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财经头条 » 正文

六氟磷酸锂“带飞”氟化工,衢州启动“中国氟谷”的底气在哪里?

IP属地 中国·北京 时代周报 时间:2025-11-10 20:19:00

本文时代周报 作者:张汀雯


图虫创意

作为电解液成本占比超50%的关键材料,六氟磷酸锂价格正迎来“狂飙”行情。

受储能与动力电池市场需求增长拉动,自9月底以来,六氟磷酸锂价格持续攀升,目前报价已突破12万元/吨,较9月末涨幅接近翻倍。

在这一全球氟化工产业需求爆发性增长的重要窗口期,浙江衢州凭借深厚的产业积淀和完善的产业生态,正全力推进“中国氟谷”建设,抢占氟基新材料发展制高点。

11月7日,2025年衢州产业资本招商大会暨氟基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会议召开,“中国氟谷”建设正式启动。衢州提出,氟化工产业将对标世界一流、瞄准国际前沿,力争到2030年实现产业规模与质量稳居全国地级市首位。

氟材料应用边界持续扩展,瞄准千亿产业集群

氟材料被誉为“工业维生素”,其独特的物理化学特性使其成为链接AI创新与产业升级的核心纽带,已是新兴产业不可或缺的关键材料。

11月7日,中国氟硅有机材料工业协会名誉理事长张建军在会议上透露,2024年全球氟化工市场规模已超3000亿元。

在新能源领域,氟材料的核心性越发凸显。其中,六氟磷酸锂作为电解质的核心溶质,全球95%的产能集中在中国;PVDF作为锂电池正极粘结剂和隔膜涂氟材料,需求随电动车的渗透率提升年均增长超过30%。同时,氟材料还是光伏氢燃料电池、液流储能电池等不可替代的关键材料。

在半导体领域,电子级氟化氢可用于芯片蚀刻的清洗,国产化率已从5年前的不足10%提升到了当前的30%。此外,氟材料还是AI算力核心基础设施的关键组成部分,随着浸没式液冷在AI数据中心的渗透率提升,电子氟化液市场规模有望三年内实现翻倍增长。

“在量子通信、氢能核聚变、6G通信、具身智能等未来产业领域,氟材料的应用边界正在不断拓展。”张建军表示。

张建军预测,未来,氟化工产业将呈现三大趋势。一是高端化转型加速,高端氟聚合物、氟精细化学品将成为竞争焦点;二是绿色化成为硬约束,绿色低碳转型成效直接决定企业生存发展;三是跨界融合深化,氟材料在AI、机器人、新能源、生物、医药领域应用将不断深入。

在此背景下,衢州打造“中国氟谷”,成为放大衢州市氟产业优势、培育千亿产业集群的重要举措。依托多年产业积淀和持续创新突破,衢州已构建起涵盖氟硅新材料、电子化学材料、锂电新材料和其他高端功能材料四大领域的新材料产业体系,结构不断优化,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

数据显示,目前,衢州全市拥有氟化工重点企业50余家,上市公司4家,巨化股份和永和股份位列全球氟化工行业Top20,2024年全市氟化工产业产值约280亿元,约占全国氟化工产业总产值的30%。今年1月至9月,全市氟化工产值为240.4亿元,同比增长15.1%,预计全年将突破300亿元。

“五链”融筑生态,企业扩产抢滩“氟谷”

打造“中国氟谷”,衢州的底气在哪里?

在产业链配套方面,作为“氟硅新材料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中国电子化学材料基地”,衢州拥有从萤石到下游氟化工产品的全产业链产品体系,是国内品种结构最为齐全的氟化工基地。

“衢州丰富的上游氟化工资源是我们核心基础原材料的重要来源;而下游新能源、电子半导体等行业则是我们的重要应用领域。同时,当地完善的化工产业集群也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人才支撑。”会议期间,浙江帕尔科新材料有限公司CEO王刚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其透露,公司现有年产能70~80吨,正规划2000吨扩产项目,预计明年年底开工,2027年底或2028年上半年投产。

为强化“中国氟谷”品牌影响力,衢州市政府出台了《衢州市以“五链”融合为抓手打造“中国氟谷”行动方案(2025—2030年)》,将以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服务链“五链”融合的思路,全力构建完善的现代化氟化工产业体系,建成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氟谷”。

对于“中国氟谷”的建设,资本界也给出了建议。11月7日,兴富资本董事长王廷富建议,衢州应坚持“内外兼修”:一方面扶持本地中型龙头企业成长为大型龙头,带动产业发展;另一方面深化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弥补高端科研人才短板,同时瞄准与衢州六大标志性产业链相关的未来产业机遇。

对于衢州的快速跃迁,清科数据合伙人张磊则表示,衢州在创投领域上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产业政策和引导基金方面突破显著,优势明显。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党委副书记、经济学教授李志青则评价称:“衢州在过去几年里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创投时刻。”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