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记者 赵竹青
人工智能迅猛发展,如何守住伦理底线,确保技术始终向善?
数字红利加速释放,如何让算法传递温暖,不让任何人掉队?
当公益插上科技翅膀,效率与温度能否真正兼得?
这些现实命题,正是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互联网公益慈善论坛的焦点。11月8日,秋日的乌镇流水潺潺,千年水乡与数字文明在此交汇,来自全球的公益实践者齐聚一堂,共绘数智向善新图景。
![]()
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理事长王秀军。主办方供图
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理事长王秀军指出,习近平主席提出“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倡导“让互联网更好造福世界各国人民”,为我们利用互联网促进社会公平、增进人民福祉指明了根本方向。她提到,随着新技术的应用,公益项目的发起、参与、传播和监督方式正发生革命性变化,指尖公益、流量公益等新模式不断涌现,显著降低了公益参与门槛,提升了公益效能与透明度。
![]()
中国慈善联合会会长张春生。主办方供图
中国慈善联合会会长张春生表示,近年来,我国互联网慈善事业蓬勃发展,涌现出了一批具有首创精神的慈善新模式。中国慈善联合会及时组建数字慈善专业委员会,加强理论研究,制定标准规范,搭建共享平台,不断赋能互联网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
![]()
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署驻华代表穆索菲。主办方供图
“中国在运用数字资源推动发展方面潜力巨大。从电子商务、金融科技到在线教育与社交媒体,中国的发展经验为人道主义工作提供了宝贵借鉴。”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署驻华代表穆索菲提到,线上公益平台也让数以百万计的中国公众轻松参与全球公益事业。展望未来,联合国难民署将继续深化与具有前瞻性、具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合作,特别是在数字领域。
![]()
人民网总编辑赵强。主办方供图
在数智公益生态中,媒体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人民网总编辑赵强介绍,作为主流媒体,人民网通过打造“领导留言板”、建设“主流价值语料库”、开展“人民企业社会责任案例征集”活动等,探索了独特的公益实践形式。他表示,“十五五”时期公益慈善事业将迎来广阔发展空间,人民网将继续做好技术向善的“传播者”,公益生态的“守护者”,数字桥梁的“搭建者”,与各方携手共创互联网公益美好未来。
![]()
小米集团党委副书记、公共事务副总裁吴姣。主办方供图
技术如何为公益注入新动能?小米集团党委副书记、公共事务副总裁吴姣分享了来自企业的实践经验。她认为在智能时代,互联网公益的新动能来自于“智能向善”对公益形式的丰富与创新。随着智能技术和平台、终端的结合,智能来到了每一个用户身边,能更加主动识别用户在公益方面的需求,推动公益向“主动发现”转变。
![]()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首席信息官卡恩·切廷图尔克。主办方供图
“技术,包括人工智能,永远不应该取代人类的同理心。”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首席信息官卡恩·切廷图尔克说,当我们将数字智能应用于社会公益实践时,我们的指导原则必须是坚持以人为本,确保创新始终服务于人类。在他看来,人工智能应成为“智能公益的引擎”,帮助我们做更多的事情——惠及更多儿童,更快地做出反应,并且采取更睿智的行动,从而构建一个更加温暖与联通的世界。
![]()
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秘书长刘红岩。主办方供图
论坛上发布的一系列调研成果,为上述讨论提供了有力注脚。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秘书长刘红岩介绍,“以互联网公益高质量发展服务网络强国建设”研究显示,互联网公益正从“物质的连接”升华为“智慧的连接”,打破数据孤岛;构筑起坚不可摧的“信任基石”;公益行动从传统的“事后救助”前置为“事前干预”;从“给予”模式向“授人以渔”的赋能模式跃迁;公益事业全面融入日常生活的数字肌理,参与行为更加自然流畅;多方协同和综合治理体系更加快速有效。
![]()
圆桌对话。主办方供图
主题发言和圆桌对话中,“技术普惠”“数智向善”“国际合作”成为高频词。来自知名企业、国际组织的多位中外嘉宾,以及专家学者、网络名人代表等,展开跨界交流,碰撞出更多公益新思路。
![]()
论坛现场。主办方供图
以数智技术筑牢信任基石、以普惠理念弥合发展鸿沟、以跨界协同激活生态活力、以国际合作拓展向善边界……在热烈的交流中,互联网公益的未来方向愈发清晰。
从“互联互通”到“数智向善”,乌镇见证了中国互联网公益的成长轨迹。今天,当公益插上数智翅膀,当善意遇见智能引擎,一部关于温暖、效率与透明的公益新篇章正在被深情书写。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