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9日,维立志博研发日现场,来自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张力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陆明教授等10位临床专家,陆续登台分享了LBL-024、LBL-034等核心产品的临床进展与疗效数据。
当一位位临床一线专家愿意站在台前,为一家生物科技公司的产品亲述病例、拆解机制,这本身就是一个信号:疗效,正在成为维立志博最硬核的沟通语言。这背后是一个更深刻的产业信号:中国药企正在完成从“跟随”到“引领”的关键转身。他们不再满足于对海外靶点的快速复制,而是基于对临床需求的深刻洞察,构建属于自己的底层技术平台和研发范式。
这也印证了维立志博在肿瘤免疫领域的独特站位——它并非只埋头于单一赛道,而是基于++的持续迭代,全面布局IO2.0、TCE、ADC2.0三大业界公认的肿瘤治疗前沿技术方向。
这场研发日,正是我们拆解其底层逻辑与未来路径的最佳窗口。进一步看,这不仅仅是一家生物科技公司的成果展示,更是观察中国创新药产业发展的一个关键样本。
![]()
潜在基石:LBL-024的攻坚价值
一家生物科技公司的长期价值,要靠其核心产品的临床竞争力和市场潜力来说话。
对于维立志博而言,这款被寄予厚望的核心产品,便是LBL-024——一款靶向PD-L1和4-1BB的双特异性抗体,它被视为IO 2.0时代潜在基石药物。这个判断,主要基于它在解决行业痛点、设计巧思以及适应症广度这三个层面上的综合表现。
首先,它精准地瞄准了当前肿瘤免疫疗法的核心盲区:“冷肿瘤”,这代表了IO 2.0演进的核心方向之一。
现有的PD-1/L1抑制剂(即IO 1.0)对于部分“热肿瘤”效果显著,但面对大量T细胞浸润不足、免疫反应沉默的“冷肿瘤”时,往往束手无策。IO 2.0的核心任务之一,就是解决IO 1.0无效或耐药的难题。
LBL-024的设计哲学是“双管齐下”:一方面通过阻断PD-L1/PD-1通路,解除肿瘤对免疫细胞的抑制,恢复T细胞功能;另一方面通过激活4-1BB这个关键信号,直接刺激T细胞的活化和增殖,增加T细胞数量。这种协同作用,目标直指将“冷肿瘤”转化为“热肿瘤”,从根本上扩大免疫疗法的受益患者人群。
![]()
△LBL-024临床开发计划
LBL-024的首发适应症肺外神经内分泌癌(EP-NEC)就是一个“非常冷”的肿瘤,针对二线治疗失败的神经内分泌癌患者,CSCO指南及NCCN指南目前均无任何系统治疗方案推荐,临床空白亟待填补。
临床研究显示,LBL-024单药治疗晚期二线以上EP-NEC,客观缓解率(ORR)为33.3%,疾病控制率(DCR)为51.1%,且拖尾效应显著,患者治疗后仍持续获益,总生存期(OS)是现有疗法的2倍。LBL-024联合化疗一线治疗EP-NEC,所有剂量水平的ORR为75.0%,DCR为92.3%;15mg/kg剂量组的ORR达83.3%,显著优于目前所有的治疗方案。联合治疗中同样观察到显著的拖尾效应,无进展生存期(PFS)和OS都有望达到单药类似的拖尾效果。
其次,它用巧妙的分子设计,化解了4-1BB靶点历史上最大的开发障碍——肝毒性,这体现了中国药企在解决全球性技术难题上的创新能力。
在LBL-024之前,多个4-1BB单抗或激动剂因严重的肝脏副作用折戟沉沙,这背后是全身性激活带来的on-target off-tumor毒性,是困扰全球药企近四十年的重大挑战。
维立志博的解决之道是“条件性激活”。独特的2:2结构设计,对PD-L1与4-1BB的亲和力比率精确设定为300:1,确保了4-1BB的激活严格依赖于与肿瘤相关抗原PD-L1的结合,从而将共刺激作用限制在肿瘤微环境内,避免外周正常组织,尤其是肝脏的误激活,显著降低了肝损伤等全身毒性风险。
临床数据印证了这一设计的成功。基于230例患者的安全性汇总分析,≥3级的肝酶升高仅为1.3%,与PD-1单抗相当,LBL-024彻底解决了4-1BB的肝毒性问题。
