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头条 » 正文

当黄金破千元、比特币动荡:专家激辩国际货币体系新走向

IP属地 中国·北京 观察者网 时间:2025-10-19 20:07:59

2025年10月17日,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举办“南土国际金融政策圆桌会第6期”,围绕“黄金、比特币与近期国际金融形势”展开深度讨论。本次圆桌会由复旦大学国际金融系主任杨长江教授主持,与会专家从货币锚定机制、数字金融创新、大国博弈与资产配置等多维度剖析当前国际金融体系的演变与挑战。观察者网进行了独家报道。

复旦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孙立坚教授指出,当前国际货币体系面临“锚定缺失”的困境。传统美元霸权因与中国产能脱钩而暴露特里芬两难问题——流动性需求与币值稳定难以兼顾。全球化时代,美元依赖中国产能吸收其流动性,但脱钩后,美元缺乏实体支撑,转而以科技作为新锚。

孙立坚强调,比特币、稳定币与RWA(真实世界资产)等数字金融创新实质是私人资本对货币职能的重构尝试。他提出,中国应探索以CBDC(央行数字货币)为记账单位、结合探索人民币稳定币与RWA的融合路径,避免高频与低频资产价值脱节,在安全与效率间寻求平衡。

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曹啸教授指出,比特币与稳定币已从边缘创新演变为主流金融资产,美国通过监管包容性巩固了美元在数字金融中的主导地位。他批评国内对数字金融的认知滞后与监管过度,导致中国错失区块链与稳定币发展先机。曹啸认为,稳定币本质是效率驱动的支付工具,而非货币发行,其与美元挂钩进一步强化了美元霸权。他呼吁中国适度放开数字金融创新,以监管包容性激发市场活力,避免在金融科技竞争中边缘化。

兴业证券董事总经理张忆东从地缘政治视角分析,指出中美博弈已从经济竞争升级为科技与金融体系的全方位对抗。美国以科技为锚,通过AI产业链与资本开支扩张维持金融霸权;中国则通过资本市场激活社会财富,投向“新质生产力”领域。张忆东认为,香港可成为人民币国际化与数字金融创新的试验田。他建议投资者在科技主线外,配置黄金、稀土等战略资产,以应对全球动荡与债务危机。

喜世润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关歆结合20年黄金市场经验指出,2018年以来的金价上涨根本原因是“百年大变局”。债务扩张、俄乌战争与去美元化趋势推动全球投资者增持黄金,黄金转变为更加独立的安全资产,弱化了美元因素影响。关歆通过历史背景与形态类比指出,21世纪以来的金价走势与1970年代多极化时期高度相似,未来可能突破8000美元。他强调,黄金与美股长期内呈负相关,若美股因高估值调整,黄金可能迎来新一轮上涨。从当前情况看,全球大类资产配置中虚拟货币对黄金的挤出效应已边际下降,而黄金数字化可能进一步推升需求。此外,借鉴1980-2000年的情况,未来特定条件下,金价的上涨趋势也可能告一段落。

主持人杨长江教授总结认为,国际货币体系正失去“松驰感”——即体系内在的稳定与包容性。美债安全性受疑、美元中心地位下降与数字加密崛起共同导致资产价格异动常态化。他引用IMF报告指出,全球金融表面平静下暗藏熔岩喷发风险。杨长江提出,数字金融的“寒武纪大爆炸”虽冲击现有体系,但未必固化美元霸权,中国可依托实体经济与“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人民币稳定币应用,在新体系中争取话语权。

本次圆桌会揭示了国际金融秩序正处于历史性拐点:黄金与比特币作为新旧避险资产的代表,折射出货币锚定机制的重构、数字金融的崛起与大国博弈的深化。专家共识认为,未来需关注科技与战略资产的配置平衡,同时通过制度创新在动荡中把握机遇。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