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机场,多数人脑海里立刻浮现出固定图景:笔直的水泥跑道、高耸的塔台、宽敞的候机区,再加上配套的机务间。
这些必备的基础服务设施,使得传统机场的占地动辄数千亩,很多城市只能把机场选在远郊。就拿天府机场来说,距离成都市中心约60公里,一来一回怎么也得两个小时,便捷性大打折扣。
不过,在低空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机场的形态也在不断打破人们的固有认知。它可以不再需要冗长的跑道和复杂的塔台,所以无需占用过多城市空间,选址也更靠近居民区。
更颠覆认知的创新是,如今行业内最前沿的方案,竟是把机场建在水上:
2025年11月22日,峰飞航空在苏州昆山发布了全球首个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零碳水上机场,将低空基础设施延伸至广阔水域。
一个关键问题随之而来:峰飞航空,为何要跳出陆地思维,把机场建在水上?
![]()
01激活“蓝色国土”
作为连续两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我国低空经济产业发展迅猛,短短几年,已从技术验证阶段迈向商业化运营的初期。
但想要把飞行变成像水、电、网络一样的日常,相关基础服务设施配套仍存在着巨大缺口。
仅以通航机场为例,截至2024年,我国在册通用机场数量仅为475个,呈现出显著的“东密西疏”分布不均衡格局。相比拥有几千座通航机场的发达国家,低空通勤保障能力还有不小提升空间。
当然,深圳、广州、合肥、长沙等多个城市已公布起降点建设规划,旨在构建覆盖更广泛的低空飞行网络。
可问题在于,陆地低空经济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成本高、周期长。一个起降点,往往要历经选址、审批、建设等众多难题掣肘,降低了低空经济应用落地的效率。
面对行业性的困境,峰飞航空科技另辟蹊径,将目光放到了一个长期被忽视的关键资源上——蓝色国土。
所谓蓝色国土,是一个沿海国家的内水、领海和管辖海域的形象统称。我国拥有极为广阔的水域资源,包括江河、湖泊、水库和漫长的海岸线,而且最重要的城市群都依江、河、湖、海而建。
![]()
基于这一独特优势,峰飞提出了极具创造性的解决方案:
将低空基础设施向水域延伸,以“水际新基建”填补行业空白,破解低空起降点“选址难、部署慢、运维繁”等痛点。
具体来说,该方案专为eVTOL打造水上移动空港,后者可以像船一样快速拖带进驻江、河、湖、海等不同水域。
其不仅适配峰飞航空旗下多款机型,包括工业级“大白鲨”、2吨级货运型“凯瑞鸥”以及6座载人型“盛世龙”,并且能为这些eVTOL设备提供起降平台、光储充能源保障、机务支持、通信系统以及智慧调度。
![]()
这套系统在法规和安全标准满足的前提下,将船舱打造成候机区、指挥区、机务间,将甲板打造成升降平台、充电区,用一条船的体量实现陆地通用机场的一切核心功能。
小体量、模块化的最大好处,是高灵活性。该空港可快速部署于长江沿岸、太湖流域、沿海湾区等各类水域,不仅无需建设永久机场或大型码头,还能根据具体场景灵活变通。
本质上说,传统机场是城市的固定地标,是人去找基础设施,而峰飞的“海空一体”解决方案,则让基础设施主动向需求靠拢。
![]()
这种灵活适配的模式,不仅大幅降低了低空经济的落地门槛,更从根本上拓宽了行业的应用边界与商业想象空间。
02拓展需求边界
除了基础服务设施存在缺口,低空经济产业面临的另一大核心难题,正是如何突破“小众试点”瓶颈、实现规模化运营,最终达成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但规模化运营的核心前提,是打破现有市场需求的边界:
此前低空经济的应用多集中于观光旅游等低频场景,若要切入通勤、物流等高频刚需领域,固定起降点的模式显然捉襟见肘。
![]()
举个例子,在很多沿海城市,从市中心到港口、机场,多数路程在地图上看得很近,但在时间上非常遥远:堵车、排队、换乘,这是很多通行者今天的日常体验。
但如果把海空节点布置在城市最适合的位置,这样从市中心港区到机场、到办公区,可以是一段地面接驳加平稳飞行的体验,整个时间可以缩到一半甚至更短。
在更专业的产业场景中,这一方案的颠覆性更为突出。
以海洋能源运维为例,海上平台多距海岸线数十公里,传统飞行任务的核心焦虑始终是续航——燃油储量、电力供给能否支撑往返,直接限制了作业半径与效率;
而在海上应急救援场景中,长距离同样意味着黄金救援时间的流失,传统模式下的响应速度与覆盖范围难以满足需求。
峰飞航空的“海空架构”恰好精准破解了这些痛点:水上机场采取“光伏+储能+纯电”的零碳驱动模式,既能实现给自己供电,也能为无人机提供续航。
更关键的是,由于水上节点既可以收到陆基信号,也可以直接指挥无人机与eVTOL,所以该系统可以像部署通讯基站一样,快速布点、上线、迁移,一旦有任务就从最近的节点起飞,缩短响应时间。
![]()
在这套更系统、更安全、更高效、更环保的方案下,未来海上能源平台运维场景,人员与物资运输效率将提升十倍以上;而应急救援,则通过无人机与eVTOL协同,反应时间可缩短50%以上,覆盖范围也将显著扩大。
目前,该方案可应用于海洋能源平台运维、应急救援、高频通勤、文旅体验以及移动空港集群作业等场景。
随着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在未来,峰飞航空的商业化脚步也将进一步加快。
在未来3–5年进入快速推广“海空一体”方案落实,预计到2030年,相关业务有望覆盖我国主要海上风电场、50%以上重点港口和众多沿海、沿江城市群。
03中国方案的系统性力量
从能源到生命,从物流到生活,峰飞航空首创的“海空一体低空经济解决方案”,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旷阔蓝图:
在未来,飞行会真正变成一种基础设施。
如果这张蓝图在未来5~10年逐步实现,中国将拥有全球最智能、最绿色、覆盖最广的基础设施网络。它服务的不只是能源行业,也不只是某个城市,而是对一整代人安全效率生活方式的期待。
但当前,这件事没有任何一家公司可以独立完成。它需要政府、企业、产业伙伴一同参与,共同设计服务这张未来之网。
![]()
在峰飞航空这套从概念提出、技术突破,再到工程化实现,都是中国企业自主完成的解决方案背后,我们得以看见“系统性”的力量。
在前不久的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上,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提出了一个建议:推动新能源产业正式进入全域增量时代。
与这番呼吁相应的,正是峰飞航空的eVTOL零碳水上机场与eVTOL航空器均搭载了宁德时代的高安全电池,可实现增程续航模式>5000公里。
![]()
这不仅是核心部件的配套,更是双方在技术研发、市场拓展、生态共建上的深度共振。
放眼全国,这样的协同正在形成燎原之势:
从空域管理政策的逐步开放,到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的低空经济试验区布局;
从通航运营企业的场景探索,到金融资本的精准赋能,一条涵盖“政策—技术—制造—运营—资本”的完整产业链正在加速成型。
而峰飞航空的水上机场,恰如这条产业链上的关键枢纽,串联起能源供给、航空器制造、场景应用等多个环节,让低空经济从走向系统协同。
当水上机场的网络逐步成型,其带动的不仅是一家企业的成长,更是整个中国低空经济产业从“跟跑”到“领跑”的质变。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