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财经头条 » 正文

债务规模不断加大,投入回报面临失衡,美国科技巨头为AI基建“举债”引担忧

IP属地 中国·北京 环球网资讯 时间:2025-11-20 08:17:55

环球时报

为抢占人工智能(AI)高地,美国科技巨头围绕数据中心建设的“军备竞赛”愈演愈烈。近几个月来,许多曾经财力雄厚的公司已转向举债而非动用现金储备来为大型建设项目融资,在债券市场掀起一轮发债热潮。一些策略师表示,大型科技公司庞大的债务融资规模正日益加剧投资者的担忧。18日,美国三大股指集体收跌,大规模发债的亚马逊下跌4.43%,超威半导体下跌4.25%,英伟达下跌2.81%,该公司11月已经累计下跌超过10%。


当地时间11月18日,美国股市三大股指集体下跌。(视觉中国)

借贷“挥金如土者”不断涌现

当地时间11月17日,亚马逊启动3年来首次美元债券发行,共筹集资金150亿美元,较原定目标高出30亿美元。

不光亚马逊,多家科技企业近期密集发债:谷歌母公司Alphabet在美国发行约175亿美元债券后,在欧洲发行总值约75亿美元的欧元债券;Meta公司在10月下旬通过债券发行筹集了300亿美元;另据彭博社报道,甲骨文公司计划发行380亿美元的债券,为其人工智能基础设施的建设筹集资金。

与此同时,随着人工智能项目规模越来越大,一批新的“挥金如土者”正在涌现。据《纽约时报》报道,在人工智能浪潮的驱动下,许多中小型企业也加入战局,通过巨额借贷自建大型数据中心。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今年,美国公司已发行超过2000亿美元的公司债券,用于资助人工智能相关的基础设施项目。

“债务散布在整个经济体中”

美国投资银行摩根士丹利的分析师估计,从现在到2028年,全球数据中心支出将达到近3万亿美元,其中1.4万亿美元将由美国大型科技公司的现金流覆盖。这意味着需要从其他渠道(例如私人信贷)弥补1.5万亿美元的资金缺口。

支撑这笔支出的是市场对人工智能收入的乐观预期,投资机构预计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收入将从去年的450亿美元增长到2028年的1万亿美元。科技公司指望企业、公共部门和个人能够创造足够的人工智能需求并为此付费,从而实现这些收入预期。

尽管目前行业领先的这些科技公司的自由现金流和信贷状况依然稳健,其飙升的市值也让投资者振奋,但人们对AI迄今为止的商业应用前景和科技行业投入的可持续性仍存有疑虑。

美媒援引业内人士的话分析称,芯片一项便吞噬了数据中心过半的建设成本,加之其快速更新换代,对企业来说是一笔持续的沉重负担。另一方面,AI技术目前尚未实现商业化,投资回报并不明朗。麻省理工学院8月份发布的研究显示,95%的机构在生成式人工智能试点项目中的投资毫无回报,这动摇了投资者对人工智能热潮的信心。

如果人工智能技术在未来几年未能带来预期收益,那么这些负债累累的公司可能将为整个行业承担损失。而风险可能不仅限于科技行业,金融专家表示,数据中心债务由众多金融机构以及为新建设施提供资金的公司承担。麻省理工学院数字经济研究所的研究员保罗·凯德罗斯基表示,“许多小额债务散布在整个经济体中。”

凯投宏观首席经济学家尼尔·谢林表示,如果股市出现回调,大型科技公司筹集的债务规模可能会对整体经济构成风险。“如果大部分资金来自自由现金流,那么任何调整带来的影响都将得到控制。但越来越多地利用债务和特殊目的实体来支持人工智能项目,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风险,”他在近期发给客户的报告中写道。“过度杠杆往往会将行业泡沫演变成系统性问题,并对实体经济产生溢出效应。”他补充道:“不过,该行业的借贷仍处于低位,目前看来风险是可控的。”

市场发出警告信号

美媒称,当前转向债务融资的浪潮,令人回想起上世纪90年代末的互联网泡沫时期。目前无人知晓这笔巨额债务将如何偿还:人们担心这些科技公司正在承担它们可能无法应对的风险。

据“Axios”网站报道,甲骨文公司发行的35亿美元30年期债券自10月峰值以来已下跌约8%,目前交易价格仅为面值的65%。美国银行表示,这表明投资者对大型科技公司为AI基础设施建设而疯狂举债的做法越来越感到不安。

在此背景下,过去一周,AI热门股经历了抛售潮,高盛称之为“DeepSeek冲击”以来最大的动能回撤。目前,市场密切关注英伟达即将发布的第三季度财报,该公司被视为美股人工智能行业的重要风向标。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