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财经头条 » 正文

公关折叠

IP属地 中国·北京 虎嗅APP 时间:2025-11-12 00:15:00


题图来自:AI生成

一门里,有人当面子,就得有人当里子。

面子不会沾染灰尘,流血也得是里子收着,面子请人吃一支烟,里子就得除掉一个人。

公关行业,也建立在一种根本性的不对称之上,向世界展示着截然不同的两面。

面子光鲜。它是资深策略总监在公务舱向客户老板耳语建议,是危机专家一通电话调动资源平息风暴,是塑造公众认知和时代话语权的权力游戏。

里子,则是公关公司的底层从业者。他们构成了行业报告中那些冷冰冰的统计数据:27.8%的年人员流动率,平均3年的留任时间,以及31岁的平均年龄。

他们是凌晨两点,还在Excel里手动更新媒体名单的媒介;是还在为明天发布会,给老板的Keynote做校对、调图的阿康;是那些写着过万字发言稿、新闻稿,不敢有一丝错漏的文案。

这种巨大的割裂感,并非个例,而是这个行业职业生态的主要特质。公关代理公司,向客户出售的是面子,策略咨询与战略价值。而驱动这一切的,是里子,是底层从业者廉价、可随意替换的劳动时间。

客户内卷,阶层割裂,公关折叠。


公关市场的结构性分裂

要理解公关公司的困境,可以引入一个外部视角:芯片半导体行业的台积电与三星之争。公关市场与芯片行业一样,都在持续争夺预算和人才。

模式1:公关代工厂

半导体数据显示,台积电在2025年第二季度占据了“纯代工”市场高达71%的份额。台积电不设计自己的产品,它只为苹果、英伟达等客户制造芯片。

这与大型公关集团,如WPP、爱德曼、蓝色光标的模式如出一辙。它们是纯粹的承包商,是按订单生产传播内容、策略支持、活动运营、为甲方维护声誉的代工厂。

对于公关行业的底层从业者而言,在代工厂工作,意味着可能要同时服务多家客户。你是公关公司最便宜,但也最高效的资产。

在《中国公关关系调查报告》中证实:2024年,中国公关市场规模约839亿元,但年增长率放缓至4.6%。增长停滞加剧了“内卷”式竞争,导致TOP公司的年营业利润双双下滑。

生产价值不是最终目标。当客户,尤其是汽车等行业更加注重成本控制时,KPI、客情、服务,就成了对底层从业者最极限的压榨。

模式2:三星式的垂直整合

三星是典型的整合设备制造商,自己设计、制造并销售终端产品。

这对应了大型企业的内部公关团队。这在汽车、互联网、快消、制造业中屡见不鲜。公关部只服务一个客户——公司本身,他们更理解从研发到终端的全貌。

从代工厂走向品牌主,是众多公关底层工作者的追求的“上岸”。但“上岸”后往往会发现,绝大多数公司并未把公关当成战略核心。如行业数据所示,客户更倾向于将数字化传播(占77%)和活动执行外包。

这种行业结构决定了甲方并不会把公关公司当成地位同等的合作伙伴。在这样的主导模式里,身为代工厂的底层,更像是从事规模化生产的流水线工人。


谁在真正挣公关的钱?

如今,公关行业的利润,被不平等地划分了。

高管、策略大佬、合伙人,掌握着资源与话语权,他们从事的是高利润的咨询型工作。例如危机沟通,这类工作不按工时计费,而按价值收费,它具有排他性,能为公司带来名望和暴利。

而底层人员,则被困在低报酬、批量化、商品化的工作中。

写稿、发稿,跟片、剪片,策划活动、执行活动,社媒运营,盘点物料……身处这个生态,基层工作者越发察觉,公关已非创意型工作。这是一个成熟的商品化市场,而个人的价值正在被降低。2025年的社交媒体趋势显示,品牌方正减少头部KOL的投放,增加中腰部及以下KOL和尾部KOC与素人的预算,公关执行已经明显从关系维护彻底转向了大规模的体力筛选。

公关公司为了赢得比稿,也在不断压低报价。

而谁来填补竞标所丢失的利润?还是底层从业者,用他们的薪水和时间。

因为要在利润下滑的前提下维持运营,就必须从基层员工身上压榨出200%的生产力。

更隐秘的利润则在灰色地带。在品牌雇主内部,倒下的高管不在少数;在代理商间,违规被带走的也屡屡发生。

大型项目的预算审批、返点,是腐败的重灾区。司法实践中,也揭示了行业手法:购买发票报销私人消费、虚假会务费用报销,据传,基层的甲方人员也拿出以上这种不在项目内的大额发票,责令驻厂的乙方团队报销。而公关团队为使项目顺利,只能照做,俨然已经是双方一种微妙的默契。


隐形且无价值,后端的悲哀

公关公司的“后端”是什么?

他们承担着最消耗、最繁琐,最不被人看见的工作:日常的舆情监测人员、大量产出水稿的文案人员、处理活动物料的实习生、负责核算的商务岗。

他们的价值,正在被整个行业系统性贬值,但这却占据了底层从业者近80%的工作时间。

他们所做的事,近乎是整个流程链里的赠品。客户为策略、执行买单,但后端的监测和报告工作,很多情况下是免费的。

一个公关底层从业者,往往有绝大多数时间,都花在了被公司评价为低价值的工作上。可这份工作同样是证明公关价值的重要环节,但整个行业却选择了无视,当成了一项丢给底层员工的脏活。

正因如此,在公关行业,基层做起往往不是职业生涯的开始,而是一场“服从性”测试。这个行业不是在培养人,而是在筛选人。这个过程中,他们也赶跑了那些有创造力但拒绝被商品化的员工。

公关公司的老板们在哭喊着行业里没有人才。但行业数据显示,2024年的人均培训时间同比大幅下降了27.3%。他们忘了,是他们自己制造了这场人才流失:在行业最需要AIGC、ESG等新技能的时刻,他们却削减了培训,一来公司便把他们放到了强执行的岗位上,切断了底层员工的上升通道。


存在还是毁灭

当AI的利剑,刺破了公关公司虚假忙碌的泡沫,作为公司员工的价值,也正在经历一场存在性的意义重构。

在稀缺的公共资源下,公众的注意力和媒体的信任正在枯竭。他们所从事的,是一种榨取,让大众从更重要的事情上,转移向和客户企业相关的新闻、消费主义推介上。

公关,在榨取社会信任。

而如今,公关公司也正在对AI疯狂押注。作为唯一进入全球公关排名前15的中国公司,蓝色光标(2024年费收入3.16亿美元,增长12%)早已宣布“All in AI”。

但AI不会是底层员工的救赎。2025年,广告主客户期待AI解决的三大问题是:广告智能投放、用户洞察和数据分析以及产品创新。而公关公司已在应用AIGC进行“舆情分析处理”和“AI x SEO”。

AI瞄准的,恰恰是“后端”和“里子”的工作。老板们不会用AI来辅助底层员工,他们只会用AI来取代底层员工。

所以,回到我们开头所提到的半导体行业。当市场失灵时,美国、欧盟、韩国、日本都在投入数千亿美金推行各自的芯片法案,用补贴和研发重塑供应链。这是系统性的干预。

那么,公关行业呢?答案是:没有。

可指望代工厂模式自我变革,无异于与虎谋皮。唯一的出路,或许是重组,但也可能,不过是一场体面的葬礼罢了。

本内容由作者授权发布,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虎嗅立场。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 tougao@huxiu.com。

本文来自虎嗅,原文链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4803275.html?f=wyxwapp

声明:包含AI生成内容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