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谢美浴
编辑 | 付影
来源 | 独角金融
七周年庆典的喜悦尚未散尽,瑞华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瑞华健康保险“)却突然迎来重要人事变动。
近日,瑞华健康保险公告,田凯因个人原因向公司董事会提出辞职申请,不再担任公司总经理职务;公司指定副总经理冯华暂代行使总经理职权。
作为2018年成立的专业健康险公司,瑞华健康保险曾于2022年提前实现盈利,打破行业“七平八盈”的普遍规律,但业绩波动明显,2023年、2024年分别实现净亏损1.5亿元和净利润0.88亿。
更深的隐忧藏在业务结构中,瑞华健康保险高度依赖单一产品,“颐悦无忧终身护理保险”自2021年起连续四年占据原保险保费收入首位,收入在前五大产品中占比超九成。此外,2024年7月瑞华健康保险因信托投资导致446.6万元亏损,直接影响当季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下降约4个百分点。
在行业竞争加剧、监管趋严的背景下,瑞华健康保险能否优化产品结构、提升投资能力并维持偿付能力稳定,或将成为其未来发展的关键。
1
“掌舵”四年总经理辞任,
任期内公司扭亏为盈
1973年出生的田凯,于2020年9月起加入瑞华健康保险,2021年获批出任该公司第二任总经理。
查看田凯职业履历,如同一条不断向上的攀登轨迹。2006年7月至2011年7月,田凯历任农银人寿浙江分公司副总经理、总公司业务总监、总公司总经理助理;2011年8月至2012年4月曾任天安人寿总公司业务总监;2012年5月至2016年3月曾任信泰人寿北京分公司总经理,后又担任中国远大集团保险公司筹备组组长,2019年至2020年任北京妙医生佳健康科技公司副总裁。
图源:罐头图库
梳理历年经营业绩,也可以看出田凯是瑞华健康保险成长期的重要舵手。
田凯出任总经理最初两年,瑞华健康保险保费收入大幅扩张,2021年从2.63亿元增至13.63亿元,2022年又增至23.63亿元顶峰;盈利方面,2021年公司净亏损1.09亿元,2022年便扭亏为盈,实现净利润0.22亿元。
不过,市场的浪潮从不会一直平稳。2023年、2024年,瑞华健康保险业绩呈现盈亏交替波动,其中保险业务收入分别为15.17亿元、16.71亿元;净利润分别为-1.5亿元、0.88亿元。
2025年一季度,瑞华健康实现保险业务收入2.79亿元,同比下降23.98%;净利润0.76亿元,2024年一季度亏损1.12亿元。
图源:瑞华保险偿付能力报告
田凯离任后,自2018年8月起担任副总经理的冯华走到了台前,暂代总经理一职。虽然资历较深,却也是瑞华健康保险最年轻的副总。简历显示,冯华出生于1978年4月,于2016年12月起加入瑞华健康。
值得注意的是,冯华还是一位技术型人才,曾担任上海乡邻网络科技首席运营官、平安金科首席运营官、蚂蚁金服总监、微软在线高级经理等职务。这些头衔背后,能够发现他在互联网和金融科技领域有着丰富的管理经验。
中国金融智库特邀研究员余丰慧指出,“总经理变更通常会对公司的战略执行产生一定影响,但鉴于瑞华健康保险指定的临时负责人冯华在互联网领域有深厚的背景,这或许意味着公司正寻求通过技术创新和数字化转型来推动业务发展。”
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认为,“传统险企更偏好精算或渠道背景的总经理,但健康险赛道正加速‘保险+科技+服务’融合,冯华的互联网与金融科技履历与瑞华3.0 Pro的数字化定位吻合,且公司已将其推向代行岗位,可视作‘试用期’。”
图源:罐头图库
而与总经理成立以来两次变动相比,瑞华健康保险的董事长一直由创始人陈剖建担任。
公开资料显示,1988年,陈剖建加入中国平安,成为其创始团队成员;1994年,陈剖建创建天安保险,并担任董事长兼CEO,执掌天安保险长达15年;2001年,陈剖建又创建了恒康天安人寿(后改制更名为天安人寿)。
2010年,在天安人寿完成全国化布局之后,陈剖建功成而退,转投私募领域,又创立了红瑞资本,2016年,陈剖建回归保险业,创立瑞华健康并担任董事长至今。
2
单一产品撑起13亿原保险保费,
投资信托造成重大损失
作为一家专业健康险公司,瑞华健康保险以护理险和重疾险为主导,而其保费收入依赖单一头部产品。
2024年,瑞华健康保险保费收入居前5位的保险产品分别为“瑞华颐悦无忧终身护理保险”、“瑞华福瑞保终身重大疾病保险2.0(互联网)”、“瑞华颐悦无忧终身护理保险(典藏版)”、“瑞华乐享一生终身护理保险”、“瑞华康瑞保重大疾病保险”。
值得一提的是,“瑞华颐悦无忧终身护理保险”自2021年上线以来已连续四年成为该公司保费收入第一大产品,且其保费收入在前五大产品中的历年占比分别为48.38%、95.15%、93.68%、90.78%。
图源:瑞华保险年报
