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头条 » 正文

机器人下鱼塘、救膝盖?这场机器人「脱口秀」路子太野了

IP属地 中国·北京 极客公园 时间:2025-11-24 22:15:48


最早期的项目里,藏着中国具身智能最多的活力。


作者|Li Yuan

编辑|郑玄

鱼塘机器人?迷你皮卡?膝盖外骨骼?

看惯了这一年里,人形机器人只有「进工厂、进家庭、无所不能」这一种宏大叙事;也听腻了各种研讨会上,大家西装革履地端着,一脸严肃地分析「行业卡点」在哪里。

不得不说,相比之下,笔者最近去的一场机器人脱口秀,画风实在太清新了。

在这里,你看到有人为了解决怎么在鱼塘里搞自动化,直接把机器人「开」进了水里,搞出了水产养殖机器人; 在这里,有人根本不在乎什么工业革命,纯粹是因为自己去青藏高原徒步「膝盖疼」,就硬磕出了一套重装徒步外骨骼; 甚至还有人直言不讳,说自己做 AI 健身教练起家,核心技术竟然是「怎么靠忽悠,骗用户多流点汗」。

这一幕幕,就发生在 11 月 21 日下午,地瓜机器人主办的「地心引力」派对。

没有冗长的开场白,十位背景迥异的开发者轮番登台——他们之中,有刚拿融资的连续创业者,有大厂转身的技术高管,有还在象牙塔里造梦的 00 后学生,也有深耕十年的行业老炮。大家抛开客套,只聊自己手里那个「正在生长」的机器人。

看惯了正襟危坐的研讨会,这些看似「离谱」、实则「生猛」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具身智能最真实的样子。

01

当机器人「入侵」鱼塘与荒野

机器人到底离改变我们的生活有多远?

在各种高大上的研讨会上,大家总有各种各样的担忧:现在的机器人是不是太脆弱了?还需要多少年才能走出实验室?但在地瓜机器人的这场派对中,最迷人的地方在于,大家的共识惊人的一致:不需要等未来,机器人现在就能改变生活。

机器人被一群胆大包天的开发者扔进了泥泞、荒野,甚至是你周末的露营地里,去解决那些真实得有点千奇百怪的痛点。从一个很简单的初心,到一个真正的产品成型,机器人也可以是这样的。

机器人,可以是为了解决父辈的心酸。

来自塘前燕机器人的创始人韩冬,上台没讲算法,先讲了自己的身份——一个「鱼塘娃」。

当大多数人还在卷人形机器人如何优雅地走进家庭时,韩冬想用自己的能力,解决从小看到父辈们经历的辛酸。他发现,水产养殖虽然产值巨大,却是自动化的「绝对洼地」。

「养鱼就像赌博。」韩冬在现场说道。鱼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生物系统:天气的变化、甚至一只鸟飞过留下的粪便,都可能带来病毒,引发系统性崩盘。

于是,他决定做一个鱼塘机器人。他把一位做自动驾驶的朋友、拉下了水,两个人从研究千万级的自动驾驶订单,变成了天天盯着鱼塘发呆。


为了在这个从没有自动化的领域做出智能机器人,他们花费无数的心思去从零开始积累数据。一代鱼塘娃,长大了,可以用机器人去守住父辈们最不确定的收成了。

机器人,也可以是纯粹因为膝盖疼而长出来的执念。

无待动力的创始人毛榉一上台,画风瞬间变成了一场荒野求生电影。

他分享的起点不是什么宏大的商业计划书,而是大三休学去青藏高原的一次重装徒步。那是一次绝望的旅程:原本计划骑马穿越祁连山,结果因为荒野里前后十几公里都没有草,马儿「罢工」了。于是,浪漫的骑马穿越变成了残酷的「人背马」重装徒步。

在那几天的绝望中,他切身体会到了真正的痛点——徒步时上下坡膝盖承受的巨大冲击,那种痛感让人根本无心欣赏眼前的美景。「市面上的外骨骼为什么没用?因为它们大多是针对髋关节的,只能帮你在平地上把腿抬起来。下坡要减速,要保持,所以你的肌肉一直在撕裂……这都是膝关节主导的。」

为了对抗物理意义上的「地心引力」,为了让自己和驴友们在看风景时不再因为身体痛苦而分心,他硬是磕出了一款不做髋关节、只死磕膝盖痛点的外骨骼。这不是为了风口而造的产品,这是从骨头缝的痛感里长出来的真实需求。

机器人,还可以用来温柔地修补这个世界的缺憾。

如果说前两者是在解决物理世界的难题,睿亚极光的 Steve,则是在用最硬核的技术做最温柔的事——把 NASA 的技术用在盲人身上。

Steve 的师承背景非常「硬」——他的导师来自 NASA JPL(喷气推进实验室),研究的是太空级别的 MEMS 与 AI 融合技术。但 Steve 没有选择去做航天,而是把这种原本服务于火星探测的「高维技术」,带回了地面,甚至带到了最边缘的群体——盲人身边。

