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肖潇 北京报道
在中国落地五年的亚马逊系列片《水手星计划》,今年如期开拍。15个国内出海品牌参与拍摄,首映礼、启动仪式、社交平台传播矩阵一应俱全。但11月初,这项跨国巨头每年一次的大型营销活动暂停了。
原因与AI有关。11月5日,配音演员穆雪婷发文称,自己仅为《水手星计划》第1-3集录制了旁白,却在之后的第4-7集中听到了与自己几乎一模一样的配音。“如果没有合理解释,我有理由相信,我的声音被擅自用于AI训练和使用。”
穆雪婷曾为《原神》《明日方舟》等热门角色配音。她的质疑迅速引发关注,已上线的亚马逊广告《水手星计划》七集视频,很快在微博、抖音、视频号、小红书及亚马逊官网上显示不可见。
上海黑也文化传播公司随后声明称,自己为《水手星计划》第五季视频的实际制作方,抱歉存在工作疏忽,但未回应配音争议。截至发稿,黑也文化和亚马逊中国均未回应21记者的置评请求。接近亚马逊中国的消息人士透露,公司已关注到这一争议,正在内部了解情况。
从这场争议中可以看到,大公司对外包链条的监督缺位,以及市场普遍缺乏AI版权意识,正在成为AI时代的新隐患。
“现在大家对AI的态度就是很警惕。大概从前两年开始,我们签署协议时都会加上一条禁止用作AI的条款。”穆雪婷对21记者无奈说道,虽然从业者都开始有自我保护意识,但侵权防不胜防,实际维权也依然有难度。“我支持技术发展,但它不应该建立在侵犯其他人权利的基础上。现在这种风气下,我们当然不可能去拥抱这项技术。
上周,穆雪婷在微博上偶然刷到了亚马逊广告发布的《水手星计划》视频。这是她曾参与旁白配音的项目,点开后,果然听到了自己的声音,但随后穆雪婷觉得有些奇怪——旁白里有许多英文品牌名,而她并不记得自己读过这些台词。
《水手计划》是亚马逊广告、亚马逊全球开店联合推出的大型活动,用来介绍跨境卖家的出海营销案例。从2021年开始,该系列片在国内每年拍摄一季,安克创新、追觅科技和小牛电动等43家出海品牌曾入镜,今年的第五季正式升级为《水手星计划》。
“于是我去翻聊天记录,看看当时是什么时候约的录制、有哪些配音文案。那个时候我才意识到自己(声音)可能被AI化了。”穆雪婷回忆道。
穆雪婷公开的微信聊天记录显示,8月25日,介绍为亚马逊配音的工作人员向她索要试音小样,为《水手星计划》系列片配音。9月录制期间,工作人员向穆雪婷提到该视频估计将有七集,“还有六集也要配一下音”,并约好在10月继续录制。
但穆雪婷之后没有再接到录制通知。9月,《水手星计划》系列片第一集上线微博、B站、小红书、视频号、抖音和亚马逊广告官网。11月,系列片七集全部上线,穆雪婷表示自己从未参与后四集的旁白录制。
穆雪婷较被人熟悉的身份是《原神》《明日方舟》《崩坏:星穹铁道》等热门角色的配音。她转发微博求助:“我没有配过这条视频里的任何内容,请大家帮忙听一下,这条片中的旁白部分,是我的声音吗?”底下评论区炸开了锅:“音色咬字一模一样,细节处理纯AI”。
但制作方对此的解释截然不同。穆雪婷告诉21记者,事发后,自己立即询问了对接的工作人员。当时对方回应道,后四集是找了另外一个真人录音。穆雪婷警告要提起诉讼,要求对方提供另一位“真实存在的人”的联系方式,隔天被拒绝。
11月8月,一家名为“上海黑也文化传播”的公司开通社交账号,认领为该视频的实际制作方。该声明确认,穆雪婷为《水手星计划》第1-3集提供了配音服务,相应款项已结清。声明中没有具体回应第4-7集的AI争议,只提到“对于因我司工作疏忽给穆女士和亚马逊广告方造成的困扰,我司表示诚挚的歉意。”
《水手星计划》系列片由亚马逊广告官方账号发布,目前正片内容已经无法在任何渠道搜到。穆雪婷告诉21记者,自己已经委托律师对全部视频和证据办理公证,下一步准备起诉。
“现在不方便透露太多细节,但我认为这家公司(黑也文化)做的就只是联系了我而已,解决方案我也无法接受。”穆雪婷说,“他们甚至不认为自己做错了,只把这件事归结为一次小小的工作失误或‘疏忽’。”
事实上,穆雪婷不是没有预见过AI侵权风险。一般来说,录音制品的版权属于甲方,比如游戏角色的语音台词归游戏公司所有。“大概从前两年开始,我们签署协议时还都会主动加上一条禁止用作AI的条款。”穆雪婷说。
这已经成为从业者自我保护的一种惯例,但在广告配音中可能比较棘手。一个原因是,广告配音多采用次结模式,流程短、周转快,往往没有正式的合同协议。
穆雪婷告诉21记者,给广告配音的工作流程大概分三步:确定录制时间和内容,去约定的地点录音,当场验收。“因为都是当场完成整个工作流程和结算,所以很多没有书面合同。”穆雪婷解释,“这次亚马逊广告的项目也是一样,没有签任何书面协议。我们所有沟通都是在微信里完成的,从来没有提到过AI。”
