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头条 » 正文

AI智能体、VR实验室……普陀区智慧教育玩出“新花样”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顾雨柔 上观新闻 时间:2025-07-19 12:19:46


当前,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突飞猛进,不仅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也为提升教师教学效率、优化教育管理、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做出贡献。近日,2025年上海市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月活动在普陀拉开帷幕,作为本届提升月的重要承办区,普陀区正积极拥抱数字化浪潮,在教育场景中不断探索创新,展现出在教育领域“数智普陀 向新而行”的蝶变。

体系构建率先打造高效优学样板

早在2000年,普陀区就入选为国家首批信息化教学实验区。2024年,普陀区又成功创建为上海市首批人工智能教育试验区。如今,普陀区正深入推进实施“107”工程,全面提升区域教育智能化水平。“107”工程即推进实现人工智能课程共建共享化、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精准化、人工智能赋能教学评价科学化等7项行动,每项行动产生不少于10项成果。

如今,普陀区积极开展研究项目,打造一批AI赋能教育的创新实践案例。以华东师范大学第四附中学为例,智能助教、智能助育、智能助学、智能助管等多个应用场景正在被广泛应用,凸显了智能化赋能教育变革和高质量发展的巨大潜力。在学校的“心理团辅室”,一项温暖人心的技术应用正在发生。一位略显沮丧的学生向一位特别的“老师”倾诉练琴的烦恼,这位“老师”并非真人,而是学校心理教师的AI数字分身。AI分身形象亲和,言语温柔,耐心倾听后给出了贴心又具体的建议。据悉,这是学校与华东师范大学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联合研发的心理老师AI数字分身系统,学生通过一部手机(无需注册),就能与AI心理教师随时随地进行对话。此外,学校的情感交互机器人“小花狮”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它通过声纹情绪识别与生物电传感技术,精准捕捉学生焦虑波动,生成可视化情绪图谱,助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这样的创新案例在普陀区并非个例。上海市晋元高级中学的“晋小元”AI智能体以交互机器人的形式实现亲切互动。它对接DeepSeek大模型与本地数据库、文件库,能够智能回答大家提出的问题。洵阳路小学构建“基础-应用-创新”三层育人体系,形成AI教育特色生态链。例如,向四年级学生开设AI通识课程,打造AIGC绘画社团、AI+体育社团、AI音乐创作人社团等特色社团,在五年级实施AI+语文跨学科PBL课程,学生通过“阅读理解-世界构建-编程呈现”的完整流程,在虚拟世界中实现文学创编与数字孪生。


“晋小元”AI智能体互动


洵阳路小学AI音乐创编

开放融合全民共享的数字学习生态

当前,普陀正将智慧化的触角延伸至社区生活与文化传承的方方面面,努力培育出一方全域智慧学习的沃土,让数字化成果惠及每一位市民。

普陀区青少年教育活动中心长风校区便是这样一个充满智慧与活力的地方。例如,1242平方米的“水感知空间”,通过“自然界中的水”“人工世界中的水”和“实验室中的水”三大板块,运用多媒体互动投影和雷达交互技术,构建起包含300多个知识点的沉浸式学习系统。其中,“实验室的水”研习空间采用顶面供给系统,可容纳200多人开展科学活动。25个科普展项、120个知识点,配合AI、VR、AR等数智技术,模拟出一个个真实情境。

充满未来感的开源硬件实验室,则分为虚拟现实体验学习、开源硬件开发改造、机甲赛道竞技实践三个功能区。学生们不仅可以戴上VR设备,沉浸在精心设计的体验游戏中理解学习开源硬件相关的知识与技能,也可以对机甲的各功能模块展开程序编写和调试,还可以搭建大型机甲赛道平台,放置障碍模块规划不同比赛路径,根据不同课程和活动需求变换赛道和赛事模式。这种寓教于乐、动手实践的方式,让学习过程充满了挑战与乐趣。


普陀区青少年教育活动中心活动丰富

在老龄化与智能化叠加的背景下,一群银发学子也正用行动打破边界。普陀区社区学院和甘泉路街道社区学校分别开设了公益课程《我用AI画非遗中国》《我用AI画二十四节气》,两场课程共吸引了80位银龄学员热情参与。他们在科技与文化的交汇点上绽放出了别样的学习活力,让人感受到数字化浪潮下,终身学习的魅力。


课程现场

与此同时,区域数字化转型的价值也正通过更多元的形式被市民感知。区数据局开展的“数字寻踪·普陀印象”海纳小镇城市数字化转型体验Citywalk活动,精心设计的两条特色线路——“海纳新城”与“普陀新篇”,成为市民触摸智慧城市脉搏的窗口。

上海市数字广告园区、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上海城市安全大脑、波克城市、海纳数创中心……沿着这些线路,考察团直观感受到数字技术正悄然改变着城市的肌理与居民的生活。

从校园到社区,从课堂到生活,普陀区正以“数智普陀 向新而行”的姿态,将数字化的种子播撒在每一个角落……

原标题:《AI智能体、VR实验室……普陀区智慧教育玩出“新花样”》

栏目编辑:顾莹颖 文字编辑:赵菊玲

作者:张曦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