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病原生物学与生物安全学系副教授张东京的微信头像是一只蚊子。他研究蚊媒控制多年,连续几年在广州、佛山做“以蚊治蚊”试验和野外蚊虫监测。
他也是位于东莞的中山大学“蚊子工厂”的技术总监。他的团队使用昆虫不育技术,生产经辐照绝育的白纹伊蚊雄蚊,其释放后与野生雌蚊交配,产下的后代无法发育。
![]()
▲白纹伊蚊
这两年夏天,当白纹伊蚊每每引起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流行,“以蚊治蚊”绝技就会登上舞台。
但在他看来,疾病流行时,化学杀虫剂还是快速控制的最佳方案。日前,红星新闻对话张东京,多次现场调研过的张东京建议,以物业为抓手,培训人员评估能力,做到精准消杀。
蚊子找蚊子效率高
但无法满足疾病流行时快速防控需求
红星新闻:为什么选择广州、佛山做以蚊治蚊和野外蚊虫监测?
张东京:广州和佛山一直都是登革热的高发地,今年也是基孔肯雅热的首例病例发现地和主要流行区。因此,选择广州和佛山来测试以蚊治蚊是比较合适的,除了观察对白纹伊蚊种群的压制,未来还可以测算对疾病防控的效果。
![]()
▲张东京正在做实验 受访者供图
红星新闻:野外蚊虫监测有什么新发现?
张东京:经过这几年的野外蚊虫监测,我们发现广州白纹伊蚊密度的高峰是在5-6月,其中卵数高峰是第19-20周,成蚊密度高峰是第23-24周。而登革热高发是在第41-43周,因此,蚊媒密度最高峰的时刻并不一定是登革热最高发的时刻。
红星新闻:以蚊治蚊有什么优点?
张东京:通过释放绝育雄蚊来压制靶标害虫种群,具有特异性强、安全有效、绿色环保等特点。
大规模清除幼虫孳生地,处理完之后好了一点,但可能过几天又上来了。从今年8月开始至今,我们团队在佛山南山镇一个村庄做蚊子密度监测,孳生地处理后阳性率还是很高,说明没处理到位。实际上,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肉眼可见的蚊子可能占种群比例不大,有很多隐性的,人很难发现。
白纹伊蚊防控难点之一在于,不像按蚊的虫卵在自然界难以保存,它在岭南以北多数以虫卵形式过冬,在野外有很大的蚊卵储存库,一下雨就孵化出来,这难以找到去杀灭。而且,按蚊喜欢孳生在大型干净水体,孳生地类型不像伊蚊那么丰富,因此防控相对简单。
所以我们要放蚊子以蚊治蚊,因为蚊子找蚊子可能效率高点。
同时,我们这一技术更偏向于长期预防。
红星新闻:你试验的释放绝育雄蚊效果怎么样?
张东京:我们和国内外其他团队的研究均表明,释放绝育雄蚊确实能够有效控制靶标害虫种群数量。在相对隔离的区域,甚至可以将种群压制到非常低的水平,达到根除,这是传统的化学防治技术无法做到的。
![]()
▲中山大学“蚊子工厂” 受访者供图
红星新闻:你正在研究的华丽巨蚊是一种“好蚊子”,是其他几种蚊子的天敌,又不吸血,这是一个很好的防控思路。这方面还需要研究吗?
张东京:是的,目前只是在实验室观察到华丽巨蚊幼虫可以捕食伊蚊、库蚊和按蚊幼虫,但相关研究仍比较缺乏。
将华丽巨蚊应用于蚊虫密度实际控制,还需要现场试验。目前,我们只投放过一次华丽巨蚊,还处在初步研究阶段。
红星新闻:蚊媒防控的创新技术研发有很多,但落地很难。你研发的昆虫不育技术落地难点在哪里?成本高吗?大规模应用还需要多久?