而广告配音工作,也恰恰是穆雪婷感受到受AI冲击最大的部分。相较于游戏、有声书、动画等需要自然情感表达的配音领域,广告配音相对单一、语气平稳,更容易被AI技术取代,这两年相关工作在肉眼可见地减少。这些都让从业者更加无奈。
这份冲击的另一重要背景是,随着语音合成技术普及,AI克隆声音的门槛正在急速降低。
当下的国内市场里,既有MiniMax等专业AI语音平台可以模仿声音,也有剪映、必剪等短视频剪辑软件配备“AI克隆语音”功能,任何普通创作者均可合成声音。
AI语音初创公司声绘未来创始人孙思宁此前告诉21记者,如果有足够的训练数据,AI合成语音的技术门槛不高。可以说,只要训练数据里有什么样的声音和情感,不论是方言、停顿还是笑声,AI几乎可以完整复刻一个人的声线特征。
侵权更轻易,也更难被分辨。穆雪婷坦率地说,自己当时点开视频,“第一反应是‘这就是我的声音’,后来才想到我从没说过那些台词。”如今在配音圈,同行们刷到视频经常会互相提醒:这是你的声音吗?你录过这段话吗?“但我们可能也做不了太多,AI只能说防不胜防。”
乐观的一面是,国内对AI声音侵权已有法律判例。2024年4月,北京互联网法院宣判全国首例“AI声音侵权案”,判决AI平台和录音制品公司向被配音演员一共赔偿25万元。
这起案件的起因,同样是配音演员意外发现自己的声音出现在了短视频平台上。经溯源发现,其录音制品被版权方擅自授权给了AI平台,并被开发为一款AI语音合成产品,在配音App中对外出售。
我国民法典在2020年将“声音权”正式纳入法律保护,规定声音的保护参照肖像权。北京互联网法院指出,如果一般社会公众能够根据音色、语调和发音风格,将声音关联到自然人,则认定为具有可识别性。在这一前提下,声音权益适用于AI声音。
法院还指出了另一条更为重要的法律边界,即授权录音制品并不意味着授权“声音AI化”。未经许可将自然人的声音用于AI训练或生成,属于侵权。
本次视频的发布方亚马逊广告,于2017年落地中国。这家跨国巨头早在2002年进入国内,但2019年开始,其自营电商业务退出中国市场,目前只在国内留下四类业务线:亚马逊全球开店、亚马逊广告、亚马逊云科技与亚马逊全球物流。
事实上,亚马逊在中国的市场投入近年还在收缩。今年5月,据雷峰网获悉,亚马逊中国经历了广告投放量下滑、裁员、岗位冻结等调整,目前核心零售板块只剩广告与招商团队,功能偏向销售。
在这起争议中,视频制作方黑也文化多次强调:自己是《水手星计划》的实际制作方,负责包括配音在内的第三方供应商对接,而亚马逊广告未直接参与沟通。公司在回应中向亚马逊广告“致歉带来困扰”。言外之意似乎是,整套制作流程由外包供应商负责。
黑也文化在2020年成立于上海,天眼查显示,这是一家注册资本100万元、员工20人左右的小型民营企业,主要经营文化艺术交流和市场营销。今年8月,公司新增了一条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同期《水手星计划》启动拍摄。
不过,穆雪婷告诉21记者,录制时期并不知道黑也文化的存在——联系工作人员始终自称亚马逊广告,没有表明其他身份。而自己最初接下工作,也是基于对亚马逊品牌的认可和信赖。在她看来,亚马逊广告作为最终发布方和传播方应该共同承担责任,“希望亚马逊有足够的担当以自身名义来跟我沟通。”
接下来如果进入司法程序,除了讨论AI训练和使用,如何划分责任也将是问题焦点。
在2024年全国首例“AI声音侵权案”中,被告席上多达授权、开发、分销等五家公司。当时,最末端环节(采购并对外销售AI产品)的公司提出,公司作为善意第三人,没有参与授权过程。公司通过正规途径合法采购了产品,已尽到合理注意义务。北京互联网法院也认定该公司主观上无过错,仅需公开道歉,不承担赔偿责任。
最终法院判定,该案的赔偿责任由两方承担:一是未经许可将配音演员声音制品授权AI化的文化传媒公司;二是实际开发相关AI产品的软件公司。
本次事件是否涉及更多公司参与,以及亚马逊中国多大程度参与了《水手星计划》的制作,双方均未对21记者置评。但可以看到的是,大公司对外包链条的监督缺位,以及市场普遍匮乏AI版权意识,正在成为AI时代新的隐患。
浙江垦丁律师事务所律师单启迪此前向21记者提醒,当前AI产业方兴未艾,产业链上各个主体基于定位身份不同,对应的侵权责任也不同。各环节的责任边界更需要通过合同审查、业务合规工作明确清楚。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