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财经头条 » 正文

瑞凯入局锁定一年,德祥地产成壳王最后一个杰作

IP属地 中国·北京 阿尔法工场 时间:2025-11-26 12:26:37

导语:从战略持股到结构性重构,正悄悄改变这家香港老牌地产商的“公司类别”和“估值逻辑”。

在香港中环的资本世界里,人们往往习惯用“周期”来解释一切兴衰。但真正改变格局的,从来不是周期本身,而是谁在周期的深处作出了不同选择。

当大多数地产公司在下行周期里选择收缩资产、减少投入、推迟战略时,德祥地产(00199.HK)却在今年这个微妙的时间点,以一则看似常规的一般性授权增发,给市场带来罕见的回响。

01 老“壳王”的资产成色与资本底座

昨日,德祥地产发布公告称,通过一般性授权增发新股给单一投资者The Reynold Lemkins Group (Asia) Limited(瑞凯集团,或“瑞凯”),后者占扩大股本后的持股比例正好10%,附带12个月的禁售期,同时瑞凯主席刘浩然加入德祥地产董事会。

如果我们看一下增发公告背后的故事就知道,德祥地产此举不是财务自救,而是深度重构。而操刀这场重构的,只能是它引入的唯一投资方,也是一个过去两年间低调却持续在关键位置出现的名字——瑞凯Reynold Lemkins。

这是一个在港股寒冬中仍坚持做基石的长期投资机构;一个横跨家族办公室、全球政策论坛、深科技赛道的资源节点;一个不通过“加戏”来证明存在感,但总能在关键转折处出现的资本角色。德祥地产选择瑞凯,不是因为资金成本,也不是因为资源互换,而是因为它能带来的东西,是整个行业过去十年都极度稀缺的——方向。

德祥地产并非一张白纸。它背后有着港股资本市场最具故事性的名字之一——陈国强。作为曾经的“壳王”,他并非靠“壳”成名,而是靠对香港资本生态的超强理解力:对监管节奏的敏感,对周期底部的判断,对资产布局的稳准狠,以及对资源、人脉、交易结构的熟稔掌握。过去几十年间,从本地开发到全球物业,从地产到电视广播,他交出的不是单一资产的成绩单,而是一套完整的“旧时代资本方法论”。

德祥至今仍然保持扎实的资产底座,正是因为这一套方法论始终在它身上发挥作用——香港半山豪宅、澳门综合物业与酒店、湾区项目、海外核心区位资产。在传统地产逻辑下只是“优质库存”,但在资产数字化、RWA、跨境资本重定价的背景下,则天然具备成为加密金融底层资产的潜质。

然而,这仅仅是“底座”,真正决定未来方向的,是底座之上的加成。

02 瑞凯的能力边界:不仅能下注,还能决定走向

在所有新兴家办机构中,瑞凯的“能力边界”是异常清晰的。它的核心优势,不是钱,而是决定方向的能力——一种能让资产从旧模型迁移到新模型的能力,这种能力主要来自三个层面:

一、资本视角:逆周期下注,而不是跟随行情

从公开可见的记录看,过去三年是港股最困难的阶段:IPO数量大幅下滑、生物医药估值下探、科技股回调、地产股情绪冰点。但在这种背景下,瑞凯依然持续出现在多个高潜力IPO的基石投资者名单中,也在港股二级市场参与创新药、科技及跨境资产公司的配售。

不同于一般机构的短线策略,瑞凯的判断体系带有强烈的“时点逻辑”:

在市场最犹疑的时候进入,锁定三到五年的结构性收益,而非追涨杀跌;

在周期底部完成布局,在行业转折点进入核心资产;

在创新药、大健康、科技等长周期行业坚持投入,并承担锁定期带来的波动风险。

这类资金意味着一种稀缺性,它不是被动跟随市场,而是提前进入市场未来可能转向的位置。

二、资源视角:跨地域、跨市场的政策级资源网络

多数家办能做到“投得久”,但很少有机构能做到“投得深且接得住”,瑞凯显然属于后者。

瑞凯拥有强大的政策级、国际级网络——从 Greenwich Economic Forum 格林威治经济论坛、香港亚洲金融论坛到 The Asset、Milken Asia Summit峰会,从香港亚洲家族世承基金会的积极建设到中东、东南亚乃至欧美的跨代家族生态网络,从受邀全球化智库(CCG)、人民网企业家大会、InvestHK与FamilyOffice HK的合作项目到跨境科技与监管对话,瑞凯的资源半径横跨政策、产业、资金与技术,而且不是单纯的“露脸”,而是参与者的存在:

把家办、政策、科技企业与跨境金融机构真正串联起来,且能让这些资源在具体项目上落地。

能力边界由此外延,瑞凯拥有改变资产命运的资源量级,而不仅是下注的能力。

三、企业视角:不仅投公司,而是重写公司的价值结构

香港正在试图构建全球最具制度化的虚拟资产与RWA 监管体系,而所有这一切的落地,都需要现实资产作为锚点、平台公司作为载体、跨境资本作为支撑。“有资产、有平台、有长期资本、有全球资源”的上市公司,是整个体系里最稀缺的资源。多数地产公司只具备资产缺乏技术;多数科技公司有故事却没有资产;多数资金机构有能力却没有平台。德祥与瑞凯的结合,恰恰是这四个要素第一次被放在同一张资产负债表上。

再往深里看,瑞凯真正带给德祥的,其实是“估值迁移能力”。对于地产企业来说,传统估值模型基于折让、风险溢价、息率与土储,但一旦公司跨向“金融科技叠加真实资产”的方向,估值锚就不再是“建筑物”,而是“资产结构、产品形态与跨境资本连接”。

