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管理规模超130亿元的招商基金基金经理蔡振在朋友圈直言“尽可能不再参加任何线下路演”“不想不停地发新产品”,他期望明年减少实际管理的产品数量。这番“减负”诉求引发业内广泛关注。
![]()
截至发稿,招商基金尚未回应。《国际金融报》记者从知情人士处获悉,该基金经理已删除朋友圈,但言论仍在业内发酵。
Wind数据显示,蔡振于2014年加入招商基金,主要从事量化投资策略的研究,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其在管基金数量为12只(份额合并,下同),在管规模合计135.99亿元。
蔡振的“减负”诉求,直指公募行业长期存在的“一拖多”现象:一位基金经理同时管理多只基金。数据显示,目前公募业在管基金超10只的基金经理共有289位,其中12位甚至超过20只。
基金经理期望“减负”
不想参加过多路演,不想管理过多产品……基金经理蔡振这条朋友圈“诉苦”,引来圈内刷屏。
蔡振直言,除了履行完已承诺的线下路演,今后将尽可能不再参加任何线下路演。他认为,自己管理的产品过多,个人需求与公司错配。他并不看重公司的收入,也不会因收入打折而跳槽。
蔡振还在朋友圈中谈及,期望在自己计划退休前,聚焦生活和工作,“如果可以妥协,明年我也会减少实际管理的产品数量”,他表示想聚焦管理几只真心认同的产品,并且“不想不停地发新产品”。
上述内心独白均指向蔡振在招商基金的工作负荷状态,关于其可能因管理产品过多,希望能得到“减负”的热议不断。
截至发稿,招商基金方面并未就该事件向《国际金融报》记者作出回应。某知情人士向记者表示,蔡振已删除该条朋友圈,但相关截图仍在业内热传。
近两年任务陡增
蔡振的“负担”有多重?
Wind数据显示,蔡振于2014年7月加入招商基金,曾任ETF(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专员、研究员,主要从事量化投资策略的研究,自2021年起管理公募基金。
截至今年三季度末,蔡振在管公募基金数量共有12只,规模合计135.99亿元。从其管理的基金类型来看,以二级混合债基和指数型基金居多,主动权益类基金数量和规模相对较低。
据统计,招商基金目前共有95位公募基金经理,人均在管基金规模和数量分别为98.72亿元和3.57只。蔡振在管基金数量位居招商基金第七,在管基金规模位居公司第25位。值得一提的是,该公司单个基金经理最多在管基金数量高达20只,均为被动指数型产品,合计规模不到百亿元。
资料显示,2021年至2023年,蔡振管理的基金数量有7只(有1只在去年已卸任)。其中,2021年和2022年每年新增管理基金的数量均为3只,2023年仅新增管理1只基金。
但从2024年二季度开始,蔡振的工作量陡增。2024年5月至今年9月,一年半时间不到,其新增了6只基金的管理,包括3只增强指数型基金、2只灵活配置型基金和1只偏股混合型基金。
从管理基金的经验看,蔡振涉猎颇广,是位“多面手”:既覆盖了二级混合债基这类多资产组合的产品,又包括被动指数产品、指数增强产品,以及主动权益类产品。
就投资业绩而言,蔡振的“成绩单”主要集中在多资产组合与指数类产品。比如,招商安阳A任职回报和年化回报分别为27.34%和5.77%,招商中证1000增强策略ETF任职回报和年化回报分别为45.14%和13.11%,两只产品同类排名均居前。
但蔡振管理的主动权益类产品业绩相对一般,比如招商兴福A任职回报为8.72%,招商红利量化选股A任职回报为10.55%,均处同类中游偏后。其中,招商红利量化选股由蔡振单独管理,作为一只年内新成立的量化基金,与市场目前的成长风格并不匹配。截至11月25日,招商红利量化选股A成立以来收益率为10.55%,同期沪深300指数涨幅为16.33%,偏股混合型基金平均收益为23.22%。
“一拖多”背后的困局
事实上,蔡振“一人管多基”只是公募行业“一拖多”常态的缩影。
Wind数据显示,目前公募基金经理人数超4100人,人均管理基金数量为2.74只,人均管理基金规模为49.93亿元。截至11月25日,目前在管基金超10只的基金经理共有289位,在管基金超5只的基金经理共有1455位。其中,在管基金超20只的基金经理共有12位。管理数量最高的基金经理同时挂名22只,均为ETF或ETF联接。
据了解,基金经理“一拖多”要分情况讨论,比如,一些指数基金经理管理的多只基金同属指数产品,包括普通指数基金、ETF等。还有一些基金经理会同时管理多只主动权益类基金。
因基金类型不同,工作难度无法简单进行对比。记者从多位业内人士处了解到,管理指数基金的主要任务是确保跟踪指数误差最小,而主动权益类基金需要深入市场研究,通过主动调仓选股来捕捉更多超越市场的收益。前者更多是靠行业贝塔收益,后者则是需要创造阿尔法的能力。
显然,蔡振并不在上述一类“一拖多”的讨论范围内,其管理的产品从被动到主动,从多资产到主动权益,涵盖诸多不同种类。而业内通常会以业绩来观察这些“一拖多”的基金经理是否真正具备“多线作战”的能力。
某公募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不少“一拖多”产品实为合管,内部职责划分清晰,工作量远低于独管;更有甚者仅“挂名”,实际操盘由他人完成。
若只统计独管产品,蔡振目前单独掌管6只基金。
“这是基金规模扩容与人才短缺矛盾下的必然结果。”排排网财富公募产品基金经理朱润康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部分基金公司为冲规模、借明星经理吸金,往往让绩优者一拖多;而优秀基金经理培养周期长、成本高,人才储备跟不上产品发行节奏。
相较之下,朱润康指出,被动型产品运作标准化,一人多管对业绩影响有限。但主动权益类产品“一拖多”,易分散基金经理精力,进而影响投研深度与管理质量。
此外,“一拖多”背后还藏着基金投资策略同质化现象。“该现象本质是基金经理精力边界与多产品管理需求的现实冲突。”朱润康认为,多只产品复制成熟策略,虽比研发差异化体系高效省事,却导致业绩联动、随市场同步波动。这既剥夺投资者差异化配置权,又因缺乏针对性管理损害持有体验,长期可能透支市场对绩优基金经理的信任。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