根据介绍,“瑞华颐悦无忧终身护理保险”是一款典型的增额护理险,年度有效保额每年以3.5%复利递增。2024年,“瑞华颐悦无忧终身护理保险”原保险保费收入13.39亿元,而公司2024年公司保险业务收入才16.71亿元,已赚保费14.18亿元。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教授王国军表示,“一家保险公司依靠单一产品,特别是增额终身护理险风险太大,利率风险、退保风险、资本消耗过于集中,容易陷入被动。”
香颂资本董事沈萌指出,“如果产品稳健,不会出现潜在的风险,那么对正常经营就不会造成重大影响,但也存在当产品一旦进入生命末期,缺少新的产品接续的问题。”
图源:罐头图库
产品结构问题之外,瑞华健康保险也暴露了投资风险。
2024年年报显示,瑞华健康保险投资的“中融-骥信30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项目投资本金2000万元,截至2024年7月1日,资产减值损失计提金额合计446.6万元,损失金额超过当季净资产总额的5%,影响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约下降4个百分点。
实际上,受“中植系”影响,自2023年8月以来,中融信托发行的多款信托产品停止兑付,陷入整体兑付危机。2023年9月,中融信托被建信信托、中信信托委托管理,委托期一年,双方协商一致可提前结束或延期。
图源:罐头图库
沈萌认为,“中植系”的风险与经济走势密切相关,保险公司应建立更全面的经济分析机制,对经济的宏观与微观环境进行深入、综合的研究。
截至2024年末,瑞华健康保险归入贷款及应收款的债权投资计划6.45亿元;信托计划1.4亿元。王国军指出,“对险企而言,非标资产的风险管控首先是约束和激励机制建设,如投资权力制衡的‘三签制’,投资条线、精算和风险管理条线分别进行‘尽调’,互相制衡,严格奖惩。”
3
偿付能力逼近监管“红线”,
全力打造“管理式健康险”模式
瑞华健康保险开业于2018年5月,股东阵容为5家民营企业,分别是上海天禧嘉福璞缇客酒店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天禧”)、广州实佳控股有限公司、咸阳宇宏房地产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咸阳宇宏”)、深圳市东方置地集团有限公司、深圳市万纳托实业有限公司,各持股20%,由此形成了股权相对均衡的局面。
年报显示,瑞华健康保险对自2024年12月31日起12个月的持续经营能力进行了评价,未发现对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怀疑的事项和情况。同时咸阳宇宏及上海天禧同意在可预见的将来提供财务支援,以维持公司的继续经营。
不过,天眼查显示,咸阳宇宏今年2月已成为被执行人,执行案号为(2025)陕0402执654号,执行标的65.48万元。
图源:罐头图库
值得关注的是,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瑞华健康保险的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73.71%,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01.51%,风险综合评级为BB。
按照监管要求,险企偿付能力达标需满足三点要求,即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50%、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100%以及风险综合评级在B类及以上。目前来看,瑞华健康的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仅比监管“红线”高出1.51个百分点,迫近监管“红线”。
余丰慧表示,瑞华健康保险可以通过增加资本金、优化投资组合以及提升盈利能力等措施来提升偿付能力,“例如,通过发行新股或吸引战略投资者注入资本,改善公司的资本结构;调整投资策略,减少高风险资产的比例;加强成本控制和业务流程优化,提高运营效率。在平衡业务扩张与资本消耗方面,公司需制定科学合理的资本规划,确保在扩大业务规模的同时维持健康的资本水平。”
图源:罐头图库
针对未来发展,在今年的司庆活动上,瑞华健康保险宣布全力打造“管理式健康险”模式。该模式以健康保险为基础,整合健康风险管理、健康服务管理、财富管理三大功能,其目的最终是通过创新保险产品与健康管理、数智系统赋能、客户服务模式与生态资源整合变革,实现高频服务广大客群需求。
沈萌指出,“对于新的产品概念,企业应给出更详尽的说明,而不仅仅是提出一个术语,否则只具有营销意义。差异化、成本领先或聚焦核心,是中小企业面对行业领先者的生存原则。”
王国军认为“管理式健康险”模式方向正确,建议险企要低成本地做出特色,比如先锁定长三角苏州、无锡、嘉兴等医保基金盈余城市,集中投入医疗资源,形成独特的盈利模式,再复制到其它区域。
你认为总经理离任对瑞华健康保险有何影响?是否看好这家健康险企业未来发展?评论区聊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