瑞凯过去的实践证明,它能把企业从旧估值逻辑迁移到新估值逻辑:从传统行业变成科技平台,从单一业务变成跨境结构,从本地公司变成全球流动性参与者,而这也是德祥所需要的——不是讲一个新故事,而是构建一个新结构。

换句话说,瑞凯投资的,并不是企业当下的财务报表,而是企业未来的估值结构与方向。

03 分水岭:同行在救赎,德祥在重生

与外界的直觉不同,德祥此次引入新投资者并不是为了“纾困”或短期财务缓冲,而是在主动寻找一种能够将公司带入下一轮金融结构变革的力量。在传统地产逻辑逐渐失效、新金融体系加速成型的当下,德祥真正需要的并不是资金,而是方向、网络与结构——三样决定它能否从旧周期跳入新周期的关键能力。

首先是方向。

地产行业的线性增长模式已经难以支撑估值扩张,企业必须从“开发型地产商”转向“可金融化、可数字化、可跨境流通的资产平台”。这一方向不是地产公司内部自然生成的,而需要具备新金融体系理解力的战略资本来引导。

其次是网络。

德祥资产底子好,但估值锚仍被锁在本地。要实现资产重估,必须接通跨境长期资金、家办资本和科技资本市场。这类全球资源并非靠传统地产经验就能获得,而需要一个真正站在国际资本网络中心的合作方。

最后是结构性能力。

地产资产要真正进入数字金融体系,必须具备可拆分、可验证、可链上流通的结构化能力,也就是RWA 能力。这是一套技术+合规+产品+跨境资本的复合系统,是传统地产公司完全不具备的“第二增长曲线”。

而瑞凯恰好同时具备上述三项能力,甚至具备更高维度的“跨时代能力”:它既理解 Web3、AI、RWA 的技术逻辑,又与全球家办、政策机构和跨境资本生态保持深度连接,更重要的是,它有能力把这些资源、能力和技术真正植入到一家传统上市公司中。

因此,这次合作改变的不是“股东结构”,而是“公司类别”。

如果德祥在瑞凯推动下完成资产数字化、搭建科技能力并打通全球资本通路,它将不再是一家地产公司,而可能成为香港最稀缺的“资产数字化平台”。届时,它的估值逻辑、投资者结构和市场叙事将被全面重塑,成为未来政策推动与资本关注下的首批示范样本。

换句话说,德祥与瑞凯的携手,看似一场交易,实则是一种“结构跃迁”的开始。在一个行业旧逻辑失效、而新逻辑还未完全成型的窗口期,方向往往比结果更早显现。对于德祥来说,过去多年累积的真实资产是底座,但真正决定未来价值的,是谁能把这些资产带入新的估值体系;对于瑞凯来说,将传统行业嵌入新金融框架,是它最擅长的结构性能力。

04 10%背后的结构信号:一场控制权路径的开篇

从表面看,这是一笔并不复杂的定增交易:一般性授权、单一对象、10% 持股、12 个月锁定期,条款合规而常规。但熟悉香港资本市场的人都清楚,一些看似朴素的结构,往往蕴含着远比数字更深的信号。

德祥这笔交易,就是这样的典型案例。

如果仅把它理解为“募资”或“引入战略股东”,显然低估了这宗交易的潜台词。

从结构、节奏到参与方的背景,这更接近港股市场惯用的“分步式控股路径”第一阶段。

第一,结构的“单点化”选择,意味着关系的排他性。

一般性授权增发中,引入多个投资者是惯常做法,分散风险、平衡利益,也更便于沟通执行。但德祥选择将 10% 股权完全交给同一个对象,并附带一年锁定期,在港股语境中具有特殊含义——这种“整块让渡”通常出现在企业主动寻找“深度合作方”或“未来接班方”的情形之下。

换言之,这不是一次分散风险的融资动作,而更像一个“位置”的提前预留。

第二,进入董事会的邀请,是港股并购中最容易被忽略,却最关键的信号。

董事会不是一个礼节性的安排,而是企业内部“控制链条”的一部分。当一个新股东尚未达到重要股东门槛,却被明确邀请进入董事会参与治理,这意味着企业愿意将关键战略轴心开放给外部力量。

对于任何熟悉并购逻辑的投资人而言,这一步几乎等同于“未来可进一步深入参与”的制度通道被正式打开。

第三,双方动机的契合,使这笔交易显得更具方向性。

对德祥而言,陈国强的商业周期已趋于成熟,他需要一个能够补足科技能力、资本网络及新金融叙事的合作伙伴,以推动上市平台进入下一阶段估值体系。

对瑞凯而言,其近年在科技、资本市场、跨境生态的布局,显然需要一个可塑性强、治理结构清晰的上市平台来承载其策略——而德祥恰好满足“资产稳、杠杆轻、基础干净”的三重条件。

双方不是为了“这 10%”而走到一起,而是因为双方的能力边界与需求曲线,在这一刻发生了罕见的重叠。

因此,在资本市场更专业的话语体系中,这次交易更像是:

“10% 战略站位”→“治理结构进入”→“能力与资产重组”→“潜在控股权浮现” 的序章。

当然,目前所有判断都只能停留在“结构逻辑层面的可能性”,但从港股以往的经验看,一旦一家公司选择这样的入场方式,后续通常会伴随更深层次的战略动作——资产注入、增持、业务调整,乃至突破 30% 触发全面收购。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