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头条 » 正文

南洋理工、腾讯等机构联手突破:让AI像人一样"指点"图片中的东西

IP属地 中国·北京 科技行者 时间:2025-11-11 00:19:27


你有没有试过这样的体验:跟朋友聊天时,你想让他看看照片里的某个东西,但又不知道怎么准确描述它的位置?你可能会说"就是那个红色的杯子",朋友却问"哪个红色杯子?"这种沟通障碍在人工智能领域同样存在,而且更加复杂。

由南洋理工大学、腾讯微信视觉团队、新加坡科技研究局等多家知名机构组成的国际研究团队,最近在这个问题上取得了重要突破。他们的研究成果发表在了计算机视觉领域的顶级学术平台上,论文题目是"PATCH-AS-DECODABLE-TOKEN: TOWARDS UNIFIED MULTI-MODAL VISION TASKS IN MLLMS"(arXiv:2510.01954v1),感兴趣的读者可以通过这个编号查阅完整论文。

这项研究解决的核心问题可以用一个简单场景来理解:当你问AI"这张照片里有什么?"时,传统AI只能告诉你"有一只猫、一个杯子、一张桌子",但它无法像人一样直接"指出"这些东西的具体位置。更糟糕的是,当你要求AI找到"桌子上那个蓝色杯子"时,它往往会给出一串看起来很专业但实际上并不准确的数字坐标,比如"[245, 156, 378, 298]",普通人根本无法理解这些数字代表什么。

研究团队开发的新方法叫做PaDT(Patch-as-Decodable Token),它最大的创新在于让AI能够像人一样自然地"指点"图片。当你问AI关于图片内容时,它不再生成那些让人头疼的数字坐标,而是直接在图片上标出具体位置,就像你用手指指着照片说"就是这里"一样直观。

这种方法的革命性在于它统一了AI处理视觉任务的方式。以往,不同的视觉任务需要不同的解决方案:识别物体是一套方法,分割图像区域又是另一套方法,描述图片内容则需要第三套方法。而PaDT就像一个多才多艺的管家,能够同时胜任所有这些工作,而且做得更好。

一、传统方法的困境:数字的迷宫

要理解这项研究的价值,我们先要明白传统AI在处理视觉任务时遇到的困难。现在的多模态大型语言模型虽然很聪明,能够理解图片和文字,但它们在表达视觉信息时就像一个只会说"官话"的翻译官。

当AI要告诉你图片中某个物体的位置时,它只能用数学坐标来表达,比如说"检测到的猫咪位于[123, 45, 267, 189]"。这些数字对计算机来说很有用,但对人类来说完全是天书。更麻烦的是,即使是同一个AI,在不同时候可能用不同的格式表达坐标:有时候用小数,有时候用整数;有时候用相对位置,有时候用绝对位置。这就像一个导游有时候说"向北走100米",有时候又说"走到那棵大树那里",让人无所适从。

研究团队发现,这种用数字表达位置的方法还有一个更深层的问题:AI在学习时会把连续的数字拆分成一个个独立的数字符号。比如坐标"489"会被拆解成"4"、"8"、"9"三个独立的符号来处理。这就像你在记电话号码时,把"138"记成"1"、"3"、"8"三个不相关的数字,自然容易出错。

更糟糕的是,数字坐标虽然能精确描述位置,但它们缺乏语义信息。当AI说"[123, 45, 267, 189]"时,它无法传达这个区域里到底是什么东西,为什么它很重要。这就像GPS只能告诉你经纬度,却不能告诉你那里是个美丽的公园还是一家好吃的餐厅。

二、视觉参考令牌:AI的新"手指"

面对这些问题,研究团队提出了一个巧妙的解决方案:视觉参考令牌(Visual Reference Tokens,简称VRT)。这个概念听起来很高深,但实际上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比喻来理解。

传统的方法就像让AI用复杂的地址来描述位置,比如"某某街道123号的2楼第3个房间的左上角"。而VRT的方法就像给AI一根"手指",让它能够直接指着照片说"就是这里"。这根"手指"不是真实的手指,而是一种特殊的数字标记,它直接对应着图片中的具体区域。

VRT的工作原理可以这样理解:首先,AI会把整张图片分成很多小块,就像把一张拼图分解成许多拼图片。每个小块都有自己独特的"身份证",记录着它在图片中的位置和包含的视觉信息。当AI需要指出某个物体时,它不再生成抽象的数字坐标,而是直接选择相关的图片小块,就像从拼图盒子里挑出需要的几块拼图片来组成完整的物体轮廓。

