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头条 » 正文

陈德亮:科学推动低碳转型深层变革

IP属地 中国·北京 澎湃新闻 时间:2025-11-09 12:05:44

“当下外交局面复杂,可能各方唯一能用的语言就是科学,最需谈论的问题就是全球的永续之道。”

11月7日下午,著名气候学家、清华大学兴华卓越讲席教授、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瑞典皇家科学院等七院院士陈德亮,在澎湃新闻主办的2025进博会上海会议活动“永续之道:中欧合作构建绿色创新生态系统”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时指出,从眼下各国的自主贡献目标和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看,《巴黎协定》把温升努力限制在1.5℃内的目标,基本无望实现。

11月7日,清华大学兴华卓越讲席教授、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瑞典皇家科学院等七院院士陈德亮发表主旨演讲。(01:45)

局面并不乐观,陈德亮正在联络全球的科学家,针对温升超过1.5℃甚至2℃情境下的对策,进行讨论和研究。在他看来,未来这一系列应对策略之中,中国无疑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希望明年能将这一议题移到中国来讨论。

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与极端天气的威胁,科学需要在气候治理和深层转型中发挥关键作用,而中国的角色与贡献非常重要。对此,陈德亮以《科学推动低碳转型深层变革》为题,在论坛上做了全面和系统的阐述。

全球气候治理新背景

对于全球气候治理的新背景,陈德亮首先强调,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2021年的报告为标志,全球变暖与极端气候频发是人类活动所造成的,当下已有了清晰的结论,不再是过往“很有可能”的谨慎表态。同时,多边治理存在信任缺口,行动远小于承诺;而气候与发展、公平和安全的命题相互交织,极端天气的冲击令矛盾凸显。与此相应,科学的角色更复杂也更重要。

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损失与灾害,包括高温热浪和暴雨洪灾等。陈德亮指出,根据世界经济论坛的《2025年全球风险报告》,极端天气事件风险已超越地缘政治,成为人们心目中的长期首要威胁。而中国《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则提出,2035年要基本建成气候适应型社会。这就需要以系统的观念研究和考察问题,并从根本上找到原因。

陈德亮强调,科学家在此需要思考,应当如何与社会互动,让大家真正理解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应对策略。他认为,这需要依靠科学家团体的工作,比如相应的委员会,而不是依靠单独的科学家个人,以避免科学叙事受到科学家个人偏见的影响,IPCC的做法就值得参考借鉴。

科学是气候治理和深层转型的关键推动力

科学需要在气候治理中发挥作用。陈德亮指出,首要工作就是构建全球共识。科学家不光要找到原因,还要通过科学研究,比如模型和归因等,为决策提供依据,乃至支持不同情景的政策路径设计。重要的是,还需要搭建风险评估和预警系统,及早判断潜在风险,这对亚洲尤其重要。陈德亮认为,开展气候韧性主题的讨论十分关键。


图表陈德亮院士演讲PPT(以下图表均为该来源)

“科学与政治不同的地方在于,要依靠数据理性认识问题。”陈德亮引用IPCC的图表指出,从近200年的温度观测数据看,证据非常清晰,二氧化碳的排放和温升存在线性关系。只要向大气中继续排放温室气体,温度就会继续升高。这意味着,需要减排甚至从空气中进行碳捕集。而当下已有相应的技术和工艺,如果企业可以做得好,就能帮助解决问题。

然而,从各国提交的自主减排目标看,与控制温升目标的要求还存在差距。尤其是美国作为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第一国,年初再次退出《巴黎协定》。陈德亮提到,根据5年前自己在瑞典皇家科学院做的判断,温升将是2.7℃。当下按照各国当下已提交的自主减排目标,全部加总会超过2℃。针对温升超过1.5℃甚至是2℃的情境下该怎么办,陈德亮正在与各国科学家进行研究和讨论。他认为,对于未来一系列的应对策略,中国无疑将发挥重要的作用,也希望明年能将这一议题移到中国来讨论。

自2022年以来,全球地缘政治格局表现出高度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陈德亮指出,加剧的全球冲突对气候变化产生显著影响。俄乌冲突、巴以冲突不仅影响东欧以及中东地区,全球所有国家都将面对由此引发的环境挑战。他引用自己参与的一项研究,估算全球军工的碳排大约为5%,若将之视为一个国家,则在全世界位列碳排第四名,排在美国、中国和印度之后。如果继续提高军费,则更不利于碳排的管理。战备和战争将加剧气候变化,因此更要呼吁和平,不能打仗。

陈德亮指出,虽然面对上述严峻压力,但运用科学去帮助气候治理和深层转型,也有许多正面的工作可做。其中包括:新能源、碳捕集、人工智能应用等技术支撑,碳市场、绿色金融等制度设计,能源-水-粮食耦合等系统规划,以及教育与认知转型。他尤其强调最后一点的重要性。

陈德亮以自己参与的研究工作为例。其一是,运用大数据,科学家们考察了全球近300万个或可造水电站的地方,结合周围的水文、气候、文物、物资状况及运输条件等进行了诸多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全球尤其是非洲,还有很多可用的水能源。其二是,在水库的水体之上搭建浮动太阳能板,可减少水资源蒸发的损失,也可更好地利用大面积的空间,科学家们对全球约11万座水库的应用潜力做了评估,可以为相关企业、政府等方面提供参考。


识别系统的临界点也是科学家的重要工作。如今九大地球系统边界中,已有一大半被突破。而九大边界的相关要素也会互动。陈德亮所参与的一项研究,发现了青藏高原上的气候临界点,与分别处于亚马孙、南极冰川的气候临界点相互影响。对于如何严谨地识别气候临界点,须遵循何种标准和定义,陈德亮召集了一批国际知名科学家,共同撰写了指导性的文章。


人类如何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也需要科学视角。陈德亮指出,人类社会、生态系统或经济体的气候韧性,也需要关联系统理论来看待,将整个社会在整个周期所受的影响,用系统的方法和长期的角度进行分析,包括抵御能力、适应能力、恢复能力和转型能力。在技术方面,人工智能在气候研究和服务中有诸多机遇与挑战,科学家们近期也做过综述。


陈德亮强调,科学家过往可能做的是科研,但对政策设计、企业转型都会有帮助。这方面的工作还有很大潜力。

中国的角色与贡献

“中国一定要在这个方面去突破,能够把全球重新团结在一起,来应对这个问题。”陈德亮认为,在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和低碳转型方面,中国正在探索自己的双碳路径,正在做出重要的贡献,还可深入进行南南合作与能力建设,开展更多科学研究与国际合作,继续沿着科学之路走下去。

陈德亮指出,从2010年左右,中国已经实现了环境与经济增长的脱钩,也就是不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也可以发展经济。这是一个巨大贡献,也可以给南方国家提供一个巨大的希望。而中国科学家也联系国际科学家一起做了相关的研究。


陈德亮也指出,中国的技术应用十分引人注目。人工智能迅速发展,在气象数据方面,盘古大模型、伏羲大模型等都非常值得关注。甚至可以比全世界做得最好的欧洲中期天气中心预报时间更长。另外,中国的可再生能源技术也已十分成熟,可以走向全世界,为全球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想解决问题,光靠科学也不行,光靠企业或政府也不行。这场活动有企业机构、国际组织、政府机关等各方利益相关者到场交流,十分难得。”在本场论坛上,陈德亮强调:“科学是气候行动的发动机,推动绿色转型,重建全球信任,让科学发声,也让科学被理解。科学必须与政策对话,与公众对话,也与媒体和文化对话。它应当成为连接多元利益方、推动气候正义与可持续转型的重要力量。”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全站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