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头条 » 正文

抄底小米的“豪门”,栽在“流量神话”里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李娜 快马财媒 时间:2025-11-11 10:05:25

最近的港股市场,小米集团的股价表现堪称“惨烈”。从年内高点一路下探,累计跌幅已超30%。

比起普通散户投资者,真正“亏麻了”的是参与定增的大型机构。

今年,多家机构以每股53港元的价格,斥资约400亿港元认购了8亿股小米股票,然而短短数月间,这笔巨额投资已浮亏超80亿港元,亏损幅度着实惊人。从这一角度来看,小米此次的股价调整,并未过多波及普通低收入投资者,反倒让手握重金的机构成为主要承压方,不禁让人调侃“小米是真不坑穷人”。

与股价暴跌相对应,曾经被奉为流量密码的雷军营销与创始人个人IP,似乎正遭遇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

那些斥巨资参与定增的“豪门”投资机构,正为这场流量神话的崩塌买单。

雷军“神话”不再

回溯小米股价的阶段性暴涨,核心逻辑离不开两大支撑:一是造车概念引发的市场想象空间,二是雷军个人IP带来的巨大流量溢价。

作为科技圈的“顶流”,雷军将手机行业的粉丝运营模式完美移植到汽车领域,用网红式营销为小米SU7铺就了一条“爆红之路”。发布会上,他抛出“50万以内最好看、最好开、最智能”的豪言,一句“媲美超跑”的宣言让这款车瞬间引爆社交网络——微博话题阅读量破亿、抖音短视频播放量超百亿,他亲自为车主开车门的画面更成为营销经典。

凭借高频互动与悬念式话题制造,小米SU7未交付前就积累了超10万订单,首批车主中超60%是小米手机用户,粉丝黏性直接转化为购车决策的底气。这种流量裂变式的营销成功,让资本市场对小米造车寄予厚望,也为后续400亿定增的落地奠定了基础。

但流量是把“双刃剑”,当营销的泡沫被产品问题戳破,曾经的热度便会转化为反噬的洪流。

2025年3月,德上高速发生的一起严重事故成为信任崩塌的导火索:一辆小米SU7开启智驾功能行驶时,未能识别施工路障,最终导致3人死亡。

事故发生后,网友翻出雷军此前“全国无死角智驾”“自动躲避障碍物”的宣传话术,与事故现场的监控画面形成刺眼对比。尽管小米事后将宣传口径紧急调整为“辅助驾驶”,并成立专项小组配合调查,但“智驾不安全”的标签已深入人心。

更令人诟病的是,类似的安全争议并未止步,年内已曝出3起小米SU7相关致命事故,官方仅以“持续优化安全结构”模糊回应,未对车门解锁设计缺陷等核心问题给出明确解答,引发公众对产品安全性的深度质疑。

除了致命事故,小米SU7在交付后密集爆发的质量问题与营销争议,进一步加剧了流量反噬。

今年4月,SU7Ultra车型被曝“锁马力”事件:小米未经用户同意,通过OTA更新将车辆最大马力从宣传的1548匹限制至900匹,让车主陷入“花钱买高配,到手变低配”的尴尬境地。这种“互联网式粗暴调整”,暴露了小米用软件思维改造汽车工业的明显短板,也违背了基本的消费公平。

随后,号称“纽北赛道同款”的碳纤维前舱盖又被车主实锤“参数陷阱”——实测发现该部件既无导流功能,也未连接散热系统,内部结构与普通铝制机盖几乎一致。面对质疑,小米仅以“道歉+2000元积分补偿”了事,却遭车主怒斥:“我们要的是功能,不是积分!”