「在太空里算力有限,所以传感器必须极致高效;盲人的世界也是一样。」Steve 展示的为盲人做了一个最方便的感知设备。


在内蒙古,有机构利用他们的设备,训练出了专门识别路边「电线杆」的模型,帮助盲人避开这些危险的「隐形杀手」。他的技术被微软 CEO 纳德拉点赞,现在也在服务于残特奥会的盲人运动员。Steve 用行动证明了一种极客的浪漫:最顶级的技术,不一定非要去征服星辰大海,也可以低下头,去照亮一部分人脚下的路。

机器人到底该往何处去?从泥泞的鱼塘,到缺氧的高原,再到盲人脚下的路,这些开发者没有被「高大上」的概念束缚。在这场派对上,笔者看到一群开发者用自己的作品在说:只要有痛点的地方,就是机器人野蛮生长的土壤。

02

新老「造物者」的疯狂对撞

另一个让笔者惊讶的是,在这场派对上,「造物者」的画像变得极其丰富。具身智能不再是象牙塔里的概念,它正在笼络各种各样的人——有深沉的行业老兵,有狡黠的连续创业者,也有还在象牙塔里的 00 后学生。

网境智能的万琪State Labs 的宋军就是行业老兵的典型代表。在做具身智能之前,这两位创始人都在各自的领域(云计算、AR/VR 等)有着极深的积累。

转战具身智能后,他们不约而同地盯上了落地最前沿、也最棘手的问题——大脑(模型)和本体(硬件)之间该如何连接?

万琪盯上了机器人的那只「手」。

他运用之前在空间视觉领域的积累,做了一个自带高频空间感知和轨迹规划能力的智能夹爪(Gripper)。


在传统的具身智能领域,机器人想要知道手在哪里,往往要靠昂贵的、刚性极强的本体(六轴+关节)来一层层死算末端位置。这不仅需要大量算力,对硬件的一致性要求极高。而万琪直接做出了一个自带「独立小脑」的夹爪——不需要管胳膊怎么动,这只手自己能看、自己能算、自己能精准定位。

这一刀,精准切掉了行业里两个「最不性感但最要命」的成本痛点:

一是售前成本:以前为了保证机械臂的精度,出厂前要跑三个月的疲劳测试;现在末端能自己定位,这三个月的时间直接省了。

二是售后成本:机器人跑久了关节会漂移、螺丝会松动。以前这就得让工程师上门修,现在根本不需要——哪怕本体松了个螺丝,这只聪明的「手」也能自己修正误差,把活儿干了。

这极大降低了人形机器人和机械臂的交付门槛。

而宋军则盯上了「模型不懂硬件」的鸿沟。

有着底层计算架构背景的他,正在解决分布式计算的难题。现在的通用大模型很强,但它们不懂具体的硬件参数。宋军试图让大模型用「100 条数据」,就能在一小时内学会控制一个新的硬件。

这两位老兵,就像是生态里的「修路人」。当外界盯着模型怎么冲向 SOTA(最前沿)时,他们默默低头,把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修平了。

而在他们身后,还有一群默默「点火」的人。

创客火的严国陶就是其中的典型。作为深圳创客文化的见证者,他从最早混迹于柴火创客空间,到如今深耕无人机教育,干了整整 12 年。


他做的事,是把高冷的工业级无人机技术,拆解成了孩子们能上手*「空中乐高」。依托地瓜机器人的算力底座,他让学生们不再只是玩那个会飞的塑料玩具,而是能真正接触到边缘计算、视觉识别和集群编队这些硬核技术。

默默传递火种的,还有有方机器人的王明松有你同创的佘鹏飞,这几位教育领域的创业者,仿佛中国机器人沃土的「播种者」,确保未来十年,中国依然有源源不断的年轻人愿意跳进这个行业。

同在这个行业努力的,还有转战具身智能的连续创业者。

从上一家公司做健身 AI「骗汗水」,到如今做陪伴机器人「骗感情」,Roy 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交互与人性的极致在哪里?他试图给冷冰冰的机器人注入一种「狡黠」的温情,让具身智能不仅能干活,还能懂你。

这种对体验的极致追求,让他与传统的「工具型」开发者划清了界限。在他眼中,真正 C 端的产品不靠冷冰冰的参数堆砌,而靠细腻的情感共鸣——他要造的不是一台机器,而是一个能让用户产生依赖、甚至产生生命幻觉的新物种。

但最让人眼前一亮的,还是以朗极智能 Peter 为代表的「00 后新势力」。

Peter 和他的联合创始人们的故事,简直就是这一代年轻造物者的典型缩影。他们的起点纯粹是因为「好玩」——高中时为了酷,在学校里造了一辆能自平衡的自行车;大一时为了展示极客范儿,把自动驾驶算法塞进轮椅,造了一个纯视觉导航的智能轮椅。

