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财经头条 » 正文

对标宇树的机器人公司要倒闭了

IP属地 中国·北京 投中网 时间:2025-11-20 12:29:22

成立仅一年的人形机器人公司K-Scale Labs要倒闭了。外媒消息称,K-Scale首席执行官本・博尔特在发给投资人的邮件中称,“公司剩余运营资金有限,现金储备约为40万美元”。

K-Scale是从YC加速器跑出来的项目之一,曾在2024年2月的种子轮融资中筹集约400万美元,估值达5000万美元,领投方为Fellows Fund 。因早期投资Figma和Stripe而闻名的纳特・弗里德曼和丹尼尔・格罗斯也于4月向这家初创公司投资了25万美元。

博尔特原本以为筹集1000万至1500万美元继续运营公司会很容易,但他的努力均以失败告终。他曾与人形机器人制造商1X的CEO伯恩特・博尼奇讨论过收购K-Scale的可能性,残酷的是,对方只有意买下少数团队成员,对公司其他资产毫无兴趣。他与机器人制造商 The Bot Co. 也进行了类似沟通,依旧没有结果。

在YouTube上,博尔特讲述了公司倒闭的始末。与K-Scale创立之初相比,机器人领域的生态系统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当时最便宜的机器人售价高达9万美元,但如今中国的机器人已经把价格打下来了,行业竞争越发激烈。

事实也确实如此,依托中国供应链优势,机器人产业生态正在走向成熟。2024年发布的宇树G1售价9.9万起,在美国的售价也不过2万美元左右。前不久松延动力发布了全球首款定价万元以内的人形机器人,售价仅为9998元。在《晚点》对K-Scale 的报道中,这家公司将宇树视为重要的启发对象,办公区域挂有中国公司团队的照片,提醒自己团队 “中国硬件工程师迭代多快”。

已经有一批机器人公司倒在了人形机器人和具身智能的春天。去年年底,在硅星人的一个活动上,K-Scale的CTO曾表示,公司的座右铭是“不要成为又一个倒闭的机器人公司”。遗憾的是,这家成立一年的人形机器人公司,最终不得不以关停收场。

拿到200万美元订单,还是融不到钱

在创立K-Scale之前,本・博尔特曾是Meta的人工智能研究员,还在特斯拉的Autopilot 团队工作过。联合创始人、COO徐睿,曾在小米、字节、腾讯从事硬件产品工作。

K-Scale采用了开源和硬件商品化的策略。今年 5 月 ,K-Scale开源人形机器人软件套件,并开启人形机器人预售。K-Scale 研发出了一款双足行走的人形机器人,采用开源软件,其他机器人研发人员可借助该软件为K-Scale的机器人训练人工智能模型。

团队希望,这些模型能为机器人赋予多种能力,例如实现特定方式的行走、完成特定舞蹈动作或其他各类动作。通过汇集开源贡献者提供的数据,K-Scale能够积累机器人研发人员梦寐以求的、多样化的真实世界数据,而这些数据对于改进机器人性能至关重要。这或许能帮助 K-Scale 追赶特斯拉等知名人形机器人开发企业。

但这个领域的竞争也不小,其他人工智能公司也拥有针对机器人的开源模型。比如,曾获 OpenAI投资的初创公司Physical Intelligence,今年2月发布了其旗舰机器人人工智能模型π0,任何人都可下载使用。联合创始人徐睿曾表示,与搭载π0模型的机器人相比,K-Scale的机器人在调试设置方面所需的专业知识更少。

OpenAI、英伟达和亚马逊等科技巨头的员工,曾前往这家初创公司参观其机器人产品。外界一度揣测,考虑研发人形机器人的OpenAI可能会成为它的理想客户。

最终,客户和投资人都没如期到来。K-Scale原本有约 10 名员工,但随着资金耗尽,多名核心员工在近几个月相继离职。博尔特在K-Scale的Discord的服务器上发布通知,称已预订的机器人将无法交付,相关定金将予以退还。一名前K-Scale员工透露,公司已生产10台原型机,另有100多台订单。

