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氨基观察
眼科CGT,成了药企追逐的又一个风口。
礼来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接连完成两笔交易:10月中旬,以最高2.62亿美元收购Adverum拿下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AMD)基因疗法Ixo-vec;11月10日,又与MeiraGTx达成合作,以7500万美元首付款、最高4.75亿美元里程碑款获得一款针对Leber先天性黑蒙4型(LCA4)的基因疗法全球权利。
在CGT行业整体经历“退潮期”的当下,罗氏、辉瑞等巨头纷纷收缩AAV基因治疗布局,福泰制药甚至彻底放弃AAV载体研究,眼科领域却迎来交易热潮。礼来之前,大冢制药以8500万美元首付款获得4D Molecular的4D-150亚太地区权利;艾伯维持续推进其收购而来的ABBV-RGX-314进入III期临床。
这种分化背后,是眼睛作为“免疫特权器官”的独特优势,更是基因疗法在解决致盲性眼科疾病上展现的颠覆潜力,正获得跨国药企真金白银的认可。
从罕见病到常见病,从基因替代到基因调控,眼科正在成为CGT技术落地的最佳试验场。风口已至,当礼来们用资本加速技术落地,多款疗法步入Ⅲ期临床,眼科CGT的黄金时代是否已经到来?
礼来接连下注
礼来的接连下注,也并非盲目跟风,而是瞄准了眼科CGT的两条核心赛道:罕见遗传性眼病与常见致盲眼病,同时还暗藏着资产+技术的双重布局逻辑。
与MeiraGTx的合作中,礼来瞄准的是治疗Leber先天性黑蒙4型(LCA4)的基因疗法AAV-AIPL1。
LCA是遗传性视网膜疾病的一种严重类型,患者在出生或出生后不久即展现出的严重视力丧失。LCA4则是其中极其罕见的亚型,由AIPL1基因突变引起的严重视网膜疾病。大多数LCA4患儿在四岁左右几乎丧失所有感光细胞。
“恢复那些出生时即注定成为盲童的视力”,这是礼来分子发现部副总裁Andrew Adams对AAV-AIPL1的描述。
AAV-AIPL1将药物注入视网膜下方,利用人工合成的腺相关病毒(AAV)将治疗基因(AIPL1)的拷贝递送到残存的光感受器中。其已在临床中证明实力:迄今接受治疗的11名LCA4儿童,在接受单次治疗后全部获得了显著的视力改善,同时安全性良好。
这款革命性药物之外,这笔交易的价值还在于,礼来获得了MeiraGTx的基因治疗工具以及其先进的“核糖开关”基因调控技术的使用权。该技术能对基因表达进行精细调控,解决AAV载体递送中目标基因表达控制的关键挑战,这为其未来开发针对其他复杂眼科疾病的治疗方案奠定了技术基础。
收购Adverum获得lxo-vec则展现礼来对眼科常见病市场的野心。黄斑变性(AMD)是一种年龄高度相关性疾病,是老年人主要致盲原因,2020年全球患者高达1.9亿例,现有阿柏西普等抗VEGF药物需频繁注射,患者依从性较差。
Lxo-vec通过AAV7载体携带阿柏西普编码序列,单次玻璃体内注射即可实现持续表达,从“终身注射治疗”转向“一次治愈”。今年3月启动的III期试验,正验证其在大规模患者中的疗效。
可以看到,礼来用两笔交易迅速切入眼科CGT,完成了从罕见病到常见病、从临床后期资产到平台技术的布局。
眼科创新主战场
当基因疗法在其他领域遭遇AAV载体安全性争议和商业化挫折时,眼科CGT却逆势崛起。
这是由于,血-眼屏障使得眼睛与免疫系统相对独立,眼睛在一定程度上是免疫特权区域,被认为是最适合接受基因治疗的对象。同时许多致盲性眼病由单基因突变引起,靶点明确,为基因替代治疗提供了清晰的方向。
2017年,Spark Therapeutics开发的Luxturna成为首个FDA批准的眼科基因疗法。这款靶向RPE65基因突变的AAV疗法,成功验证了AAV载体作为眼科基因治疗平台的有效性,随后吸引了国内外多家药企的布局。
如今,超10款眼科AAV基因疗法已进入Ⅲ期临床,适应症布局呈现罕见病与常见病并重的特点。其中,Nanosconpe Therapeutics的核心在研疗法MCO-010已启动向FDA滚动递交BLA,剑指视网膜色素变性(RP)这一难治性眼科疾病。
RP涉及逾百种致病基因和上千种突变,传统疗法束手无策。MCO-010的创新之处在于采用光遗传学技术,不针对特定突变类型,有望覆盖更广泛患者群体。临床数据显示,接受治疗的18名患者100%获得临床意义视力改善,且单次注射后五年内安全耐受性良好。
这种跨基因突变的通用型基因疗法,国内药企同样已有布局。10月9日,星明优健与AviadoBio就光遗传学管线UGX-202达成总额4.14亿美元的BD合作。