那时候,这只是一个少年的天马行空,是单纯的「炫技」。

直到他们开始将简单的 demo 真正产品化,添加真正厚重的 AI 技术作为支撑,让它真正长成一个 AI 产品。

从智能轮椅长出了智能代步车,又长出了可以骑乘的户外 mini 皮卡——一辆长得像露营车,却有 200 公斤载重的小车;它没有方向盘,却能通过视觉像忠犬一样自动跟随主人,甚至提供主动助力。

从「智能轮椅」的 Demo 到「迷你皮卡」的商品,朗极智能解决的是露营圈的真实痛点。在 Kickstarter 上甚至还没发货,就众筹到了几十万美金。

03

从「玩票」到「量产」,

为什么野性创意没有死在实验室?

Peter 的故事很热血,但现实往往很冷酷。

像朗极智能这样从校园走出来的公司,在行业里其实是幸存者。对于绝大多数创业者来说,从学校实验室里那个让导师点头的「原型机」,到真正能够量产、能经受住市场毒打的「商品」,中间隔着一道深不见底的「死亡谷」。

对于一个学生团队,对于一个学生团队来说,算力成本、工程化难度、供应链资源……每一项都能让项目中途夭折。


为什么这些年轻的野性创意没有死在实验室里,而是真的长成了商业公司?

答案不在 Peter 一个人身上。或许我们能从这场机器人派对的主办方找到端倪——你会发现,所有登台的「幸存者」,脚下都踩着一块早已平整好的「土壤」——地瓜机器人的生态。

为什么 Peter 这样的 00 后,或者像韩冬这样跨界的「鱼塘娃」,能如此快速地拿出产品?

这与地瓜机器人近年来带来的技术上的「平权」有关。

得益于地瓜统一的软硬件地基。从 RDK 系列开发板到 TogetheROS.Bot 操作系统,地瓜把最难啃的底层硬骨头(芯片适配、感知算法、通信中间件)都替开发者啃完了。

这就好比是给开发者提供了一套通用的底盘。创业者不再需要从零去造轮子、去写最底层的驱动,他们只需要专注于自己最擅长的——去定义场景,去发挥那些天马行空的创意。地瓜机器人搭建的地基,正在让造机器人的门槛正在变得越来越低。

光有技术还不够,对于初创公司,尤其是像朗极智能这样的学生团队,最缺的往往不是代码,而是让公司活下去的「粮草」。

这就不得不提地瓜生态里的另一股核心力量——「地心引力计划」(DGP)。

在现场,我们看到了这个计划实打实的「含金量」。它不是虚头巴脑的口号,而是针对初创企业最痛的穴位精准施针:

缺钱?提供专属的产品折扣(20% 以上),直接降低硬件 BOM 成本,让学生也造得起;

缺人?帮你连接 500+院校的人才库,解决招人难;

缺资源?对接 100+产业链伙伴和资本,甚至开放海外全经销渠道,帮你出海。


尤其对于像朗极智能这样从校园走出来的团队,最隐蔽的坑往往在「选型」上。

在实验室里做 Demo,和真实世界的产品量产完全不同。一旦要变成量产的商品,每一块钱的 BOM(物料)成本都决定了生与死。是用性能强悍的 X5,还是性价比更高的 X3?是用哪种传感器才能在户外稳定工作?这些问题,教科书里没写,却是量产路上的「鬼门关」。

这时候,「地心引力计划」提供的一对一技术支持和选型服务就显出了极高的含金量。手把手地帮你挑出那个最优解,是初创团队最稀缺、也最难在市场上买到的服务。

正是这种全方位的托举,让「地心引力」成为了对抗「创业阻力」的关键。它让孤独的徒步者找到了队友,让象牙塔里的学生找到了供应链,让技术老兵找到了落地场景。


走出那个热气腾腾的派对现场,笔者不禁在想:中国具身智能的未来,到底应该是什么样?

它不应该只有几只高耸入云、万众瞩目的「独角兽」,孤零零地立在荒原上。

它更需要像地瓜机器人这样肥沃的「土壤」,以及「地心引力」这样持续不断的能量供给。

只有底座稳了,生态才能像热带雨林一样:既有参天大树,也有像 Kago 这样好玩的灌木,更有像鱼塘机器人、外骨骼这样扎根泥土的野草。它们千奇百怪,它们野蛮生长,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生机勃勃的中国机器人江湖。

*头图朗极智能

本文为极客公园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极客君微信 geekparkGO

极客一问

你如何看待这场机器人「脱口秀」?

罗永浩:即使意大利赢了世界杯,我也不会喜欢他们

点赞关注极客公园视频号,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