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每日财报 宋思
10月22日,芜湖埃泰克汽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埃泰克”)再次更新了招股书,距离冲刺IPO似乎又近了一步。
一直以来,埃泰克在车身域控制器领域都表现突出,市场份额连续三年稳居行业首位。埃泰克不但成功打破该领域长期以来的国际垄断格局,而且客户群体更全面覆盖国内主流自主品牌及头部新势力车企。
然而,埃泰克并非高枕无忧。在冲刺资本市场的关键时刻,埃泰克却被质疑存在对大客户过度依赖的问题。
1.高增长神话破灭,存在财务健康隐患
公开资料显示,埃泰克是一家汽车电子智能化解决方案提供商,其主要经营车身域、智能座舱域、动力域及智能驾驶域等四大功能域的汽车电子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此外,公司还为客户配套提供汽车电子 EMS 制造服务与定制化技术开发支持。
财报数据显示,从2022年到2025年上半年,埃泰克的营业收入分别为21.74亿元、30.03亿元、34.67亿元和15.22亿元,归母净利润则分别为9170.34万元、1.91亿元、2.12亿元和9246.09万元;扣非归母净利润分别为7744.22万元、1.71亿元、2.02亿元和8561.29万元。
纵观2022至2024年,埃泰克的业绩高光之下,增长乏力的警报已然拉响,其营收增速由2023年的38.33%显著收窄至15.29%。
更值得警惕的是,营收增速大幅放缓的同时,净利润增速也已经出现“断崖式”下滑,从106.08%锐减至9.37%,直接由三位数暴跌至个位数。这种增长动能的急剧衰减,为其未来的盈利预期蒙上了一层厚重的阴影。
尤其进入2025年后,埃泰克业绩增速更令人担忧。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和净利润分别为15.22亿元和0.92亿元,显然都不足去年全年的一半。
此外,随着营收规模持续扩张, 埃泰克的应收账款也快速积累,成为悬在现金流上空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数据显示,埃泰克应收账款从7.45亿元攀升至10.81亿元,再进一步增至12.21亿元,即便到了2024年上半年,这一数字仍高达11.22亿元,占营收的比例始终稳定在35%左右。
这意味着,埃泰克每实现100元的营业收入,就差不多有35元仍在别人口袋中,还没有真正变为埃泰克可支配的现金流。
虽然埃泰克的客户大多是知名车企,市场普遍认为其“坏账风险相对可控”,但随着业务规模持续扩大,应收账款不但将维持较高金额,甚至存在进一步增长的可能。
毋庸置疑,在这背后自然也暗藏着巨大的财务风险,倘若某家核心大客户资金链出现问题,埃泰克的现金流将面临严峻的考验,甚至会影响整个企业的正常运营。
2.大客户依赖症严重,难以摆脱奇瑞
在埃泰克的发展历程中,大客户奇瑞汽车无疑占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作为聚焦车身域、智能座舱域等四大板块的汽车电子服务商,埃泰克近三年的业绩增量几乎由奇瑞独家托底。
招股书显示,从2022年到2024年,公司对奇瑞汽车的销售收入分别为6亿元、10.63亿元和18.69亿元,埃泰克对奇瑞汽车的销售收入占比从27.6%飙升至53.89%,短短两年实现占比翻倍,这意味着超半数营收直接来自单一客户。
这种集中度远超一般制造业企业的安全阈值,即便在客户集中度较高的半导体零部件行业,头部企业前五大客户占比通常也控制在80%以内,而埃泰克单一客户占比已逼近该行业的整体头部客户集中度水平。
