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财经头条 » 正文

腾讯又给AI泼了一次冷水

IP属地 中国·北京 36氪财经 时间:2025-11-14 16:19:30


作者| 张帆 黄绎达

编辑|黄绎达

封面来源|IC photo

11月13日,腾讯发布三季报,业绩一如既往的“腾讯”。

财报显示,腾讯在2025Q3实现收入1928.69亿元,同比增长15%,整体略超市场预期。三大核心业务—游戏、广告、金科与企服收入不同程度的正增长,是腾讯在本季度收入稳健增长的主要支撑。

业务方面,游戏业务的核心亮点是海外游戏收入在本季度同比暴涨43%;广告业务收入的增长,既得益于广告加载率的提升和广告主投放的增长,AI也是驱动收入增长的重要内生动力;金科与企服收入的增长,一方面反映了经济修复驱动金融科技相关需求回暖,企服收入的增长则主要由云业务带动。

利润方面,腾讯延续了此前的强势增长水平,同期毛利录得1088亿元,同比增长22%;同期Non-IFRS经营利润为726亿元,同比增长18%。值得注意的是,毛利和经营利润的同比增速已连续十二个季度领先收入同比。



图:腾讯控股财报摘要;资料公司财报,36

除了收入、毛利、经营利润等核心财务数据之外,腾讯的资本开支也是市场关注的重点。公司当季资本开支129.8亿元,同比下降24%,环比也下降逾32%。在随后召开的业绩电话会上,腾讯高层表示,2025年全年资本支出预计将低于之前的指引范围,但仍将高于2024年。


资本开支指引下调

腾讯在其2024年度业绩会上,回应2025年的资本开支增速上,给出了一个模糊的数据:“low teens”。Low-teens的中文意思也就是占2025全年收入的10~13%左右。

而考虑到腾讯2024年营收为6600亿人民币,再叠加业绩增长的部分,市场普遍预期腾讯2025年的资本开支在900亿左右,相比2024年768亿的资本开支大约只增长17%左右,显然2025年初的Low Teens预期不能满足市场的胃口。

随着腾讯三季报的公布,明确要进一步下调资本开支指引,仅仅表示会高于2024年。

今年二季报腾讯资本开支走低,主要受海外出口管制等因素导致“缺芯”所致,腾讯在三季度财报宣布进一步下调资本开支,也是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缺芯”的影响。与此同时,腾讯总裁刘炽平就芯片供应问题作了解释,称公司当前的GPU储备充足,足以满足内部使用。



图:腾讯近年来资本开支水平;资料公司财报,36氪


腾讯为什么更低调

从本轮国内AI基建来看,腾讯低调不少,这与海外Google,亚马逊、微软等激烈竞争的场面有着显著不同。这一现象在本质上主要是由云市场的竞争格局所决定,海外多家巨头在云市场的激烈竞争,其竞争烈度高于国内水平。

2025Q2全球云市场,亚马逊占比32%,微软22%,谷歌11%,且增速分别为17.5%,39%,31.7%,市占率相对落后的微软、谷歌正在奋起直追。相对应的,国内阿里云可谓一家独大,根据Omdia数据,2025年上半年,阿里云的市场份额在35.8%,遥遥领先第二名的火山云的14.8%,和第三名华为云的13.1%。

阿里核心的电商业务正面临来自多方面的挑战。当下国内的电商市场,已然是巨头林立的格局,有走平价路线的拼多多,有走优质服务路线的京东,亦有要电商化的抖音。阿里在中国电商市场的份额在2015年时一度接近85%,但在多面夹击之下,到2024年已下滑到只有不到40%。

所以,电商基本盘承压、流量红利趋近终结,阿里凭借云业务上的优势,有意愿在AI领域开辟新的战场,由此对应的投入也相对更加激进。



:2025H1国内云市场竞争格局;资料Omdia,36氪

事实上,阿里的情况外推到腾讯,更像是一种资本市场在AI热潮下的“一厢情愿”。相较于阿里,腾讯之所以在AI基建投入上更为审慎,主要在于双方的业务形态差异显著,且各自核心业务也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故而二者的AI投入逻辑并不具备较强的可比性。

目前,腾讯的三大核心业务仍保持较强的成长性,业绩增长稳健且具备较强的确定性与可持续性;AI正在持续渗透核心业务的各个环节,并已经与产品线深度融合,成为驱动业务收入增长的底层技术支撑之一。

腾讯在AI基建投入上保持相对克制的底层逻辑:一方面,是考虑到AI技术方向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潜在风险,同时基于其自身的业务形态,腾讯现阶段的AI战略是以更低的部署和推理成本,实现更强的模型性能,对核心业务实现增益;另一方面,是同为互联网社交巨头的Meta,当前正受困于AI基建的高额投入“黑洞”,也为腾讯提供了前车之鉴。



图:腾讯与META股价走势;资料wind,36氪

*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看法 。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在任何情况下,本文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在决定投资前,如有需要,投资者务必向专业人士咨询并谨慎决策。我们无意为交易各方提供承销服务或任何需持有特定资质或牌照方可从事的服务。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