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财经头条 » 正文

拓竹垄断红利瓦解:快造憋出杀招,大疆黑云压城

IP属地 中国·北京 周天财经 时间:2025-11-25 18:28:47



文 | 周天财经

周天财经 原创出品

拓竹被李翔誉为这几年仅有的厉害的新鲜公司,其名声大噪集中在2025年,作为3D打印垄断性存在,拓竹增速堪称奇迹。这家2020年成立的公司,仅用四年就完成了从0到50亿元营收的跨越——而DJI用时近9年。

据早期发烧友向周天财经回忆:在拓竹出现之前,其第一台机器是创想三维的,有种手动挡汽车的感觉,连共振的数据采集都没有,粗糙且原始,卧龙虽有共振数据采集,但组装很难,可想而知推广难度,而拓竹的方案,就像是自动挡汽车,其易用性,把行业天花板顶出来十倍空间。

拓竹从2022年横空杀进市场开始,相对竞品就始终领先两代,也独占着2年左右的红利期。后来,这种激光扫描,升级成了涡流传感器来做动态流量校准,也是遥遥领先的。

但很不幸,垄断可能是短暂的,拓竹的红利期,就在2025年下半年宣告终止了。

01 产品节奏阵脚大乱

就在11月,拓竹被迫将原定在2026年发布的新品,提前到了2025年的双十一前后进行发布,同时还对今年上半年才发布的老款机器进行剧烈降价,从一万二降到不足九千。

背后直接原因是,同处深圳的竞品Snapmaker推出了U1,其产品特色是具有可磁吸更换的工具头,据称能实现5秒换色、6小时完成四色打印,能减少打印废料,大幅提升效率,这一颠覆性创新,被视为市场上当前最佳换色方案,开发者和发烧友群体对此大为好评,这一创新,使得母公司快造成功众筹1.5亿元,也激活了快造这家比拓竹更有历史的3D打印企业,剑指2026年实现10亿营收。

这在3D打印圈引发震动,拓竹显得阵脚大乱,以提前发布新品和给老款降价的方式来进行防守反击,但此举使得老款的第一批铁粉深感背刺,一位购入过拓竹全部机器的深度创作者,原本是「逢拓竹新品必买」,现在表示不会再「无脑冲」了,而是倾向于保持观望。小红书上更是可以刷到不少老用户吐槽的梗图。



这一系列闹剧背后折射出,拓竹「领先两代,领先两年」的产品优势,正在被瓦解——甚至,还变得落后了半年。

实际上,3D打印的门槛,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高。

上述3D打印的早期发烧友说,自己也曾尝试基于卧龙的核心零部件,手搓一台3D打印机,也有机会抵达「能用」的境地,只是距离拓竹的「好用」,尚有差距。

但对于有研发能力的科技企业来说,这种差距更易追赶,一大批「90分产品」会蜂拥而至,目前主流厂商都在模仿拓竹。

02 军备竞赛开始了

周天财经获悉,追觅2025年也在发力3D打印,正在进行大力招人,意图在短短几个月从百人规模扩张到千人规模,追觅3D打印的一些岗位数量,是以两倍于拓竹HC来设定的。

对于深度用户而言,也明显感觉到2025年,相似产品正在增多,隔三差五就能看到一个新品牌出现,或是一个其他领域的独角兽跨行过来竞争。

影石、安克,这批和拓竹同等量级的深圳本土硬件独角兽,很难克制涉足3D打印的诱惑。

就更不用说房间里的大象——大疆了,这会是拓竹最具威胁的对手。

大疆最近确认了投资智能派的事实,业界解读,投资智能派,大疆是为了缩短研发过程,就是为了自己亲自下场控盘3D打印生意。

但更关键的是,大疆拓竹二者是师徒关系。汪滔早年的论文,就是关于多旋翼的动态补偿机制,来解决抖动问题,保持飞行器稳定,在2011年的论文中,汪滔的关键见解是:不再试图创建完美的数学模型,而是设计采用实时传感器数据的自适应反馈回路,进行连续微调。

而拓竹是业内第一个「在3D打印机里安装了用在无人机上的陀螺仪」,通过陀螺仪对机架共振频率进行检测,再用算法进行动态补偿,克服共振。同时,拓竹从初代机开始,就在出料口安装了一个激光雷达,用来监测出料的流速缓急,这在当时也属颠覆性创新。

大疆拓竹师徒二者,本质都是用算法层面的动态补偿,提升了硬件的易用性,从而都从原本是发烧友专属的边缘市场,崛起成为家用级消费电子产品。

底层原理一模一样,大疆完全可以干3D打印。

拓竹还有一个壁垒,就是工业设计,拓竹的工业设计充满美感,走线规整、结构紧凑、外观极简,这一点,拓竹和Snapmaker是3D打印市场上唯二的美学巅峰。

对于发烧友而言,工业设计也是巨大的竞争壁垒,他们表示不愿购入创想三维或智能派产品的一大原因,就是这几家缺乏工业美感,学不到精髓,有种「校企合作般的品味」,非常传统,缺乏C端的触觉。「我们很愿意为工业美感买单,美是一种能力,美的背后代表着熵减的秩序,流露出产品整体的强大。

但很遗憾,拓竹这种「低熵美学」也同样是直接源自于大疆。大疆把扫地机的机盖做成透明的,就是想晒一下内部构造的设计美学。

甚至,就连管理风格,拓竹也是高度模仿了大疆。在供应链管理上,拓竹也复制了大疆的严格把控力度。据业内人士介绍,拓竹「直接在代工厂租下一块区域, 自己招聘工人和厂长, 自己采购材料」,「工厂老板都不能进去, 工人进入都要录指纹的」。

这种「门中门」管理模式, 正是大疆式管理的典型特征。一位3D打印机行业人士对雷锋网说:「拓竹和对手的另一个核心差异在于:它不做通板组装货,承袭大疆对供应链的全程把控。拓竹已对整个供应链进行了重构,将3D打印机中电机电控所使用的所有模组全部拆分,并按自身想要的效果倒逼供应链创新,并和多数供应商签订独家协议」。

我们能轻易得出一个结论:拓竹能做的,大疆都能做,拓竹不能做的,大疆也能做。

目前看来,拓竹仅有的优势,就是社区黏性和良好的服务体验——MakerWorld拥有最庞大的用户群、种类最丰富的模型库;功能丰富的切片软件。这是大疆和快造、追觅一时半会还难以构建出来的,需要时间。

结语:

这场潜在的对决还夹杂着两家公司创始人师徒之间复杂的历史渊源,以及大疆对「叛军」一贯的强硬态度,这场竞争注定不会温和。

在早期的人才争夺战中,拓竹曾是赢家,吸纳了大量大疆旧部;但随着大疆在这条赛道上的布局清晰化,资本、技术、品牌、人才的全面碾压即将来临。对拓竹而言,2025年不仅是红利结束的一年,更是逃离大疆射程的最后时间窗口——如果不能在硬件优势被追平之前,通过社区生态建立起足够高的壁垒,它很可能被那个更庞大、更冷酷的「母体」阴影所覆盖。

*本文如有提及上市公司,仅作为研究交流用途,不构成推荐股票或相关金融产品的建议。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