此外,LBL-024单药治疗剂量高达25mg/kg、联合化疗剂量15mg/kg时仍未达到MTD(最大耐受剂量),单药或联合治疗在EP-NEC、BTC、SCLC、NSCLC、黑色素瘤等已入组约450例肿瘤患者,均安全耐受,无一例DLT(剂量限制性毒性)。
这一安全性优势,不仅为其后续的联合用药拓展了空间,更重要的是它验证了中国药企通过精准的分子工程设计解决全球性技术难题的能力,这本身就是一种稀缺价值。
最后,广谱的抗肿瘤活性决定了它巨大的市场潜力,而其差异化的临床开发策略更显露出公司的战略智慧。
一款药物能否成为基石药物,不仅要看科学设计的精巧,更要看其市场天花板的高度。LBL-024的聪明之处在于,它选择了从EP-NEC这一缺乏有效标准疗法的高临床需求癌种切入。这是一种典型的“边缘创新”策略:通过解决最迫切的临床需求快速获得监管认可和临床验证,同时为大癌种的拓展积累充分的疗效和安全性数据。
它的单药治疗便将患者的中位OS提升至11.9个月,达到了现有疗法近两倍的水平,这一突破性疗效为其赢得了中国NMPA的“突破性治疗药物”认定和美国FDA的“孤儿药认定”,进而铺平了加速审批的道路,有望成为全球第一个上市的T细胞激动剂药物,也将使4-1BB成为继PD-1/L1、CTLA-4、LAG3后,全球第四个成药的免疫检查点。
但它的野心远不止于此。LBL-024的想象空间,在于其“泛癌种”潜力。维立志博的临床开发计划显示,LBL-024已在覆盖10个癌种的12项适应症中全面布局。尤其是在大癌种非小细胞肺癌中,仅是第一次肿评后的数据,整体客观缓解率(ORR)已达50%,DCR 94.4%。值得重点关注PD-L1阴性(TPS<1)1/2线非鳞NSCLC ORR为67%,以及免疫经治二线非鳞癌ORR高达75%。而一线治疗小细胞肺癌整体ORR为86.5%,DCR为96.2%
评判一款潜在的基石药物,我们通常看四点:是否针对广谱的适应症、是否有确切的疗效数据、是否具备可靠的安全性、以及是否具备与其他疗法联合的广阔空间。从现有公开数据看,LBL-024在这四个维度上均已拿出了有力证明,这正是市场对其高看一眼的根本原因。弗若斯特沙利文预计,全球4-1BB抗体市场到2035年将达到174亿美元,未来LBL-024将拥有巨大市场潜力。
当然,一款核心产品的成功绝非偶然。它的背后,必然站着一个甚至多个能够持续产出创新成果的技术平台。
![]()
平台实力:被验证的X-body与LeadsBody双引擎
在生物科技领域,单一产品的成功或许有运气成分,但能持续产出候选药物的平台,才是一家公司真正的护城河。
LBL-024的诞生,源于维立志博自主研发的X-body®(4-1BB Engager)平台。这个平台的核心能力,正是设计和优化像LBL-024这样能够条件性激活4-1BB的分子。可以说,LBL-024的初步成功,首先验证了X-body®平台的技术可行性。
维立志博的技术版图并未止步于此,其另一个核心技术平台——LeadsBody® TCE(T细胞衔接器)平台,同样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成绩单,其代表作品就是LBL-034。
TCE领域近年来进展迅猛,全球市场规模从2020年的4亿美元激增至2024年的30亿美元,并预计在2034年达到惊人的1101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43.4%。这一增长轨迹清晰地表明,TCE技术正在重塑血液瘤乃至实体瘤的治疗格局。
LBL-034是一款靶向GPRC5D/CD3的双特异性抗体,用于治疗多发性骨髓瘤。它的作用机制类似于“带路党”,一端抓住T细胞上的CD3,另一端抓住肿瘤细胞上的GPRC5D,从而将T细胞重定向到癌细胞身边,实施精准杀伤。
这个领域的竞争异常激烈,强生公司的同类药物Talvey(塔奎妥单抗)已经获批上市。那么,LBL-034的底气何在?
