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头条 » 正文

欧美难追,全球唯一万吨级“生物制造光刻机”中国造,正收割千亿美元级市场

IP属地 中国·北京 上观新闻 时间:2025-11-24 08:10:52



金秋的崇明三星镇,长清合作社一片稻田,稻穗金黄低垂,谷粒饱满。当地70余岁的田大爷用如尺般的眼睛一扫,又握了一把稻穗,便预判亩产将非比寻常。

果然,11月21日上午10时,农林专家对这片种植“申优28”的示范田开启测产。一个半小时忙碌后,报告显示:实割面积1.735亩,综合含水率、杂质率等因素,实收亩产1554.78斤,创该品种在当地种植历史新高。


专家测产。


老农预判亩产非比寻常。


测产报告。

丰收喜悦的背后,有着上海先进生物技术提供的“秘密武器”。长清合作社负责人王波告诉记者,这都离不开康码浓缩蛋白液的助力。去年,崇明区农委选取区内3000亩农田,向农民免费提供康码浓缩蛋白液试用,结果作物产量喜人。去年夏季酷热,崇明玉英蔬果合作社的鸡毛菜靠此蛋白液,不但扛下高温,亩产还提升了33%以上,拿下上海市夏淡绿叶菜高产高效示范一等奖。到今年春节,崇明区内其他合作社的农民纷纷向尚有存货的农户打听和购买蛋白液。眼下,该蛋白液已进入崇明区农委“白名单”,农民采购可享政府补贴,区内竟有三分之二的合作社采购了这款神奇的营养液。


崇明鸡毛菜“喝”上浓缩蛋白液,能扛高温。

消息还不断从各地传来。目前,全国各地已有小麦、水稻、大豆、黄瓜、草莓等百余种农作物,正靠此蛋白液强身健体。

上海先进生物科技在国家粮食安全上的重要突破与创新,如此具象化。

技术突围

据悉,这款黑科技蛋白液,来自2016年由归国博士创办的康码(上海)生物科技公司。


康码生物实验室。

无论药品、疫苗,还是化妆品、营养液,其底层物质均为蛋白质。蛋白质制造技术之于生物医药产业,好比光刻机之于芯片。但传统的蛋白质制备利用细胞来表达,始终难以突破效率与质量瓶颈。上海康码生物执着于验证蛋白质“无细胞”大规模合成这件事,通俗来讲,就是把原本在细胞内进行的生产过程搬到细胞外,让单个细胞低效的“小作坊”模式转变为“集团化大生产”。

这一领域,全球研究逾70年,相关文献数十万篇,却依旧走不出实验室。康码生物在不足1%的把握面前,选择一条路走到黑,于2020年完成世界首条5吨级D2P(DNA-to-Protein)体外无细胞蛋白质合成生产线;2023年,该生产线批次规模提升至160吨,成为蛋白质合成领域全球唯一实现百吨级以上量产的生产线。


康码生物上海工厂单批次产量达160吨,是蛋白质合成领域全球唯一实现百吨级以上量产的生产线。

康码生物董事长郭敏在测产现场告诉记者,长期以来,水稻施肥用的是氮磷钾化肥或复合肥,但这类肥料的营养易顺水流失,流失率在40%以上,还会造成面源污染。康码生物的无细胞合成蛋白质,能确保蛋白质的纯净、安全,且易被吸收、缓释长效、活性倍增。这是农作物长势喜人、不易得病的关键。

无细胞合成蛋白质,质量、技术过硬,但价格也要让农民用得起。这笔账,王波算得明明白白。他介绍,平时这片水稻田,亩产“天花板”在1100斤。今年春,王波初次使用蛋白液,宁可保守些,在氮磷钾肥“底料”基础上,每亩加了2.1升康码蛋白液,以每升23元计,每亩田新增成本不足50元。蛋白液分三次喷施,王波当时想,水稻收购价每斤1.4元,每亩只要能多收40斤就回本了。“没想到现在每亩多收了400斤。投入不足50元,能多赚560元,投入产出比已大于1:10。”

逆袭领跑

王波这笔账背后透着一个事实:中国生物制造技术已率先从实验室迈向大规模产业应用,由曾经的追赶者,逆袭为领先于欧美的领跑者。

郭敏告诉记者,蛋白质设计,是AI重点应用场景,也是全球科学家博弈的焦点。英美三位科学家,利用人工智能技术预测了几乎所有已知蛋白质结构,并创造出全新的蛋白质,于2024年获诺贝尔化学奖。不过目前,由AI设计的蛋白质分子多停留在实验室或临床研发阶段,少有大规模制造及商业化应用。中国科学家却率先突围。在年消耗量千亿美元级的全球化肥市场和甜味剂市场,由中国设计的无细胞合成蛋白质怀着一颗“最佳替代”的雄心,走出了大规模商业应用步伐。

比如,今年11月,康码采用具自主知识产权的D2PLab底层算法软件,推出全球首款实现量产的AI设计甜蛋白——布朗霖,其甜度高达蔗糖的24万倍,却几乎没有热量,不升血糖,且较天然甜蛋白具有更高的稳定性,能耐120℃高温高压。这意味着,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代糖生产国,已经迎来中国“芯”。

但必须强调,中国生物制造企业的领先身位,取决于两点——既能设计得出(蛋白质),又能实现批量造。据了解,康码的浓缩蛋白质不仅国内受宠,也接到了东南亚、澳大利亚、阿根廷及中东地区订单,目前在手的全球客户订单量超过3万吨。眼下,康码上海工厂正在技改,争取年底实现产能翻番,年产能将达6万吨。反观现全球排名第二的无细胞蛋白质合成公司,其批次产量依旧裹足于公升级。康码生物还有化妆品、血红蛋白、甜味蛋白等规模化应用的产品线,其在河南、新疆、海南等多地布局的新工厂,每家都以年产能10万吨为起步线。我国用先进的生物制造产品占领全球市场,已然走出“飞轮效应”。

在郭敏看来,“飞轮效应”有赖于“一硬一软”。硬在于,康码生物全球独一无二的底层制造技术与产线,无作业可抄,“但我国完整且全面的产业链成为我们规模化制造的绝对优势。近十年来,由康码提供方案和标准,联合长三角、珠三角、东北地区百余家供应商合作开发,产线的国产化率几乎达100%。”软则包括政府的政策、资金和场景支撑等。如上海对科技始终保持高度敏感,愿意拿出精品农业用地并真诚背书,以扶持创新型企业。

“这就确保了我们既有技术的浪漫,又有产业的冷静。任何技术,最终必须通过创造可持续的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来证明自己。”郭敏说。


202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科技创新成果展时,亲切会见包括康码生物创始人郭敏(二排右二)等在内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高科技企业家代表。(据央视新闻联播)

最新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部署了“十五五”时期12项重点任务,其中首条就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这意味着,中国的科技不再只是“盆景”,而是栽到了产业土壤中。当技术真正切中全球重大临床需求、国家粮食安全需求,并在巨大消费场景中跑通时,科技强国就不再停留于口号,而是成为了创新企业财报中一条条实打实的营收曲线。

原标题:《欧美难追,全球唯一万吨级“生物制造光刻机”中国造,正收割千亿美元级市场》

本文作者:解放日报 李晔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