这种依赖度在业绩增量中体现得更为极端。
2023年,埃泰克全年营收增量8.29亿元中,奇瑞贡献了4.57亿元,贡献度达55.13%,已占据增量半壁江山;2024年形势愈发严峻,公司4.64亿元的营收增量中,奇瑞的贡献额竟高达8.11亿元,贡献度飙升至175%。
这一反常数据的背后,是埃泰克对长安、理想、长城等其他主要客户的收入均出现不同程度下滑。
具体来看,2024年对长安汽车的销售收入从5.82亿元降至4.69亿元,对理想汽车的销售收入从3.42亿元降至2.02亿元。奇瑞不仅是第一大客户,更成为支撑公司营收增长的“唯一支柱”。
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15.22亿元,奇瑞贡献了其中超过50%的份额,业绩增长过度依赖单一客户的局面仍未改变。
单一客户依赖的风险敞口在行业波动中极易暴露。
参考半导体行业芯密科技的案例,其前五大客户占比超过77%就已被市场重点警示风险,而埃泰克单一客户占比已远超这一水平。
若未来奇瑞遭遇行业下行、战略调整或供应链替代等情况,减少对埃泰克的采购,而埃泰克未能及时拓展新客户形成替代收入,其经营业绩将面临直接冲击。
更为关键的是,对单一客户的过度依赖可能导致定价权丧失、利润空间被挤压等隐性风险,长期来看不利于公司独立发展和市场竞争力培育。
更为关键的是,奇瑞汽车不仅是埃泰克的第一大客户,还是其第一大机构股东,持股比例达14.99%。这种股权与业务的深度绑定,使得双方交易构成关联交易,引发市场对埃泰克业务独立性的质疑。
若剔除奇瑞汽车的销售收入,埃泰克2024年对关联方以外客户的营收实际上同比下滑了9.5%。
这表明公司对其他主要客户(如长安、理想、长城等)的销售额均出现不同程度下滑,足见其自主增长能力的匮乏,业务独立性存疑。
3.IPO前景不明:现场检查与对赌协议的双重压力
埃泰克除了深陷业绩增长困境外,还存在历史遗留问题。
表面上,埃泰克的股权结构看似分散均衡,澳洲埃泰克与芜湖佳泰分别持有14.57%和13.20%的股份,持股比例看似不相上下,属于并列控股股东。
但实际上,澳洲埃泰克与芜湖佳泰幕后真正的实控人是CHEN ZEJIAN,其100%持有芜湖佳泰、95%控股澳洲埃泰克,两者实为同一人控制下的双生体。
更值得关注的是,芜湖佳泰通过担任5家员工持股平台的执行事务合伙人,及与7名股东签署《一致行动人协议》,间接锁定6.59%表决权,实现对员工持股平台的“穿透式”管理。
这一系列操作下来,不但让实控人以较低的直接持股,撬动远超比例的控制权,形成“独裁式” 治理格局。
监管层的问询精准点出隐患:一致行动协议的稳定性与员工持股平台的控制权归属,一旦内部出现裂痕,公司治理将陷入混乱,中小股东的表决权不过是形式上的点缀。
更值得警惕的是,已“终止”的对赌协议也并没有真正退场,而是以“可恢复”条款潜伏。若上市失败,股份回购等特殊权利将自动激活,风险全部转嫁给实控人。一旦IPO受阻,实控人可能因巨额回购压力丧失控制权,而未参与对赌谈判的中小股东,将无辜承受公司经营恶化、股价暴跌的损失。
这种 “大股东主导、小股东买单”的机制,严重破坏资本市场公平性,隐性风险一旦爆发,后果不堪设想。
雪上加霜的是,2025年7月3日,埃泰克被抽中第二批首发企业现场检查名单,这对冲刺 IPO 的企业而言堪称严苛考验。
回顾过往,现场检查的“杀伤力”不言而喻,2023年首批5家被抽中企业全部止步审核,通过率近乎为零。
现如今,多重隐忧无疑让其上市之路雪上加霜。而且上市也并非终点,倘若不能破解客户集中与盈利能力的深层矛盾,即便成功上市,资本市场的“聚光灯”也将使其短板暴露无遗。对于埃泰克而言,或许真正的挑战,在敲钟之后才算开始。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