张东京:目前以蚊治蚊的实际应用范围还是有限,缺少一个大的现场如200-500公顷的释放,来测算技术的效果、效率以及经济性。
从长远来看,我们的昆虫不育技术已经达到了和化学杀虫剂差不多的价格。成蚊消杀比较治标不治本。用化学杀虫剂,比如今年用1万块钱,未来10年就要用10万块钱,因为它是不能停的,每年都要用这么多。我们这种技术,前两年贵,但是蚊子种群密度降得快的话,降到百分之八九十,第三年之后只要少量释放就能够维持效果,都不太需要喷药了。但目前无法具体说明这一技术什么时候能够大规模应用,只能说尽最大努力降低成本。
其实现在这项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但往往只在疫情应急时被看到,而这一技术的长处在于长期控制住蚊虫密度,还是比较缺乏资金。这是做预防的难点。
红星新闻:有了以蚊治蚊新技术,是不是就不用传统方法了?
张东京:仅释放华丽巨蚊来控制蚊虫,起效时间过长,效果上也不明确。事实上,不管是华丽巨蚊还是绝育雄蚊,均无法满足疾病流行时快速防控的需求。昆虫不育技术能够高效预防蚊媒病,但在应急处理时,配合化学消杀控制成蚊密度,效果更理想。在疾病流行的时候,化学杀虫剂还是最佳的方案,可以快速杀灭带毒雌蚊。同时辅助环境改造和幼虫孳生地清除,可以快速减少蚊子种群,大幅降低传播风险。
但这样确实治标不治本。应该研发新型的生物防治技术,结合传统的控制方法,长期地将蚊虫密度控制在一个安全有效的范围,而不是等疾病暴发才来控制成蚊。
我们还是要综合防治,以我们的新技术为支点,结合传统,去撬动整个行业的转型与发展。
希望研发简单快速评估方法培训物业
做到精准消杀
红星新闻:从你的经验看,有疫情时应该采取什么防控策略?
张东京:从室内室外看,据我们的调查,蚊子习性没有什么变化,入侵到室内的情况比较少,特别是白纹伊蚊,多数叮咬发生在野外。多数居民家中没有蚊子孳生地,家中纱窗、蚊帐等防护也做得好,主要在于一些阳台上栽种植物,浇水时形成了小型积水。楼层较低时,蚊子都飞得上去,特别是地面有消杀的情况下。
防控的重点还是在室外。重点针对居民区附近。对个人来说,趋避(注:使用蚊虫趋避剂如避蚊胺、穿着浅色长袖衣裤等来减少叮咬)是最好的防护方法。
从公共角度,我认为应该精准消杀。我们调研发现,消杀公司的水平不一,小区的人又没有很好的评估能力,即哪个地方是最需要消杀的,有没有消杀到位,消杀完之后蚊子是不是真的变少了。疾控人员和街道办人员有这方面专业知识,但他们没法每次去帮每个社区。
我们建议给物业和居委会的工作人员做简单的培训,让他们掌握相关知识。专业人员去一次现场,把可能的孳生点找出来,作为监测点,物业就定期或消杀完之后去那些点看一下,简单花几分钟时间评估。
像我们这样专业的人一去看就知道,但没有一套简单好推广的知识。我们正在研发,希望摸索出指标,形成一套简单快速的方法,让小区的物业和居委会的人员能够具备初步判断能力。
比如监测,就穿条黑色的裤子,在那些地方站几分钟,数一下有多少只蚊子。蚊子密度完全为零基本不可能,那到底低于多少是没有风险的?我们需要做试验拿数据。
我们的意见是,抓手要放在物业上,因为他们人员比较固定,了解本社区,而且物业还有一些重要的职能,比如垃圾堆放和处理、树叶清理、废弃材料运输,这些都是蚊子孳生的关键环节。如果物业相关水平高,社区的蚊子就能少很多。
佛山出现基孔肯雅热时,我们帮忙去看过一个有病例的小区,说早上消杀过一遍,下午也消杀过一遍。结果我们站到那里一监测,蚊子密度非常高,15分钟平均诱捕5只蚊子。于是我们指出了处理不当的几个点位,比如有一户空房子里有很多垃圾,小区之前联系不上户主,就没处理。精准消杀后第二天我们再去,蚊子就少很多了,15分钟1只左右。
红星新闻记者 胡伊文
编辑 张莉 审核 高升祥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