答案藏在具体的临床数据里。维立志博研发日上公布的数据显示,在800μg/kg剂量下,LBL-034的客观缓解率(ORR)高达90.9%,深度缓解率(≥VGPR)达81.8%,完全缓解/严格意义的完全缓解率(CR/sCR)达72.7%。这些深度缓解的数据,已经展现出与现有CAR-T疗法比肩的疗效趋势,且显著优于已上市的竞品Talvey(塔奎妥单抗,迄今为止唯一获批的GPRC5D靶向双特异性抗体,≥VGPR和CR/sCR分别为52%和22%)。LBL-034也因其突破性疗效数据入选2025 ASH年会首日第一个口头报告,期待会议现场揭秘最新的疗效和安全性数据。
![]()
更关键的优势在于安全性。LBL-034凭借其独特的2:1非对称分子结构,实现了有条件T细胞激活。这本质上是将TCE的激活“权限”牢牢锁定在肿瘤部位,大幅降低了脱靶激活带来的CRS(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等系统性毒性风险。
LBL-034在最高测试剂量1200μg/kg下未观察到剂量限制性毒性,且未达到最大耐受剂量。其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毒副作用(如感染、味觉丧失、指甲脱落等)远低于强生Talvey。这种优异的安全性特征,是其能够从后线治疗向一线治疗推进的核心前提,也极大地拓展了其市场天花板。
LBL-034的初步成功,其意义超越了单一产品。它向市场传递了一个明确信号:维立志博的TCE平台具备设计出兼具高疗效和良好安全性分子的能力。一个经过临床验证的平台,其价值在于“可复制性”和“可拓展性”。它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成为了一个能够持续产出TCE类候选药物的“发动机”。
更重要的是,平台的价值在于其迭代能力,维立志博的TCE平台实际瞄准的是实体瘤市场。公司对TCE平台进行了三个方向的升级:多TAA靶向联合(三抗/四抗)、共刺激三特性TCE、TCE-ADC,有望解决TCE领域如何从“干净靶点”跨越到“泛癌种靶点”的全球重大挑战。而研发日展示的下一代TCE管线,包括LBL-076(一款三特异性抗体)和一款共刺激TCE分子,无疑为市场评估这个平台的天花板提供了更多依据。
除了上述两大平台,维立志博还布局了ADC(抗体偶联药物)技术平台TOPIKinectics™,着眼于“协同攻坚”,强调“多靶点+多分子类型+联合疗法”的组合策略,靶点布局上横跨多个癌种。
这并不意味着盲目铺摊子,而是在深刻理解不同技术路径的基础上,为应对未来复杂多变的市场需求和临床挑战,备足了弹药。未来肿瘤治疗的趋势必然是联合与精准,其多技术融合的新型疗法如全球首创的新分子形式TDC(TCE+ADC)、“IO+ADC”等,或将拥有更大的灵活性和主导权,更是值得市场期待。
根据其研发日公布的规划:2027年公司预计迎来第1款商业化产品,并有2–4款产品进入临床后期,2个产品进入全球多中心临床,在研管线扩充至30项以上;到2030年,公司将拥有3款商业化产品、4–8个临床后期产品,并有5款产品进入全球多中心临床,其中2项进入III期,在研管线将拓展至50项以上。这一阶梯式蓝图,展现出维立志博作为平台型Biotech的可持续创新能力与战略执行力。
综合来看,维立志博呈现给市场的,是一幅层次清晰、要素齐全的战略图谱。在管线层面,它有LBL-024这样具备成为IO 2.0基石药潜力的核心产品作为攻坚先锋,在技术层面,它有三大技术平台作为持续创新的发动机,兼具短期竞争力和长期成长性。
![]()
结语:中国Biotech的升维竞争与未来想象
展望未来,维立志博的战略规划清晰可见:基于三大技术平台全面布局下一代肿瘤免疫疗法,全方位、多手段攻克肿瘤治疗难题,将肿瘤变为慢性病。
当一家公司能够在一个技术路径上解决一个全球性难题,它就已经不再是一个简单的“跟随者”,而是具备了参与全球第一梯队竞争的“入场券”。
更深层次地看,维立志博的实践,标志着中国生物医药行业正在进入一场“升维竞争”:过去的竞争多在单一靶点或产品的研发速度上,这其实是一种“短线博弈”,而未来将是技术平台深度、管线协同广度、临床开发策略与全球化运营能力的综合较量,考验的是“长线竞争”。
维立志博已经通过其平台化布局、差异化设计和清晰的临床开发策略,为自己在下一代肿瘤免疫治疗的激烈角逐中,占得了一个有利的身位。它的下一步,不仅是几个关键临床数据的读出和产品的上市,更关乎中国创新药企能否在全球肿瘤免疫治疗的下一波浪潮中,从“方案的参与者”迈向“格局的塑造者”。
这不再是一个关于“追赶”的故事,而是一个关于“定义”的故事——定义新的技术标准,定义新的治疗范式,定义中国企业在全球创新版图中的新位置。维立志博的研发日,实际上是中国创新药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它告诉我们,当中国企业开始解决全球性难题、当中国创新开始定义技术发展方向、当中国智慧开始塑造产业未来时,一个新的时代已经到来。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