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至20日,第二次青藏科考成果综合集成应用发布会在西藏拉萨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姚檀栋发布了此次科考综合集成十大应用成果,并阐述了青藏高原环境转型的新认知。
第二次青藏科考应用成果有何亮点?青藏高原正处于第三次环境转型期意味着什么?
专访嘉宾
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二次青藏科考队队长、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名誉所长姚檀栋。受访者供图
姚檀栋,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二次青藏科考队队长、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名誉所长。
将科考成果落到实处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青藏高原是我国乃至亚洲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全球生物多样性的热点地区。始于8年前的第二次青藏科考持续开展覆盖青藏高原五大综合区内19个关键区的全域科考,组织科考分队3000多队次,投入科考人员3万多人次。
记者注意到,第二次青藏科考十大应用成果涵盖多方面,包括科学支撑青藏高原生态保护立法、建成地球系统综合观测与预警平台、提出国家公园群建设方案、评估重大生态工程成效、保障川藏铁路等重大交通工程安全、创新冻土区灾害防控技术、评估雅江流域冰—水—沙灾害风险、实现锂钾和油气资源新突破、建立温室气体监测网以服务双碳目标、提出强边固边兴边发展新模式。
11月19日至20日,第二次青藏科考成果综合集成应用发布会在西藏拉萨举行。图据新华社
姚檀栋表示,第二次青藏科考有十大任务:西风—季风协同作用及其影响、人类活动与生存环境安全、亚洲水塔动态变化与影响、高原生长与演化、生态系统与生态安全、资源能源现状与远景评估、生态安全屏障功能与优化体系、地质环境与灾害、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和区域绿色发展途径。
在他看来,此次科考最大挑战并不在于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风险,而是如何让科考成果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从布局十大任务到取得十大进展,再到落地十大应用成果,这一过程首先是基础突破层面,但最终要实实在在落到实处。
他以保障川藏铁路等重大交通工程安全举例,第二次青藏科考队绘制了川藏交通廊道沿线断裂分布图,建立了川藏交通廊道气象灾害监测体系,实现了将有关灾害风险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川藏铁路建设中,在选线设计、隧洞建设等方面提出可行性方案。
“我们建立灾害监测预警体系,成功实现6次预警。”姚檀栋还以建成的地球系统综合观测与预警平台为例说明,目前已建成雅江色东普冰崩堵江灾害监测预警平台、中尼边境次仁玛错冰湖溃决灾害监测预警平台、拉萨河保护修复治理地球系统科考平台。
第二次青藏科考现场图。图据总台央视
向三极联动拓展
新环境转型机遇与挑战并存
研究表明,青藏高原经历了三次重要环境转型:山海翻转与差异隆升驱动季风北进和暖湿海洋水汽输送,推动第一次环境转型;北部隆升与现代高原形成奠定寒旱化和三极联动格局,促成第二次环境转型;全球变化与人类活动造成高原暖湿化和暗绿化,驱动第三次环境转型。
姚檀栋表示,从综合集成成果视角判断,青藏高原正处于第三次环境转型期,暖湿化和暗绿化成为这一转型期的最大特点。
科考团队认为,新环境转型为青藏高原宜居发展带来新机遇。首先,“亚洲水塔”供水能力增强,支撑国家水资源保障和水安全战略;其次,碳汇能力增强,助力国家双碳目标实现;再者,生物多样性服务人类潜力增强,保障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
与此同时,新环境转型也给宜居发展带来“亚洲水塔”失衡与冰冻圈灾害、生态系统失衡与生态破碎化等风险。
鸟瞰普若岗日冰原10号冰川。图据新华社
如何应对第三次环境转型期给青藏高原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姚檀栋认为,“亚洲水塔”失衡将带来冰川加速退缩、湖泊显著扩张、冰川径流增加和水循环加强等影响。应对这一挑战,一要建立全面的监测系统,实时、准确地获取亚洲水塔水循环过程的数据;二要增强跨国水合作,深入分析水循环系统的复杂机制,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他透露,第二次青藏科考下一阶段重大科考任务总体思路是:从地球系统向要素微观机理深入,从人工考察向无人智能科考迈进,从学科交叉向深度融合发力,从青藏高原向南北极联动拓展,不断突破青藏高原地球系统的人类认知边界。
他以研究发现举例,青藏高原北部1200-800万年前开始快速隆升,可能通过高原北部隆升驱动的干旱粉尘—全球变化动力链驱动北极冰盖和青藏高原冰冻圈形成。青藏高原和北极、南极通过大气—海洋环流和碳循环实现动力联动,并控制了青藏高原和亚洲内陆当今格局的形成。
“青藏高原、南极与北极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可以构成复杂动态的全球三极联动系统。”姚檀栋表示,面向未来,三极联动研究将从地质、气候、生态环境甚至海洋变化等多个维度,深入探讨青藏高原在全球变化中的核心作用。
封面新闻记者 赵雨笙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