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马晓玉 彭雨田 摄影报道
11月21日,中国工程院公布了2025年院士增选结果,西南交通大学高仕斌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这位从湖北随州农村走出的科学家,自1988年硕士毕业留校以来,已在轨道交通牵引供电领域默默耕耘了37年。
中国工程院院士高仕斌。彭雨田 摄
在封面新闻记者的采访中,高仕斌院士郑重许下承诺,“既然发展选择了我,自己也一定会竭尽全力,不辜负院士这一称号。”作为工科老师,在高仕斌院士看来,本职工作主要有两个:一个是科学研究,另一个则是人才培养,而做好这些本职工作就是最大的创新。
缘定铁道 让列车“动起来”
高仕斌院士从小在湖北随州的农村长大,选择铁路电气化,在他看来,更多的是缘分使然。“农村出来的孩子,当时根本没有想那么多。交志愿的时候,老师还问我说:你不是要去自动控制吗?第一志愿你还改不改。我说:不用改了。”
读高中时,高仕斌院士的学校在73公里外的随州市区,一学期只能回家一次。1981年,他结束高中生涯,乘坐火车前往西南交通大学报到,那是一次难忘的旅程,“许多人都是从窗户爬进车厢,在随州站站了24小时到重庆,再转车12小时到成都,接下来还要坐卡车才能抵达学校。”他说到,“在一路的求学工作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就萌生出尽绵薄之力改变这种现状的想法。”
谈及自己的工作,高仕斌说,除机车车辆外,铁路还包括三大功能系统——轨道系统、运控系统,以及牵引供电系统。轨道系统为列车提供导向支撑,运控系统让列车按照要求来跑,牵引供电系统则为列车提供“粮食”,让它能够快速地跑。
然而,要让牵引供电系统向列车提供连续、稳定、充足的动力,绝非易事。上个世纪90年代,高仕斌院士带领团队承担大秦铁路故障测距装置研发的现场试验时,每当万吨列车呼啸而过,装置就会出现黑屏、死机现象。没办法,团队只能搬出牵引变电所原始设计的全套图纸,一点一点对照,最后发现是共模干扰的缘故;在做高铁供电保护-控制-调度一体化系统时,团队又遇到了可靠切除故障、快速恢复供电的难题,经过不断探索,团队不仅解决了问题,还在这一过程中突破了广域保护与自愈重构的技术,让停电的范围缩小75%。
“科技工作要认真,只有认真才能够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高仕斌院士说。
人才培养 如同农民种庄稼
到目前为止,高仕斌院士已经培养毕业博士及硕士165名。在他看来,人才培养就如同农民种庄稼一样,需要一步一个脚印的来。“本科生四年一个成长周期,硕士研究生两年半到三年一个提升周期,博士研究生四年一个深耕周期。在这个过程中,要逐步引导学生深入工程的现场,结合铁路建设过程中的实际工程技术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
西南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讲师雷杰宇便是这样被培养出来的。“在我写博士毕业论文时,自认为准备得很充分了,但高老师在很短时间内返还的论文稿上,是密密麻麻的批注。从整体结构到标点符号,他都会逐字逐句修改。”在雷杰宇眼中,高仕斌院士是一位严谨认真,同时又和蔼可亲的老师。
尽管科研工作繁忙,高仕斌院士仍坚持每周为本科生讲授《轨道交通电气工程概论》课程。在他看来,轨道交通涉及多专业交叉,通过概论课,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系统观念,进而在学习工作的过程当中,具备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他对学生的要求,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扎根实际现场,解决工程问题,不断提升自己,以满足国家发展的需求。
未来铁路 速度、安全和绿色兼备
今年是世界铁路诞生200周年。中国高铁从零起跑,自主研发以复兴号为代表的一大批科技创新成果,高铁技术水平总体迈入世界先进行列、部分领域达到世界领先,中国高铁世界领跑优势持续扩大。
据中国铁路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中国高速铁路营业里程达4.8万公里,占世界高速铁路总里程的70%以上,这些成就达成的背后,总有高仕斌院士团队的身影。
三十多年来,高仕斌院士扎根轨道交通牵引供电领域理论研究和技术创新,主持研发高铁供电保护-控制-调度一体化系统、高速弓网安全检测-诊断-维修成套技术装备、高电压大容量卷铁心节能牵引变压器等系列重大装备,解决了高速铁路可靠供电、供电安全和供电节能等工程技术问题。其研究成果在我国高铁中得到全面应用,并输出17个国家。
谈及铁路建设的未来,高仕斌院士表示,目前铁路建设的重心正逐渐向西部转移。如何解决小容量电网满足大能力牵引需求等一系列问题,成为当前科研的重点。另一方面,未来的铁路,不仅要有更高的速度、还要更安全,更绿色。科研团队将为西部高原铁路建设,发挥应有的作用。
在他的影响下,一批批年轻学子正沿着他的足迹,怀揣着梦想与使命,将论文写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为中国铁路事业的蓬勃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