄海生直接股持47.11%,为海圣医疗控股股东,妻子吴晓晔持有励新投资20.60%财产份额,通过励新投资间接控股7.81%。黄海生及吴晓晔夫妇两人合计控股54.92%。同时,黄海生任董事长、总经理,吴晓晔任励新投资执行事务合伙人。

天眼查显示,截至11月27日,董事黄燕持有厦明航和福建新楚100%股份并担任职务,财务总监李建成担任玉洋纺织财务负责人,而上述企业招股书均未提及。





(以上来自天眼查截图)

此外据招股书,实控人黄海生2022年12月28日替杭州宝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归还借款40.00万元和利息4.62万元(不含税)。

对此,北交所要求结合公司、黄海生及杭州宝地及其实控人之间资金流水及业务往来情况,说明实控人黄海生代杭州宝地偿还向公司借款及利息的合理性,是否存在其他利益安排。

往期看,海圣医疗历史沿革中曾存在股权代持:2018年11月黄某生受让陈某仕持有的海圣有限110万元出资额后,以“办理产业基金退出”“寻找新投资人”为由,长期未办理工商变更。直至2020年10月,陈某仕才根据黄某生的要求,将上述代持股权转给娄张某、张某思。对于这一行为,公司解释称此举旨在“简化工商手续”。

据城市金融报,当前,海圣医疗股东结构以自然人为主,除员工持股平台“励新投资”外,其余14名股东均为自然人,未引入外部战略投资者。而回溯历史,曾入股的新海医疗、浙江绍兴转型升级产业基金两家机构已提前“清仓离场”。

04

三大优势 贵在居安思危

LAOCAI

梳理可见,海圣医疗隐忧依然不算少。不过话说回来,能一路成长、成功过会,企业自然也有实力打底、过人之处。

首先,“麻醉+监护”双驱,增强了综合风险抵御力。

公司产品覆盖从术中麻醉到术后监护的完整临床需求,还通过“耗材+设备”的融合探索,不断卡位趋势升级壁垒。比如,智能化麻醉管理结合AI算法与物联网技术,可实时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并自动调整麻醉方案,提升安全性与舒适度,或是AI医疗发展的一个方向。

据招股书,2022年到2024年,海圣医疗麻醉类医疗器械收入占比始终保持在50%左右,监护类医疗器械占比稳定在38%左右。销量从2022年的867.34万件/套增至2024年的1241.82万件/套,监护类医疗器械销量从170.01万件/套增至244.25万件/套。

二是“内销+外拓”双轨并行,初步构建起“内销稳固、外销突破”格局,降低单一市场风险,激发了协同增长动能。

其中,国内市场凭借遍布31个省市的销售网络,深绑超600家三甲医院,覆盖面广、布局完善,累计服务的终端医疗机构达数千家。持有53项国内医疗器械注册或备案凭证,其中三类证11项,被认定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另一厢加速“出海”,与美敦力/柯惠医疗等国际医疗器械企业建立较稳健的合作关系,12项产品通过欧盟CE认证、2项产品取得美国FDA(510K)注册,为境外市场持续扩张奠定基础。随着海外织链强链,成效正逐步显现。报告期内,境外销售收入持续增长:分别为2292.96万元、2848.63万元、3951.10万元和2135.01万元,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从2022年的8.58%提至2025上半年的13.73%。

三是行业仍处上行区间,市场潜力需求较大。

据日照新闻,国内住院病人手术人次年均复合增长率达9.42%,2023年已超9600万人次,带动麻醉监护耗材需求持续攀升。同时,人口老龄化与医疗资源完善,也拓展了市场增量,医生群体扩张进一步激活医疗器械临床需求。

招股书显示,海圣医疗此次IPO募资3.7亿元,将重点用于麻醉监护设备扩产与营销基地建设,前者可提升自动化生产水平,后者则将强化境内外渠道的精细化运营,进一步夯实“双轮驱动”战略基础。

可见,海圣医疗也有经营韧性、价值潜力的一面,若能把好契机成功上市,资本加持下做大做强、更大更强的图景也足够诱人。不过还是那句话,奔跑之前先实底盘,从上述梳理看,公司还有一些短板、拦路虎,结合北交所“宽进严出”、强调高质量门槛,海圣医疗要补的功课依然很多。

IPO是实力秀也是测压场,危与机往往并存,如何危中寻机、化危为机,机会向来青睐居安思危的行动派。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