这种方法的巧妙之处在于,每个视觉参考令牌都保持着与原始图片的直接联系。它们不是凭空产生的抽象符号,而是从实际图片中提取出来的真实视觉信息。这就确保了AI的回答始终与图片内容保持一致,避免了传统方法中可能出现的"胡说八道"问题。

更重要的是,这些视觉参考令牌能够无缝地融入AI的语言表达中。AI可以在一句话中自然地混合使用文字和视觉令牌,比如说"这张照片中有一只猫[VRT指向猫]坐在桌子[VRT指向桌子]上"。这种表达方式既保持了语言的自然流畅,又提供了精确的视觉定位信息。

三、动态嵌入:让AI的"词汇表"会变魔术

PaDT系统的另一个创新是动态嵌入模块,这个名字听起来很复杂,但可以用一个生动的比喻来理解。

传统的AI就像一个只能使用固定词典的翻译,无论遇到什么内容都只能用词典里现有的词汇来表达。如果遇到词典里没有的新概念,就只能用近似的词汇来凑合,难免出现偏差。

而PaDT的动态嵌入模块就像一个会变魔术的词典,它能够根据当前处理的图片临时创造出专门适用的新"词汇"。每当AI看到一张新图片时,这个模块就会根据图片的具体内容,为这张图片量身定制一套专门的视觉词汇表。这些词汇表不是从别处借来的通用模板,而是完全基于当前图片生成的个性化工具。

这种动态生成的方法带来了显著的优势。首先,它避免了传统方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固定的词汇表中,AI可能会选择那些在当前图片中根本不存在的视觉元素。这就像一个人明明在描述北京的景色,却突然提到了巴黎铁塔,显然是搞错了。

其次,动态嵌入确保了每个视觉令牌都有其独特的位置信息。在传统方法中,两个看起来相似的物体可能会被分配到同一个通用标签下,AI就分不清到底指的是哪一个。而在PaDT系统中,即使是两只完全一样的猫,它们也会有各自独特的视觉令牌,AI能够准确区分"左边的那只猫"和"右边的那只猫"。

这种设计还带来了效率上的优势。因为系统只需要处理当前图片中实际存在的视觉元素,而不需要维护一个包含所有可能视觉模式的庞大数据库,所以运行速度更快,占用的计算资源也更少。

四、轻量级解码器:从"指点"到"行动"

有了视觉参考令牌这个"手指",AI还需要一个翻译官来把"指点"转换成具体的视觉输出。这就是PaDT系统中的轻量级解码器的作用。

这个解码器的工作可以用餐厅点菜的过程来类比。当你在菜单上指着某道菜说"我要这个"时,服务员需要理解你的指示,然后告诉厨房具体做什么菜。同样,当AI通过视觉参考令牌"指出"图片中的某个区域时,解码器需要理解这个指示,然后生成相应的视觉输出,比如画出边框、标出轮廓或者计算准确度分数。

PaDT的解码器采用了一种巧妙的三合一设计。它同时准备三种不同类型的"画笔":一支用来画边框的画笔、一支用来画详细轮廓的画笔,还有一支用来标注可信度的画笔。当AI指出某个物体时,这三支画笔会同时工作,分别生成边界框、分割掩码和置信度分数。

这种设计的优势在于灵活性和效率。根据不同的任务需求,用户可以选择使用其中的一种或多种输出。如果只需要知道物体的大概位置,边界框就足够了;如果需要精确的轮廓信息,可以使用分割掩码;如果想知道AI对自己判断的把握程度,可以参考置信度分数。

更重要的是,这个解码器被设计得非常"轻量",就像一个小巧但功能齐全的瑞士军刀。它不需要复杂的计算过程就能完成工作,这意味着整个系统能够快速响应,适合实时应用场景。

五、训练策略:教AI学会"举一反三"

为了让PaDT系统真正发挥作用,研究团队还开发了一套特殊的训练策略。这个策略的核心理念可以用教小孩学画画的过程来理解。

传统的AI训练就像让小孩临摹同一幅画一千遍,希望通过重复来达到熟练。但这种方法容易让小孩形成固化思维,只会画这一种特定的内容,遇到新情况就不知所措。

PaDT的训练策略则更像一个有经验的美术老师的教学方法。它不会让AI每次都关注图片中的所有细节,而是随机选择其中的几个重点区域进行训练。这就像老师每次课都重点讲解不同的绘画技巧,让学生逐步掌握各种情况的处理方法。

具体来说,在每次训练中,系统会从图片中随机选择5个视觉参考令牌作为"今日重点"。这种随机性确保了AI不会过度依赖某些固定的视觉模式,而是学会从不同角度理解和描述图片内容。这就像让学生有时候重点观察颜色,有时候重点观察形状,有时候重点观察光影,培养全面的观察能力。

