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财经头条 » 正文

粤港澳首次联手举办运动会,广东预计撬动50亿元经济增量

IP属地 中国·北京 时代周报 时间:2025-11-11 22:19:11

本文时代周报 作者:曾思怡

正在举办的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以下简称“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堪称今年压箱底的大赛事、新赛事。

几个数字能够佐证:来自全国3.6万名运动员、4.5万名赛会志愿者、4000名记者参与赛事,参会运动员规模已超过2024年巴黎奥运会;而且赛事项目分布在香港、澳门、广州、深圳等19个城市承办,承办城市史上最多。


运动员们骑过港珠澳大桥 图源:十五运会官网

十五运会规模之大、承办城市之多,让其撬动消费、带旺经济的力度高、辐射面广。模式之新,在于这是首次由粤港澳三地共同承办的全运会,也是全运会首次走进香港、澳门。

北京大学国家体育产业研究基地秘书长何文义指出,十五运会是粤港澳三地首次联合承办的大型体育赛事,这是本届全运会区别于历届全运会的一个最大特点,是历史赋予粤港澳三地的特殊使命。

进一步来看,粤港澳三地联手举办这次体育盛会,将以此为契机,促进三地软硬件联通效率更上一层楼,进而赋能区域经济。

十五运会经济学

“赛事经济”愈发火热,成为现阶段扩内需的重要抓手之一。

2025年以来,从冬运会、“村BA”、苏超、川超等,一场赛事带火一座城、一场赛事撬动单日数亿元消费的案例持续上演。

作为史上规模最大的全国运动会,十五运会成为大湾区撬动消费热度和经济活力的一大契机。如广东,提出构建“体育+文旅+商业+科技”思维模型,计划将赛事流量转化为50亿元经济增量。

再看具体的实践。如深圳宝安区,近150家餐饮、酒店、景区等参与“十五运票根享优惠”活动,通过发放消费券推动文体旅商深度融合;广州打造50条“跟着赛事去旅游”特色路线,借赛事撬动当地特色景点线上线下热度;佛山在十五运会期间推出专项文旅福利,当地主要景点面向符合条件游客直接减免门票;周边文创方面,吉祥物“乐融融”和“喜洋洋”等早前就多渠道对外销售......


十五运文创 曾思怡/摄

直接引流促消费之外,大型体育赛事的意义还在于以办会促城建、以城建促发展。

一般认为,一个城市利用举办大型体育赛事的契机形成“催化剂”,在短期内实现跨越式的城市基础设施更新、功能完善和形象提升,并在赛后持续转化为全民健身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动能。

具体至十五运会,时代周报记者梳理发现,本次全运会厉行节约、严格预算,不搞重复建设,广东赛区75个比赛场馆中,90%以上是利用现有场馆改造升级的。

不过在此基础上,相关场馆改造呈现节能化、全域无障碍化,尤其是赛后更好服务周边居民常态化健身等特点。若计入老旧小区改造、道路改造等项目,十五运会筹备期间有1000多个城市品质提升项目同步开展。

与此同时,一系列交通大基建陆续推进。

以广州为例,今年以来已开通6条城际、白云机场T3航站楼,更快联通主城区和大枢纽的海珠湾隧道、机场第二高速公路等开通在即,不仅为十五运会提供更好运力保障,长期来看还有益于广州内外部联通效率,赋能经济社会发展。

湾区融合加速器

十五全运会和残特奥会是首次由粤港澳三地共同承办,这是一个全新的举办模式。

新模式背后,十五运会不仅承载着传统体育赛事的期待,还是推动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展现“一国两制”实践成果的重要平台。这也是十五运会吉祥物、会徽、火炬、奖牌等的设计理念来源。

何文义指出,“利用十五运会办赛契机,粤港澳可建立高效的协调沟通机制,强化三地资源互补,依托国际化的赛事组织水平和服务水平,未来有机会联合申办更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赛事。”

更进一步来看,粤港澳三地联手举办体育盛会,不仅有益于各展所长、合力推进大湾区赛事承办能力、提高大湾区作为全国乃至国际赛事举办地的地位。而且还将以十五运会为契机,促进三地软硬件联通效率更上一层楼,进而赋能区域经济。

简言之,就是从合力办赛事,进一步推动合力发展经济。


广州 图源:图虫创意

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旨在推进粤港澳融合发展,激发生产要素集聚效应和规模经济优势,以推动区域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粤港澳大湾区也与长三角、京津冀共同组成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的三大动力源。

近年,大湾区融合发展持续推进,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力也得到进一步增强。

从数据看,2024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达14.79万亿元,超越纽约、旧金山湾区,与东京湾区并列全球经济规模第一梯队;另外,今年“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创新指数跃居全球第一。

不过另一边,研究者们普遍认为,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堵点犹存。基于此,继续推进交通互联互通、科技产业合作、市场一体化等,将成为大湾区释放更多增长潜力的关键,也是大湾区国际地位提升的关键。

回到十五运会期间,大湾区为赛事同步更新“制度接口”,粤港澳三地软设施互联互通进一步完善。

举个例子,十五运会首创“口岸即赛道”模式,马拉松、公路自行车赛实现“无感通关”,运动员以时速40公里通过口岸,全程仅需7秒。

在这背后,粤港澳三地在赛事规划、数据共享、口岸通关、赛事服务等方面协同联动。十五运会组委会创新建立“1+4”联络机制,国家层面设立组委会港澳工作协调部,承担顶层统筹、跨区域资源调配的关键职能;粤港澳层面建立联络会议、首席联络官、联络员、联合工作组4个常态化机制,形成分层对接、全域覆盖的沟通网络。

一系列破解跨境协作难题的创新举措不仅服务于十五运会赛事,也为三地深化合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