按照星明优健的说法,UGX202治疗效果不依赖于患者具体的致病基因突变类型,适用于多个疾病人群,包括视网膜色素变性、Stargardt病、无脉络膜症、及晚期干性年龄相关黄斑病变等。
这意味着,技术的发展正在打破罕见病的局限。基因治疗已从单基因罕见病向多因素常见病延伸,wAMD、糖尿病黄斑水肿(DME)等适应症的突破,让市场空间从数千人扩展至数千万人。这种从“小众治愈”到“大众获益”的跨越,正是眼科CGT逆势升温的核心逻辑之一。
除了AAV基因疗法,随着小核酸药物技术的进步,其也正加速进入眼科领域。2023年,安斯泰来收购而来的RNA适配体疗法Izervay获批上市,用于治疗AMD继发的地图样萎缩(GA),2024年销售额约3.4亿美元。
2024年,再生元启动了靶向C5的RNAi疗法cemdisiran±C5单抗pozelimab治疗GA的III期临床。国内药企同样进行了布局,比如瑞博生物的RBD1007是一种靶向Caspases2的视神经保护siRNA药物,通过RNAi抑制靶基因的表达,阻止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凋亡和继发的神经轴突退化,首个开发的适应症为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目前已进入III期临床。
眼科已成为CGT技术的创新试验场。无论是通过AAV递送健康基因还是RNA修饰基因表达,这些创新疗法都在尝试从根源上干预眼科疾病,尽量达到治愈目的。
当然,随着整个赛道来到临床后期,基因疗法本身需要面对的商业化挑战,也不容忽视。
竞赛窗口期到了
毫无疑问,支付能力将成为后续竞争的关键变量。
在这方面,美国完善的罕见病支付体系,使高价CGT疗法商业化成为可能。礼来等大药企敢于重金押注,正是看中了这一市场特性。相比针对血友病A等疾病的基因疗法,一款能够“一针复明”的基因疗法,即使定价百万美元,在成熟的支付体系下也具备商业化可行性。
即使是在AMD等视网膜疾病领域,阿柏西普、法瑞西单抗等药物的问世已极大改善患者的治疗,但由于依从性的挑战,仍有极大未满足临床治疗需求。在市场预期中,基因疗法有望通过依从性革命,谋求自身的商业化成功。
以大冢制药以8500万美元首付款、3.36亿美元里程碑款获得4D Molecular的4D-150为例,其针对湿性AMD和DME治疗,I/II期PRISM试验显示,治疗负担降低78%-94%,97%患者无炎症反应,无严重不良事件,目前正推进III期临床,预计2027年上半年公布数据。
由于4D-150可以长期表达阿柏西普,患者一次治疗后可能终生受益,4D Molecular认为这种依从性革命,潜力巨大,同时也能解决视网膜诊所容量限制的问题。
关于商业化问题,4D Molecular充满信心。在2025财年业绩电话会上,公司高管表示,美国视网膜专家学会调查显示,50%医生将基因治疗列为新生血管性视网膜疾病首选疗法;同时,基于医生对基因治疗的高需求,公司计划未来将4D-150推广至所有湿性AMD和DME患者。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市场需求明确,该领域竞争也相对激烈。除了4D-4150、礼来收购的lxo-vec,还有多款基因疗法处于临床后期。比如2021年,艾伯维以17.52亿美元的总额获得ABBV-RGX-314的全球开发和商业化权益。
这是一款以AAV8为载体的基因疗法,其包含一段编码抗VEGF单抗片段的基因序列,已在多项临床研究中获得积极结果。在针对wAMD的II期研究中,14例患者接受高剂量视网膜下注射ABBV-RGX-314治疗6个月后,最佳矫正视力评分增加了8.6个字母。
2025年6月,艾伯维启动了ABBV-RGX-314的首个III期临床试验。旨在评估ABBV-RGX-314(视网膜下注射)对比雷珠单抗(玻璃体内注射)治疗既往接受过治疗的50岁及以上wAMD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国内药企也正加速追赶。朗信生物的LX102在nAMD II期试验中,36周时超75%患者实现视网膜水肿完全消退,显著高于阿柏西普对照组的20%,即将进入III期临床。
这意味着,未来几年将是行业关键窗口期,随着多款疗法的上市闯关,眼科市场格局或将重塑。
当然,赛道火热背后,技术挑战依然如影随形。AAV载体的递送效率、长期安全性、制造成本等,都是行业必须跨越的门槛。而强生4.15亿美元收购而来的基因疗法bota-vec,III期折戟也警示着我们,眼科CGT并非坦途。
技术进步的步伐,不会因为挫折而停止。未来,伴随产业升级、药企持续创新,那些曾无药可医的眼科疾病患者,或许会迎来“一次治疗、重见光明”的时代。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