为了进一步提高训练效果,研究团队还开发了一种名为"鲁棒交叉熵损失"的特殊评分机制。这个名字听起来很学术,但实际上就是一个更公平的考试评分方法。传统的评分会对所有错误一视同仁,而这种新方法会区分"重要错误"和"次要错误",让AI更专注于学习真正重要的技能。

六、实验成果:数字背后的突破

PaDT系统在各种测试中都表现出色,这些成果可以用几个直观的比较来展示。

在物体识别任务中,PaDT就像一个眼力极佳的侦探。传统方法在标准测试集上的准确率大约是13.7%,相当于在100个案子中只能正确破解14个。而PaDT的准确率达到了38.2%,相当于能够正确处理38个案子,准确率提升了近三倍。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这个成果是用一个只有30亿参数的"小个子"AI实现的,而它的表现超过了许多体型大十倍以上的"巨无霸"AI。

在指令理解任务中,PaDT展现出了类似于一个优秀翻译的能力。当人们用自然语言描述图片中的某个物体,比如"那个蓝色花盆里的植物"时,PaDT能够准确找到目标的概率达到了93.6%。这个数字意味着,在100次这样的对话中,它有93到94次都能准确理解用户的意图并找到正确的目标。

在图像分割任务中,PaDT表现得像一个精细的裁缝,能够准确地"剪出"物体的精确轮廓。它的分割准确度达到了79.4%,这在该领域是一个相当优秀的成绩。更重要的是,PaDT实现这个成绩使用的计算资源比传统方法少得多,就像用更少的线程织出了更精美的布料。

研究团队还测试了PaDT在图像描述任务上的表现。在这个任务中,AI需要同时做两件事:描述图片内容和准确指出每个物体的位置。PaDT在描述质量上的得分是1.45(专业评分标准),而其他先进方法通常只能达到0.3到0.4的水平。这相当于PaDT写出了一篇优秀的图片说明文,而其他方法只能写出几个零散的词汇。

七、技术细节:深入机制的奥秘

PaDT系统的技术架构体现了研究团队对人工智能工作原理的深刻理解。整个系统的设计哲学可以用"简约而不简单"来概括。

系统的核心创新在于重新定义了AI处理视觉信息的方式。传统方法将视觉任务和语言任务分开处理,就像让一个人用左手画画、右手写字,然后再想办法协调两只手的动作。而PaDT采用了一种统一的处理方式,让AI能够同时"思考"视觉和语言信息,就像一个熟练的书法家能够在挥毫泼墨的同时构思诗句。

在数据处理层面,PaDT采用了一种动态的词汇扩展机制。每当处理一张新图片时,系统会临时扩展其"词汇表",为这张图片中的每个视觉区域创建专门的表示符号。这些符号不是预先定义好的固定模板,而是根据图片的实际内容量身定制的。这种方法确保了每个视觉令牌都承载着丰富的上下文信息,避免了传统方法中可能出现的语义模糊问题。

系统还采用了一种巧妙的注意力机制来处理视觉和文本信息的融合。这个机制可以理解为一个智能的"注意力分配器",它能够根据任务需求动态调整对不同信息源的关注程度。当需要精确定位时,更多注意力会分配给视觉信息;当需要语义理解时,更多注意力会分配给文本信息。这种动态平衡确保了系统在各种任务中都能发挥最佳性能。

八、应用前景:从实验室到现实生活

PaDT技术的应用潜力远远超出了学术研究的范围,它可能会在多个实际领域带来革命性的改变。

在教育领域,PaDT可以成为一个理想的智能助教。当学生学习生物课时,AI可以准确指出细胞图片中的各个结构,比如"这里是细胞核,那里是线粒体"。在历史课上,AI可以在古代地图上准确标出各个重要城市和贸易路线。这种精确的视觉指导能够大大提高学习效率,让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可感。

在医疗领域,PaDT的应用前景同样令人兴奋。医生可以使用这项技术来分析医学影像,AI不仅能够识别出异常区域,还能够用自然语言准确描述发现的问题。比如,在分析X光片时,AI可以说"左肺下叶有一个直径约2厘米的阴影",同时精确标出位置。这种能力对于医学培训和远程诊断都具有重要价值。

在智能驾驶领域,PaDT可以帮助车载AI系统更好地理解和描述道路状况。当检测到前方有障碍物时,系统不仅能够采取避让行动,还能够向乘客清楚地解释"前方左侧有一辆违规停放的红色轿车,我们正在向右变道避让"。这种解释能力对于提高乘客对自动驾驶系统的信任度至关重要。

在内容创作和媒体制作领域,PaDT可以大大简化视频和图片的标注工作。创作者只需要用自然语言描述想要的效果,AI就能够自动识别并标注相关区域。这对于制作教学视频、新闻报道和广告宣传都具有重要价值。

