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时代周报 作者:朱成呈
![]()
徕芬和它的创始人叶洪新,今年的烦恼多了起来。
产品包装被指抄袭苹果,吹风机因安全指标不达标被监管部门点名,剃须刀在博主测评中不敌传统品牌飞科……一系列事件将这家年轻公司推至舆论中心。测评风波之中,叶洪新亲自下场,直指测评博主与公司前员工存在亲属关系,质疑其“利益输送”。一时间,徕芬陷入了品控、口碑与商业伦理的多重质疑。
徕芬,2019年底成立,它赖以成名的故事可以追溯到2021年。
这一年发布的LF01,是徕芬品牌真正意义上的“原点产品”。这款产品主打11万转/分钟的无刷电机,以戴森吹风机为直接对标对象,定价599元,只有戴森的五分之一。明确的性能指标、激进的售价和直截了当的营销宣传,让徕芬在一年内的销量突破20万台。
直到现在,吹风机依旧是徕芬最畅销的产品。据媒体6月报道的数据,徕芬高速吹风机累计销量已突破1700万台。
戴森之所以在一众家电企业之中显得“异类”,源于多年围绕数码电机的研发投入。徕芬从一开始也是沿着这一技术路径前进,以电机为圆心,技术跟进、低价卖货。
这一策略显然管用。徕芬由此一举成名,走进大众视野。“戴森平替”,成为徕芬早期撕开市场最锋利的锐器,如今却可能成为它继续向上的沉重枷锁。这也构成了徕芬当前最核心的矛盾:它的成功源于“平替”策略,但它的天花板也可能由“平替”决定。
对于徕芬而言,“平替”策略毫无疑问是一把双刃剑。它依靠这一路径快速获取用户,却也极易将品牌锁死在这一固化的标签之中。
叶洪新早已意识到这一问题。2022年,他就公开对外喊话:徕芬早期是(戴森平替),但做到中后期就不再是。叶洪新强调,戴森在吹风机市场占比仅为3%-5%,即使代替也只能满足这些群体,徕芬更想做的是“技术普惠”。
当徕芬试图将这套模式复制到剃须刀、电动牙刷等品类时,挑战已经接踵而至。
今年5月,徕芬推出T1 Pro剃须刀,随即遭遇“撞款”争议。不少用户指出刀头、握持结构乃至配色高度近似松下AIR TM20。跨品类复制进而扩张的难度,已然清晰可见——在更依赖工业设计、人体工学和长期技术积累的领域,依靠参数、价格的同一套逻辑打法已难奏效。
近日一则关于徕芬进军洗地机市场的传闻,再次引发外界关注。有媒体报道称,徕芬的洗地机业务已秘密推进至少半年,并由来自大疆的负责人带队。时代周报记者向徕芬方面求证,但未获正面回应。
当“戴森平替”的光环逐渐褪去,徕芬究竟是谁?
曾依赖“平替”式营销
徕芬LF01的早期销售并不理想,上市首月销量仅为个位数,2021年年底的月销售额也不过700万元。一次密集的投放改变了这款产品的命运。
徕芬将相关发布会拆分成多个短视频,在抖音、B站集中铺量,反复强调“11万转”“599元”与戴森的对比。明确的性能指标、抓手清晰的价格冲突,让品牌迅速完成裂变式传播。最终,销售额被推升至亿元级别,投放ROI也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凭借“性能对标+价格差距”的打法,徕芬迅速重塑了用户心智。
用户反馈或许能印证这一点,许多多(化名)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她当时之所以选择徕芬,是因为抖音反复推送相关视频,“像手机发布会一样的新品介绍”“直播间做实验演示风力”“高价戴森 vs 低价高性能徕芬”的对比,直接构成了购买理由。
家电行业资深观察人士刘步尘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平替标签是徕芬的优势,这个品牌认知一旦建立,就可能推动徕芬瓜分外资高端品牌的市场,对于徕芬未来推出新的产品也会形成较强的市场拉力。
但随着品牌扩张,原本有效的打法暴露出另一面。
今年8月,叶洪新在微博公开回应前员工家属运营的自媒体账号,指责其“收钱办事”。争议源于后者发布的剃须刀对比测试,引发双方在舆论中的对峙。
