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
![]()
科研人员在基地对百合进行杂交育种工作。 受访者供图
![]()
科研人员指导学生做基因编辑前期实验。 受访者供图
云南素有“世界花园”的美誉。缤纷绚烂的鲜花,不仅装点着人们的花样生活,更串联着生产和生态,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2024年,云南全省花卉种植面积稳定在195万亩左右,其中鲜切花种植面积35万亩,鲜切花产量209亿枝,位居全世界第一。
习近平总书记今年3月在云南考察时指出,云南花卉产业前景广阔,要着眼全产业链,从种业端、种植端、市场端不断深耕细作,让这一“美丽产业”成为造福群众的“幸福产业”。
品种是产业的“芯片”,种业强则产业强。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高原特色农业及现代种业发展,出台并实施《云南省支持种业振兴若干政策措施》及《云南省花卉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工作方案(2022—2024年)》,省农业农村厅、省财政厅于2024年4月正式启动省级种业基地建设项目申报工作,获得认定的省级种业基地按照项目总投资的40%进行支持,目前已建设36个省级种业基地。
聚焦花卉种业振兴,从野生种质资源系统收集到新品种自主选育,从栽培技术攻关突破到产学研用各方协同联动,一场围绕花卉种业自主创新的攻坚战正大力推进。
种质筑基,建成全国最大花卉基因库
“全球约三分之一的商业观赏花卉品种利用云南野生花卉资源培育而成。”云南种子种业联合实验室副主任屈云慧表示,丰富的生物种质资源是云南抢占种业创新制高点的最大优势,实验室致力于开启育种4.0时代,加快培育重大突破性品种。
云南花卉产业蓬勃发展,但鲜为人知的是,国外现代月季大量基因源自中国古老月季。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传教士将中国4个古老月季品种及部分野生资源带至国外,成为国外月季育种的重要基础。由此可见,充分挖掘利用云南花卉种质资源,对我国花卉种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昆明北郊的云南省花卉种质资源保存中心,收集保存着50余属2万余种花卉资源,较2020年增加近50%。目前,云南已建成以呈贡、晋宁、嵩明、宜良、富民为核心的花卉种子、种苗、种球研发、生产与示范中心。
以月季、百合、非洲菊、康乃馨、洋桔梗、绣球为代表的云南鲜切花极具竞争优势,产业规模世界领先,其中月季的研发需求空间最大,因此,云南花卉种业的研发重点围绕月季展开。
在丽江花卉产业园,无土栽培的48种月季与18色马蹄莲活色生香,35万平方米玫瑰海洋散发出馥郁香气。“在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花卉研究所的技术支持下,我们以‘国风系列’自主品种培育为核心,通过杂交育种等技术,成功选育出‘淡妆’‘摩朵’等数十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月季新品种。”丽江现代花卉产业园产业规划负责人张丽辉介绍。
“选育月季新品种是为了有更多、更好的优秀品种同国外成熟品种竞争,让中国月季鲜切花走向世界。”云南种子种业联合实验室花卉育种中心开远分中心基地负责人杨顺文说。
云南种子种业联合实验室花卉育种中心开远分中心成立于2023年,采用环境调控、无土栽培等先进系统实现月季自动化和智能化选种测试,通过种质资源挖掘、技术创新与产业融合,现已测试自育优株104个。
截至目前,云南全省建有省级以上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圃)53个(含国家级6个),其中特色花卉等保存数量全球第一,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体系逐步健全。此外,还建成国家观赏园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云南种子种业联合实验室等多层次创新平台,覆盖种质引进、品种选育、绿色栽培全链条。
引育并重,突破花卉育种周期瓶颈
资源保护与利用相结合,新品种选育与引进相结合,云南采取“引育并重”的策略,给花卉新品种研发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不久前举办的第二十三届中国昆明国际花卉展,云南月季种业创新研究院展区的99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花卉品种,吸引不少客商询问洽谈。“我们的育种有两个核心逻辑,一是以市场为导向定向育种,二是扩大育种规模。”云南月季种业创新研究院研究员李淑斌说,目前该研究院已收集保存月季品种超过3000个、科研育种材料30万余份,已申报自主知识产权月季品种295个。
截至2024年,云南累计申请花卉新品种1280个,获授权新品种800余个,申请数、授权数和品种创新能力均居全国第一,自育新品种的市场占有率已从5%提高到15%左右。
一系列亮眼数据彰显了云南花卉育种的强劲实力。然而,成绩背后的一个突出问题不容忽视,市场上85%的品种来自国外,每年需要缴纳3%到12%的品种专利费用。另外,花卉育种周期长,像木本、球宿根类花卉要5~7年,草本类花卉也要3年左右。科研人员还面临有些花卉种类杂交不亲和、杂交后不开花结果、种子种苗性状不一致等技术瓶颈。
针对这些问题,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的花卉育种以传统杂交育种为主,通过收集古老月季和特有野生资源进行现状的聚合育种。一方面引进国外的先进设备,在大棚里开展花卉育种,以此缩短育种周期;另一方面,通过分子技术和基因工程手段,把原来在田间的实验转移到实验室,在较短时间内完成育种过程。通过这些方式,花卉育种的效率提高了50%,质量也提高了30%至40%。
“下一步还将扩大花卉种类布局、探索人工智能育种、升级设施设备、开展跨界合作,持续提升花卉育种的创新能力。”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花卉研究所副所长邱显钦说。
政企协力,构建花卉种业创新共同体
“云南花卉种业端发展正呈加速上升趋势。已经打破洋种子的垄断,‘好花难遇,好种难求’的局面正在转变。”邱显钦的判断,道出了云南花卉种业的积极变化。
与此同时,邱显钦也坦言,云南自主培育花卉新品种总体偏少,新品种的数量和质量难以在短时间内与国际竞争。
据了解,国外中大型的切花月季育种公司,每年要完成3000个以上的杂交组合,获得10万粒杂交种子,推出约3000个优良株系进入测试。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花卉研究所作为全国重要的鲜切花育种单位,每年完成3000个杂交组合,但省内大部分企业育种体系和平台不完善,育种基地建设还不够系统。
破局的关键在于协同创新。种业企业实力的不断增强,为云南花卉种业发展注入更多活力。2024年成立的云南省花卉产业创新联合体,以云南农垦集团为龙头,集聚科研机构与企业力量,聚焦生物育种、数智装备等6大领域,加速花卉研发成果向产业应用转化。
“我们的科技特派团成员深入田间地头,定时、定点对花农进行面对面的技术指导和服务。”邱显钦介绍。针对丽江气候特点,科技特派团重点围绕切花月季、马蹄莲、百合等特色品类,引进国内外新优品种30余个,并筛选10个适应性强、市场潜力大的品种进行示范推广,带动千亩花田实现产值5000万元。
沪滇协作作为东西部协作的标杆工程,正从“产业帮扶”向“科技协同创新”深度转型。在此背景下,沪滇两地以花卉产业为突破口,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花卉研究所与上海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推动多个花卉科技项目纳入沪滇协作重点工程。
“我们现在有10家企业,在云南不同的花卉产地,根据不同品种和气候适配性进行优势布局。”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院长蔡友铭表示,围绕花卉产业高质量发展,上海正全力支持云南做好品种开发工作。
“从花卉大省到种业强省,我们的目标是让‘云花’不仅开遍全国,更带着中国品种的印记走向世界。”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赖轶咏的话语,传递出打造云南花卉“中国芯”的更多自信。(农民日报全媒体记者 郜晋亮 赵新宁)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