九、局限性与未来发展

尽管PaDT系统表现出色,但研究团队也坦诚地承认了当前技术的一些局限性。

首先,系统的性能仍然受到底层视觉编码器质量的影响。如果输入图片的质量很差,或者包含的物体过于复杂,系统的准确率会有所下降。这就像即使是最优秀的翻译家,面对模糊不清的原文时也可能出现理解偏差。

其次,系统在处理一些特殊情况时仍有改进空间。比如,当图片中包含大量相似物体时,系统有时会在精确区分不同个体时遇到困难。这类似于在拥挤的停车场中准确描述"第三排左边第五辆白色轿车"的挑战。

在计算效率方面,虽然PaDT已经比传统方法更加高效,但在处理超高分辨率图像或者需要实时响应的应用场景中,仍然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研究团队正在探索更加轻量化的模型架构和更高效的训练方法。

展望未来,研究团队计划在几个方向上继续深化这项技术。首先是扩展系统的多语言支持能力,让不同语言背景的用户都能享受到这项技术的便利。其次是增强系统的时间序列处理能力,使其能够处理视频内容,实现对动态场景的理解和描述。

另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是提高系统的交互性。未来的版本可能会支持更复杂的对话模式,用户可以通过多轮对话逐步细化查询需求,AI也能够主动询问澄清性问题,确保理解的准确性。

十、技术意义与行业影响

PaDT技术的出现标志着人工智能在视觉理解领域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改进,更代表了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

从技术角度来看,PaDT解决了长期困扰研究者的"多模态对齐"问题。以往,让AI同时理解图像和文本就像让两个说不同语言的人进行对话,需要复杂的翻译机制。而PaDT创造了一种"共同语言",让视觉和文本信息能够在同一个框架内自然交流。

这种统一性带来的不仅仅是技术上的简化,更重要的是为AI系统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当AI能够自然地将视觉感知和语言表达结合在一起时,它就更接近于人类的认知方式,这为开发更智能、更直观的AI系统开辟了新的可能性。

从行业角度来看,PaDT技术可能会推动整个AI产业的发展模式发生变化。传统的AI应用往往需要针对特定任务开发专门的解决方案,这导致了技术的碎片化和开发成本的高昂。而PaDT提供的统一框架可能会让AI应用的开发变得更加标准化和规模化。

这种变化对于AI技术的普及具有重要意义。当技术门槛降低、开发成本减少时,更多的创新者和开发者就能够参与到AI应用的开发中来,这将加速AI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和创新。

说到底,PaDT这项研究让我们看到了AI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从专业化走向通用化,从复杂化走向直观化。就像早期的计算机需要专业人员用复杂的命令行操作,而现在的电脑可以通过直观的图形界面让普通人轻松使用,AI技术也正在朝着更加人性化、更加易用的方向发展。

这项由南洋理工大学、腾讯等多家机构合作完成的研究,不仅在技术上取得了突破,更为整个AI行业指明了未来发展的方向。当AI能够像人一样自然地"看"和"说"时,我们距离真正智能的机器助手就又近了一步。虽然这项技术目前还在研究阶段,但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可能会在各种实际应用中见到它的身影,让我们的数字生活变得更加便利和智能。

Q&A

Q1:PaDT是什么?它和传统AI有什么不同?

A:PaDT是一种新的AI技术,全称"Patch-as-Decodable Token"。传统AI在描述图片中物体位置时只能给出复杂的数字坐标,而PaDT能让AI像人一样直接"指出"图片中的具体位置,就像用手指指着照片说"就是这里"一样直观。它统一了多种视觉任务的处理方式,一个系统就能完成物体识别、图像分割、位置定位等多项工作。

Q2:视觉参考令牌是怎么工作的?为什么比数字坐标更好?

A:视觉参考令牌就像给AI一根"手指",让它能直接指向图片的具体区域。AI会把图片分成许多小块,每个小块都有独特的"身份证"记录位置和视觉信息。当需要指出物体时,AI直接选择相关的图片小块,而不是生成抽象的数字坐标。这样避免了数字被拆分成独立符号的问题,也保持了与原始图片的直接联系,让AI的回答更准确、更自然。

Q3:PaDT技术有哪些实际应用?普通人什么时候能用到?

A:PaDT可以用于教育辅导(AI指出生物图片中的细胞结构)、医疗诊断(AI标注X光片异常区域)、智能驾驶(AI解释道路状况)、内容创作(自动标注视频图片)等领域。目前这项技术还在研究阶段,但研究团队的实验结果很有希望,预计在不久的将来会出现在各种实际应用中,让我们的数字生活更加便利和智能。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