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头条 » 正文

在纳米世界“翻山越岭”:我的微观时空探险记

IP属地 中国·北京 中国科普博览 时间:2025-11-21 16:14:22

我是一名物理学领域的探索者。但我的探险地图,画的不是山川河流,而是肉眼完全看不见的纳米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没有鸟语花香,只有无数永不停歇、剧烈运动的原子和分子。我最重要的伙伴,是一种叫做“聚合物”的长链分子,它们就像一根根无比纤细、活力四射的意大利面条,在微观的海洋中肆意舞动。

我的使命,是引导这些“面条侠”们,一个接一个地、牢固地贴附到一种叫“纳米颗粒”的小球上,搭建出各种功能神奇的纳米结构。这听起来像是用磁铁吸附回形针一样简单,对吧?但当我真正潜入这个世界,我才发现,我面对的是一场史诗般的、在时间与能量维度上的“翻山越岭”。

第一章:神秘的“排斥之墙”

起初,我以为这个过程会很快。你看,纳米颗粒对聚合物末端有一种强大的“亲和力”,就像磁铁一样,应该一靠近就吸住了。

但通过精密的仪器观察和计算,我看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聚合物们确实在努力地向纳米颗粒靠近,可每当它们快要触碰到表面时,就像撞上了一堵看不见的、软绵绵的墙,被猛地弹开。它们不气馁,再次被热运动推过去,再次被弹开……如此循环往复,过程漫长到像一场永恒的拉锯战。

这堵“墙”到底是什么?我百思不得其解。直到有一天,我恍然大悟:这堵墙,正是已经成功登陆的聚合物们共同构筑的“能量屏障”

想象一下,一个挤满了人的房间,你想从门口挤到最里面去。越是往里,周围人给你施加的压力就越大,你需要耗费极大的力气才能挤进去。在纳米世界,这就是“自由能势垒”。聚合物必须依靠自身随机热运动积累的“爆发力”,一次性翻过这个势垒的“山顶”,才能被颗粒表面强大的“亲和力”捕获,安稳“落户”。

第二章:打造我的“时空望远镜”

问题的根源找到了,但新的难题接踵而至:这场“登山”过程太慢了!慢到从分子振动的皮秒,延伸到宏观世界的数分钟,时间跨度超过了13个数量级。这好比要求你用一个秒表,去测量一块石头的风化过程。传统的计算机模拟,即便用上最厉害的超级计算机,也只能看到最初一瞬间的“起跑”,对于后面漫长的“攀登”,完全无能为力。

我们被困在了时间的峡谷里,看不到过程的终点。

必须想个新办法!既然无法“实时跟拍”整个登山过程,我们能不能换个思路?不去追踪每一个登山者的每一步,而是去精确地测绘出这座“山”本身的地形图?

这个灵感,催生了我最重要的工具——“首通时间积分(IFS)”方法。它就像一台为我量身定制的“时空望远镜”。

它的工作原理分三步:

实地勘测:我通过一种叫“约束模拟”的技术,像一个带着测量仪的侦察兵,去感受聚合物在靠近颗粒表面每一步所受到的推力和拉力,从而绘制出精确的“能量地形图”,标出“山”高和“山”宽。

计算耗时:有了地形图,再结合聚合物的“移动速度”,我就能用一个可靠的物理公式(Kramers理论),算出成功“登顶”一次平均需要花费的时间,即“首通时间”。

推演全局:现实中,有“上山”就有“下山”(解吸附)。我的首通时间方法能同时计算这两种速率,并通过巧妙的数学“积分”,最终推演出整个“登山定居”行动的全貌——有多少聚合物能成功,需要花多长时间。

我不再是旁观者,我成了能预测未来的“先知”。

第三章:“时空望远镜”下的奇观

当我第一次透过这台“望远镜”看向纳米世界时,眼前的景象让我惊叹。

我看到了曲率的魔力。在那些有棱有角的纳米颗粒,比如立方体或者纳米棒上,聚合物们并非均匀分布。它们像是有智慧一样,特别喜欢聚集在曲率最高的角落和端点上。在一个立方体的“尖角”上,聚合物的定居密度,竟然是平坦表面的4倍以上!这就像水流总会寻找最深的沟壑汇集。这个发现完美地解释了实验中为何纳米棒总喜欢“头对头”地连接——因为两端吸附的聚合物最多,彼此的“黏性”最强。

我还将望远镜对准了更复杂的纳米管道内部。在这里,我看到了相反的一幕:管道越细,内壁越“弯”,聚合物反而越难吸附,过程也越慢。仿佛在狭窄的山谷里攀登,四周的压迫感令人窒息。而且,决定内部修饰效果的,最主要的就是管道的粗细本身。这为设计新型的过滤膜和药物输送系统提供了简洁的指南。

第四章:来自现实世界的回信

当然,一个全新的理论,必须接受现实的检验。

对于矮小的“山丘”,我用传统的计算机模拟全程跟踪,结果与我的IFS预测完全吻合,第一步验证成功了。

真正的考验是那座“珠穆朗玛峰”——一个实验测得的、长达近200分钟的漫长吸附过程。我将IFS预测的曲线,与实验数据小心翼翼地进行比对……重合了!两条曲线几乎完美地重叠在一起!

那一刻,我无比激动。我的“时空望远镜”不仅看到了其他方法无法看到的遥远风景,而且它看到的,就是真实存在的世界。

尾声:未来的探险

现在,我和我的IFS望远镜,依然航行在广阔的纳米宇宙中。前方的未知领域还有很多:那些形状更奇特的星形、刷形聚合物,它们会如何“翻山”?我们能否设计出能听从光、温度指令的“智能”纳米材料?

在这片由分子和能量构成的微观世界里,每一次“翻山越岭”的探险,都让我们离设计和创造未来新材料的目标更近一步。而这趟充满惊喜的旅程,还远未结束。

参考文献:

[1] Jiayu Zhang, Qiyun Tang, Barrier-limited surface modification of nanochannels via binding polymers, Phys. Rev. Mater., 8, 105602 (2024).

[2] Yifan Huang, Chuan Tang, Qiyun Tang, Heterogeneous binding of polymers on curved nanoparticles, Nanoscale, 16, 19806-19813 (2024).

[3] Qiyun Tang, Yifan Huang, Marcus Müller, Predicting protracted binding kinetics of polymers: Integral of first-passage times, Phys. Rev. E, 110, 044502 (2024).

[4] Qiyun Tang, Christian Rossner, Philipp Vana, Marcus Müller, Prediction of kinetically stable nanotheranostic superstructures: Integral of First-passage-times from constrained Simulations, Biomacromolecules, 21, 5008-5020 (2020).

出品:科普中国

作者:汤启云(东南大学)

监制:中国科普博览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全站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