这些机器人的单价约为1.5万美元,K-Scale已收到超200 万美元的订单。在美国市场上,人形机器人制造成本通常高达数十万美元,1.5万美元这一价格堪称低廉。可尽管拿到了金额不小的订单,这家公司还是没能获得硅谷投资人的信任票。

第一批倒闭的人形机器人们

也是在开头提到的那场活动上,K-Scale的CTO表示,公司目标是打造一个足够便宜、适合大众的机器人平台,让人们可以在此基础上开发自己的功能。“它不需要像特斯拉的Optimus那样炫酷,也不需要像Figure或Unitree那样功能齐全,只要够用并且便于开发即可。从这个角度看,即使只有10个人和几百万美元的种子轮融资,而不是数亿美元,这个目标也是可以实现的。”

今天来看,这个想法还是天真了。要造机器人,雄厚的资本能力是个必要条件。看看国内机器人和具身领域这密集的融资PR吧,随便一个新公司,融资基本上是亿元起步,更不用提那些已经估值数十亿甚至百亿的大家伙们。

事实上,不管海外还是国内,已经有一批机器人公司倒在了人形机器人和具身智能的春天。

2025年2月,Aldebaran因持续财务压力申请破产重组,裁员50%,几个月后,巴黎商业法庭正式宣布其进入司法清算程序,标志着这家机器人企业的彻底倒掉。

早在2005年,这家公司在巴黎创立,是全球最早把双足人形和情感交互做成商品化产品的企业之一。2012年软银以约1亿美元收购其80%以上股份,同时大力推广其推出的Pepper。这款机器人曾被日本软银门店、法国机场、中国银行等用作导览。2020年因疫情冲击与库存积压,Pepper停产,业务开始收缩。此后,软银将欧洲机器人业务出售给德国联合机器人集团(URG)。再往后,URG也停止继续向这家难以盈利的公司输血。

4月,美国 AI 陪伴机器人公司Embodied正式关停。这家公司成立于2016年,主打的儿童情感机器人Moxie曾被描述为 “世界上第一个人工智能机器人朋友”。倒闭的原因也是因为商业化困难,投资人不再愿意为一个缥缈的故事买单。

10月,国内的具身智能创业公司一星机器人(OneStar)传出解散消息。据媒体确认,该公司确实处于解散阶段,“有吉利背景的相关人员已经基本撤出”。

这是李书福之子李星星发起的具身智能创业项目,联合创始人、CTO丁琰是上海AI Lab的明星研究员,曾在Ford、Meta等机构从事机器人感知与控制研究。OneStar今年5月成立,9月还对外官宣了新一轮投资,资方包括BV百度风投、同创伟业、银河通用、中新集团等。倒闭的原因不得而知,有分析人士认为,主要还是因为资金不足,造机器人太费钱了。

更早之前,估值30亿美元的达闼科技被曝出资金链断裂,自2024 年起陷入“收缩自救”。3月,达闼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黄晓庆对外回应称:公司还在正常运营,业务的确遇到很大困难,为此进行了人员缩减,同时战略调整,聚焦人形机器人和云端大脑等业务,目前正在积极融资,拓展业务,并努力解决前员工的欠薪问题。然而近半年时间里,这家公司仍然风波不断,员工讨薪无门。

黄晓庆在接受多家媒体采访时曾透露,自2024年开始融资难得其中一个原因是:人形机器人涌入众多创业公司,投资人的选择变多了,可以用较低估值去投天使轮、A轮等融资轮次靠前的机器人公司,像达闼这一类融资靠后的高估值独角兽鲜有问津。

究其根本,它已经是上一代的机器人公司。

国内市场上,仍然不断有新的机器人和具身公司出现,但在一级市场已经投出上百亿之后,如今入场的门槛显然提高了。“做大脑的公司至少要融 20 亿,团队再牛,没融够钱,团队也容易散。”这是某FA合伙人告诉我的基准线。淘汰赛或许已经开始,资金在向新生的头部公司靠拢,只有足够差异化的技术路线,或是背景足够亮眼的人,才能在这个市场上生存。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