更早之前,徕芬关联公司浙江徕芬贸易有限公司(下称“徕芬贸易”)曾因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中虚假宣传、引证内容不真实准确的情形,于2024年12月被景宁畲族自治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处罚。
处罚决定书显示,当事人(徕芬贸易)在电商平台销售电动牙刷时运用的“达到0.1°精准控制”“300%的驱动力增长”“市面其他扫振牙刷无PID动态补偿算法”等话术,存在事实不相符,未客观真实作出表述等问题。
而在洗地机赛道,徕芬的“平替”式营销也面临压力。
当前中国洗地机行业的竞争强度,已远超徕芬最初切入吹风机市场时的情形。奥维云网数据显示,2024年洗地机在售型号数量达到1042个,较2022年翻倍。此外,洗地机赛道市场高度集中,添可(科沃斯旗下)、石头科技、追觅科技市场地位较为稳固。
GKURC产经智库首席分析师丁少将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洗地机属于新兴市场,由国内品牌主导,目前已有众多品牌进入,不同价位段都有产品和品牌覆盖,缺乏国际品牌“平替”市场空间。如果以“平替”高端品牌、高端产品的名义,实质上进入日益激烈的中低端市场竞争,则容易陷入价格战的泥潭。
针对“平替”这一标签,一名接近徕芬的人士则向时代周报记者称,没有一家企业希望自己一直被叫平替。很多时候并非品牌主动引导,而是消费者认为如此,才有这个标签。
他表示,徕芬后来推出的扫振牙刷和直线往复式剃须刀,用户很少再认为是大品牌平替——不是徕芬替代了谁,而是徕芬给了用户“不可替代”的体验。
多品类扩张前景如何?
徕芬一度被认为拥有技术优势。但当高速马达方案被产业链迅速标准化,核心部件成本从百元级降到十几元,行业门槛随之下沉,这种技术优势不再明显。
其他玩家方面,京东京造、网易严选以及大量白牌厂商快速跟进,价格策略更为激进。例如,京东京造Air高速吹风机最低只需150元。奥维云网数据显示,2024年线上300元以下吹风机销量增速达到76.8%,而徕芬仍扎在399元以上,这一价格带正在成为压力点。
行业的大环境同样不再宽松。小家电整体规模增长有限,近两年持续下滑;各品类需求割裂明显,电饭煲、扫地机、电动牙刷、剃须刀背后的用户心智和竞争路径完全不同。在这样的结构下,大多数品牌从单一品类起家,也往往被锁定在单一心智里。
单品类增长触顶之后,多品类扩张几乎成为必选项。徕芬的路径是围绕个人护理场景向外延伸:2023 年推出电动牙刷,2025 年上线剃须刀,市场上也出现其将进入洗地机赛道的消息。从品类属性看,它们都与高速电机相关,但叶洪新曾强调,“现在的产品还属于个人护理电器,这个大方向不变。”
上述接近徕芬的人士向时代周报记者透露,后续徕芬的产品线定位可能更多围绕生活方式展开,而非单纯基于电机展开。
但从实际落地来看,跨品类扩张并不顺利。
今年徕芬首款剃须刀T1 Pro上市后迅速引发争议。其外观与松下Air TM20高度相似,两者都采用极简T字形设计、柔性刀网和一体化机身,连宣传物料也被指出存在相似构图。松下产品发布更早,“徕芬又在玩平替”的说法迅速传播。
不过,从专利和时间线来看,徕芬2022年就提交了相关外观专利,2023年已有原型机,而松下Air TM20 在2025年才正式上市。
外观争议尚未消退,用户体验问题又随之出现。在社交平台上,不乏消费者投诉徕芬产品剃须不干净、震动大、手麻、清洗繁琐等问题。
吹风机的技术突破,比如高速马达能直观体现性能优势,而电动牙刷、剃须刀更依赖刷毛材质、刀头贴合度等综合体验和品牌信任。丁少将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单一品类成功后,往往会形成较为鲜明‘品牌即品类’的印象,这对拓展其他品类带来更大挑战。”
徕芬的多品类尝试已经展开,这看起来更像是一次能力边界的重新对齐,而非轻松的第二增长曲线。
时代周报记者注意到,徕芬还在进行多种尝试,线下扩张正在提速。今年11月15日,徕芬在深圳福田落地了第一家线下旗舰店。据称,未来两年,徕芬将在20个城市开出300家门店,首批重点聚焦在珠三角、长三角、成渝经济圈。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