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财经头条 » 正文

正逢七周年关键转型期,瑞华健康总经理主动请辞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唐云泽 达摩财经 时间:2025-07-18 00:16:06


出品达摩财经

7月15日,瑞华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瑞华健康”)发布公告表示,公司总经理田凯因个人原因于7月4日向董事会提出辞职申请。经公司董事会审议批准,田凯不再担任公司总经理职务,并指定副总经理冯华暂时代为行使总经理职权。

田凯为1973年生人,有着丰富的保险从业经历,曾在农银人寿、天安人寿、信泰人寿担任多个要职。2020年9月,田凯加入瑞华健康,次年8月正式获批出任总经理。

瑞华健康成立时间并不长,其于2018年5月在上海开业,是目前国内7家专业健康险公司中最年轻的公司。

田凯是瑞华健康成立以来第二任总经理,公司第一任总经理为孙伟光,但孙伟光仅任职8个月的时间便提出退休申请并辞去总经理职务。之后公司一直由田凯负责经营管理,对公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值得一提的是,瑞华健康的董事长陈剖建与田凯在瑞华健康之前就有过空间上的交集。

陈剖建是平安保险创始团队成员,并在1994年创建天安保险担任董事长兼CEO近16年时间。2010年,陈剖建离开天安保险创立红瑞资本。直至2016年,陈剖建再度回归保险业,筹建创立瑞华健康。而田凯曾在2011年加入天安人寿担任业务总监,二人虽无时间上的交集,但田凯的天安背景或也是其能够加入瑞华健康的因素之一。

田凯辞任事实上已早有征兆,有媒体报道称,在今年5月15日举行的瑞华健康七周年司庆活动上,就未曾出现田凯的身影。

目前瑞华健康的副总经理有季青、朱宏杰、冯华三人,三人均非“老保险人”。季青曾任职深圳红瑞资本,朱宏杰加入瑞华前主要在实业领域从事法务工作。而即将代行总经历职责的冯华则有着更多互联网色彩,曾在微软、蚂蚁金服、平安金融科技、上海乡邻网络等公司任职。

在今年的司庆活动上,瑞华健康提出瑞华3.0 Pro特色化经营发展模式。即以健康保险为基石,集健康风险管理、健康服务管理、财富管理三大功能于一体,通过融合创新保险产品与健康管理、赋能应用数智系统、整合变革客户服务模式与生态资源,构建起具有独特品牌形象、高频服务广大客群需求的特色化经营管理体系。

瑞华健康正在从传统的经营模式尝试战略转型,借助互联网技术实现模式升级和体系搭建,而具有科技金融背景的冯华显然更符合瑞华健康目前的战略定位。

偿付能力面临考验

瑞华健康的股东分别为咸阳宇宏房地产发展有限公司、广州实佳投资有限公司、深圳市东方置地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天禧嘉福璞缇客酒店有限公司、深圳市万纳托实业有限公司,五家公司各自持股20%。

较为罕见的是,瑞华健康的股东涵盖房地产、酒店、实业等多个领域,但唯独没有金融领域股东。因此公司基本交由陈剖建、孙伟光、田凯等管理层经营,股东并不会进行过多干涉。

在保险行业,一直以来都有着“七平八盈”的惯例。但瑞华健康在开业第五年便实现了盈利。2018年至2024年,瑞华健康的净利润分别为-1.24亿元、-1.02亿元、-0.66亿元、-1.09亿元、0.22亿元、-1.5亿元、0.88亿元。

作为一家年轻的健康险公司,这样的成绩在业内来说并不多见。2024年,瑞华健康净利润与资产规模比其多近一倍的太平洋健康相比,也丝毫不逊色。

瑞华健康保险经营范围主要为健康保险业务、意外伤害保险业务;与国家医疗保障政策配套、受政府委托的健康保险业务。业务上的欠缺也使得瑞华健康对单一产品产生了重度的依赖。

年报数据显示,"瑞华颐悦无忧终身护理保险"这款产品长期占据绝对主导地位,2022年至2024年分别贡献20.40亿元、13.50亿元和13.39亿元原保费收入,占比持续超过八成。

值得注意的是,该产品在2023年下跌明显,保费规模缩水近三分之一。当年保险业务收入为15.17亿元,同比下降了34.78%。其中银邮代理渠道受到“报行合一”政策影响最为明显。

在瑞华健康战略转型的关键时期,偿付能力水平目前是其重要的一道考验。

截至今年一季度末,瑞华健康的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73.71%,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01.51%,逼近监管红线。近两期风险综合评级为BB级。

•END•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