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10月18日下午,我突然看到一则消息,心里咯噔一下:2025年10月18日,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清华大学教授杨振宁先生因病于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在北京寒冷的一个秋日,一位德高望重的百岁老人离开了我们,又一位从西南联大走出来的学子走了。
我从小就知道先生的大名。1999年6月大学毕业后,我来到中国现代文学馆从事作家文学资料的征集工作,所面对的是全国及海外所有从事华文写作的作家及家属。而先生所从事的是物理科学的前沿研究与探索,文学与物理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正所谓隔行如隔山,我和先生很难有交集的可能。但我在文学馆工作后不久,曾看到先生写的一篇散文《中国现代文学馆与鲁迅头像》,该文写于2000年9月21日。在1999年的一个夏日,先生受邀来到尚未正式开馆的中国现代文学馆芍药居新馆参观。此次参观时间不是很长,他先是匆匆看了一些展览。在观展时,他认为中国能成立这样一个文学博物馆十分有意义。他认为“20世纪是中华民族浴火重生的世纪。一百年来的惨痛与悲壮的经历,辛酸与激昂的感情都深深注入了现代文学中,都将于此馆中永远保存。20世纪的新文学虽然脱胎于旧文学,但是其内容与形式都与旧文学不同。其间包容了多种创新的精神与大胆的尝试。这些创新与尝试的社会与个人背景通过此馆将成为本世纪给后人的一笔宝贵遗产。”在其后漫步花园时,他对好友法国华裔雕塑家熊秉明所雕刻的“鲁迅头像”产生了浓厚兴趣,他在铜像前驻足观看了好一阵,随后还特意转到雕塑背后,认真阅读熊秉明在铜像背后雕刻的一段话。读后,这段话对他冲击很大:“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
很可惜,那次先生来访文学馆,我并不知道,就这样与他擦肩而过,甚为遗憾。
不过还好,2017年我曾有幸在现场聆听过先生的一次精彩发言,他的发言让我到现在都记忆深刻,这样稍稍弥补了上次的遗憾。
2017年11月1日上午,北京大学隆重举办了“西南联合大学建校80周年纪念大会”。北京西南联大校友会的朋友邀请我参会,她知道我对西南联大十分有兴趣,因为我所联系的相当一批老作家都来自西南联大。纪念大会开场不久,作为首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西南联大学子,杨振宁先生上台发言。 已是95岁高龄的杨先生身着一件深色毛衣,精神矍铄地稳步走上讲台。发言前,他首先向到场全体嘉宾点头致意,全场立刻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我就像一个小粉丝见到自己心目中久仰的偶像一样,热情地大声地拍掌。全场的掌声经久不息,这掌声表达了人们对这位老人为这个世界所做出的贡献的敬意,我想也更是对培养他的曾经的那座大学的敬意。掌声平息后,先生开始了他的发言,台下所有的观众都变得非常安静,大家都在用心聆听这位大师的声音。适逢母校建校80周年,先生为这次发言做了充分的准备,他的语速不快,讲话不长,但充满情意。
他首先总结了西南联大的影响,他认为西南联大虽然只存在了8年的时间,“可是这8年之间教育出来的学生,对于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所发生的影响和贡献,那是很难用语言描述的。其后,他讲述了自己在西南联大求学的诸多“幸运经历”,这些幸运对他一生影响极大:“我很幸运,自己曾经有7年在西南联大学习,做研究,这7年的时间对于我后来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42年本科毕业的时候,我需要写一个学士论文,这个学士论文是在吴大猷教授的指导下写的,所讨论的是对称性在分子物理学的应用。我非常幸运,吴先生把我带到这个领域,因为对称性是后来整个二十世纪后半叶的物理学发展的一个最重要的支柱,我能够在那么早的时候走进这个领域,实在是非常地幸运。4年以后的2年,我是西南联大的研究生,这两年毕业后得到硕士学位。我的硕士论文是跟王竹溪先生写的,研究方向统计力学。王先生后来是北京大学的副校长,长期在北京大学服务。统计力学也是二十世纪后半段物理学最重要的新领域之一,我又是很幸运,由王先生带我走进了这个领域。——所以回想起来,我个人非常非常幸运,能够在那个困难的时候,得到了那么好的教育。”
先生的语言朴实而真诚,没有任何华丽的词藻,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听众他是怎样的“幸运”,而这幸运正是源于那座历经磨难的大学所有的独特精神。身处抗战烽火中的西南联大师生,其所处的艰苦环境是我们现在很难真正体会到的。为了保有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为了坚守住中华民族科学的血脉,为了传承中国文化的火种,他们用信仰与信念克服着一切困难,努力地、不停歇地继续着自己的教学与学业。他们的精神正如他们的校歌所唱的那样:“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绝徼移栽祯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尽笳吹弦诵在山城,情弥切。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便一城三户,壮怀难折。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待驱逐仇寇复神京,还燕碣。”
正是这种悲壮与希望,以及那个时代与生活的艰苦与磨难,让西南联大的师生有着一种不屈的精神,一种“自信”“自强”“自由”的品格,让身处战与火之中的联大学子们主动请缨,勇敢地站在了时代前沿,为争取国家、民族的生存与独立,为民众的自由、民主与和平,大声呼喊与奔走,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作为炎黄子孙的历史责任。
而先生正是他们中的一个。他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人类的科学探索。他先后在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等领域作出了里程碑性的贡献。20世纪50年代,他和R.L.米尔斯合作提出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后又与西南联大校友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在粒子物理和统计物理方面,他也做出了开拓性贡献,提出了杨-巴克斯特方程,开辟了量子可积系统和多体问题研究的新方向等。
2003年,先生选择回国定居并在清华大学任教,他将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为中国培养未来科学人才上,并努力推动中外科学交流与互鉴。
先生,一路走好!
原标题:《记忆|慕津锋:追忆杨振宁先生》
栏目编辑:郭影
文字编辑:史佳林
本文作者:慕津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