更显造车经验不足的是细节品控问题。有多名车主投诉小米SU7存在大灯外框与翼子板翘边的情况,浙江省消保委汽车专家明确指出,这是典型的设计缺陷——不同材质拼接处未预留合理公差,导致阳光照射下热胀冷缩后部件变形翘起,“从事汽车投诉处理12年,原厂车型出现这种问题还是头一次见”。从螺丝生锈、车机Bug到设计缺陷,这些看似琐碎的问题,在流量放大镜下被持续放大。

对于冲着雷军个人信誉购车的用户而言,每一个产品瑕疵都不是简单的质量问题,而是对“雷军”这个IP背书的直接伤害。与此同时,雷军的个人形象也在频繁的营销操作中逐渐“祛魅”。曾经以“劳模”“创业导师”“厚道商人”形象圈粉的他,如今在公众眼中逐渐沦为“首席推销员”。

过于频繁的曝光、重复的营销话术引发了严重的审美疲劳,而发布会上将自家产品与保时捷、特斯拉等行业标杆单方面对比的“雷式对比法”,既被传统汽车行业人士诟病“不够谦逊”,也让越来越专业的消费者感到“智商被挑战”——参数不等于体验,忽略底盘调校、长期可靠性等“隐性实力”的宣传,终究难以长久服众。

这种个人IP的过度商业化,导致雷军近期出现明显的“掉粉”现象,虽非断崖式下跌,但核心粉丝的情感疏离与公众好感度的下滑,本质上是个人IP与品牌高度绑定后的必然代价。

投资机构“亏麻了”

资本市场的反应最为直接。今年多家机构以每股53港元的价格,斥资约400亿港元认购8亿股小米股票,然而短短数月间,随着信任危机持续发酵,小米股价一路下探,这笔巨额投资已浮亏超80亿港元。

亏损背后,是资本市场对小米逻辑的重新审视:互联网流量营销或许能成就短期爆款,但汽车作为关乎生命安全的大宗消费品,其核心竞争力终究要回归到安全性、可靠性与用户体验上。当营销与产品出现严重撕裂,当流量溢价无法覆盖品控缺陷,资本市场的用脚投票便成为必然。

值得注意的是,小米的困境也折射出行业趋势的深刻变化。随着工信部“史上最严电池安全令”“智驾宣传新规”等政策落地,汽车行业正进入“祛魅期”,曾经依赖的“擦边球营销”再也行不通。

数据显示,2025年新势力车企因虚假宣传被投诉量同比增长180%,小米正是其中的“重灾区”。在汽车之家等平台,小米SU7的车主满意度已从初期的92%暴跌至65%,“虚假宣传”“过度承诺”成为高频差评关键词。这意味着,雷军的个人IP虽能吸引流量,却无法弥补产品缺陷带来的信任损伤;流量营销能带来短期的订单爆发,却撑不起长期的品牌价值与股价稳定。

对于小米而言,想要挽回市场信心,光靠流量营销已无济于事。雷军需要完成从“网红”到“产品经理”的角色转型,减少噱头式宣传,更多以专业身份解读安全设计细节、参与用户调研,用技术透明化替代参数炒作;同时,必须正视产品缺陷,拿出实质性的改进方案与负责任的售后态度,而不是用积分补偿敷衍用户。

对于投资者而言,小米的案例更像是一堂深刻的风险课:盲目追逐概念炒作与IP溢价,忽视行业本质与产品核心实力,终究难逃被市场教育的命运。

如今,小米的股价颓势与400亿定增的浮亏,不仅是对“流量神话”的一记重击,更是对所有市场参与者的警示:在汽车工业与资本市场的双重考验中,唯有扎实的产品力、严谨的合规意识与可持续的盈利模式,才能真正抵御风险、行稳致远。

雷军的流量神话虽已遭遇信任危机,但这场危机也可能成为小米从“流量驱动”转向“技术驱动”的转折点——只是对于那些已经浮亏80亿的机构投资者而言,这样的转型未免来得太晚了些。

标签: 小米 流量 市场 产品 雷军 汽车 个人 神话 行业 问题 车主 资本 用户 核心 股价 普通 投资者 抄底 参数 粉丝 汽车行业 信任危机 可靠性 溢价 企因 购车 工业 诟病 豪门 技术 转型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