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头条 » 正文

王自如想打个翻身仗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陈阳 壹度Pro 时间:2025-10-29 18:55:55
王自如渴望主流的认可

壹度Pro

连王自如也成了老赖。

王自如在《一天零一页》节目里毫不避讳地多次提到还钱是创业的第一目标,欠一个亿,我得奔着钱走。

▲ 注:图片源于小红书截图

他的负债源于ZEALER时期对赌协议失败触发的股权回购义务。截至2025年10月,王自如未履行金额2878万元,被法院限制高消费,禁乘飞机、高铁一等座等。

王自如称自己想做打不倒的紫龙,他相信只要你还活着,只要你还存在你就有希望。他内心深处依然坚信老子早晚还要一飞冲天。

王自如曾做过中国第一个科技自媒体,失败后入职格力肩负渠道改革的重任,这种体面的过渡掩盖了他创业时的赌性和付出的代价。他承认过去显得用力过猛尖锐。

这背后的根源是一种自证而不得的应激反应。在纪录片里,王自如展露了脆弱的一面。他透露童年寄宿姨妈家的经历让他难以避免地认为你的存在是多余的,这种深层的多余感和身份焦虑困扰着他。

王自如的底色是一个因童年经历而深度敏感,通过成就来自证价值的理想主义者。现在,王自如不是在还债,而是在寻找大众的认可。

| 罗永浩的阴影 |

王自如在采访中反思了2014年与罗永浩的辩论风波,他认为问题核心不在于观点对错,而在于大家不喜欢你当时的状态,说话的状态和说话的方式。王自如和同伴不多不少地提到了罗永浩,包括视频播客,都让人感觉他们在参照罗永浩的还债路径。

但王自如没有罗永浩那么强的个人IP属性。

在锤子科技,罗永浩的个人知名度远高于公司。人们是因为老罗才关注锤子。这种深度绑定,注定了他无法成为一个可以替换的零件。罗永浩后来直播带货,也是带着这种强大、悲壮的光环。他把还债这个被动事件,变成了一场主动的、充满个人英雄主义的卖艺表演。

罗永浩的内在需求是自我英雄式的定义。他通过挑战权威、嘲讽主流来确认我是谁。还债也要用卖艺这种极具个人色彩的方式,维护的是个人英雄主义的体面。

罗永浩的整个成长史也是一部挑战权威、解构规则的自传。罗永浩从抨击主流教育、创办老罗英语培训挑战新东方,到做手机挑战苹果三星,他的快感来源于颠覆既有的秩序。

而王自如早期凭借翔实的评测数据、清晰的逻辑和略带青涩但真诚的风格,为中国消费者提供了一个独立于厂商的科技产品评价视角,被视为科技评测行业的清流和启蒙者。

2014年,王自如与罗永浩那场著名的直播辩论,是他公众形象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大众眼里,王自如成了辩论失败者罗永浩的背景板。他加入格力后,身上的标签是网红高管职场谄媚者。

▲ 注:图片源于小红书截图

王自如的需求是体系定义。他通过获得权威体系的认证来确认我是谁。他还债(尤其是声誉债)的方式是进入顶尖企业格力,获得职业经理人这个主流价值体系认可的体面身份。

与罗永浩卖艺还债的江湖气相比,王自如的路径更符合优等生模式,通过进入权威体系来获得合理性认证。他的核心矛盾在于,既想保持理想主义者的纯粹性,又极度需要主流价值体系的肯定。

王自如与董明珠的关系最能体现他的矛盾。

| 董明珠的提携 |

王自如与董明珠的缘分始于2016年,当时董明珠在创业节目《我是创始人》中担任王自如队的导师,二人建立了关系。2021年8月,创业失败的王自如正式入职格力电器。

王自如负责格力电器新媒体及数字化渠道的搭建与运营,用线上订货取代传统批发模式由格力总部统筹发货,经销商不用从各地销售公司或下级代理商拿货。

格力传统的股份制区域经销模式根深蒂固,改革推进困难。王自如云签网批改革直接冲击传统经销商利益,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未能彻底改变格力重线下轻线上的渠道基因,还得罪了一些人。

格力的渠道控制权实际上紧密掌握在董明珠手中,王自如的决策需要先向董明珠汇报。一位经销商透露,王自如曾在调研时表示要向董明珠汇报后才能做决定,被评价为只是她的代言人。

王自如在公开场合多次表达对董明珠的知遇之恩与高度认同,他充满了敬佩、忠诚甚至某种程度的膜拜,远远超出了普通雇员与老板的关系。虽然引发群嘲,但大概率是其真实心态的流露。

▲ 注:图片源于小红书截图

王自如多次强调,在格力并非简单地打工,而是承担了从0到1开拓新业务的内部创业者角色。

他将这段经历视为一个顶尖的商学院实践课,让他得以深入中国最顶尖的制造业巨头内部,学习其庞大的供应链管理、渠道运营和集团化作战的经验,弥补了他作为媒体人和初创公司老板的知识短板。

从心理层面看,王自如似乎在寻找一位强有力的导师,能够为他提供指导、庇护和认可。董明珠这位中国商界的铁腕人物,恰好满足了他这一心理需求。获得董明珠的认可,对王自如而言可能象征着获得了终极权威的肯定,这对他来说是一种极其重要的精神回报。

事实上,外界普遍认为王自如在格力的经历是失大于得,这段经历非但没有提升他的职业声誉,反而使其贴上了争议性和失败的标签。

现在王自如加入雷鸟创新,还在延续其自证逻辑。

| 暧昧的雷鸟创新 |

王自如刚宣布加盟雷鸟创新时,并没有透露具体的职位,只是说直接对接创始人李宏伟,工号00678071。此后官方公布的职位是雷鸟创新的AI产品顾问,顾问的Title有点耐心寻味。

▲ 注:图片源于微博

雷鸟创新看重王自如在数码评测领域积累的上百万粉丝,能带来巨大的流量效应,提升品牌关注度,触达核心消费群体。

从专业性上讲,王自如多少有懂产品 + 通渠道的双重基因。他在 ZEALER 时期建立的标准化测评体系被多家手机厂商采纳,展现出对产品细节的极致把控能力。王自如在格力期间积累了渠道改革的经验,可以为雷鸟的市场拓展提供借鉴,这与 AR 产业从技术验证走向市场普及的阶段需求高度契合。

从10月22日的对谈活动到23日的新品发布会安排来看,雷鸟创新李宏伟只是想借助聘用王自如和视频播客的新节目形式,为雷鸟品牌和Air4新产品造势破圈。

▲ 注:图片源于微博

目前雷鸟Air4已上市,以1599-1699元的亲民价格和提质不加价的策略切入市场,同时通过HDR10显示、定制Vision 4000画质芯片和B&O联调音频系统等技术亮点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淘宝店铺显示已售出千台。

但同时期开售的夸克AI眼镜摆脱了基础的显示功能。

夸克AI眼镜搭载通义千问大模型和夸克AI,实现自然对话,而非简单语音指令。同时,该款眼镜深度融入高德(导航)、支付宝(看一下支付)、淘宝(比价)、飞猪(商旅)等阿里系应用;硬件方面,显示的双电池可换电设计和SuperRaw夜景模式是实用突破。

这是雷鸟创新尴尬的地方。

阿里、小米、华为等巨头入局AI眼镜,可将眼镜与现有庞大生态深度绑定,提供无缝体验。雷鸟等初创企业需从零构建应用生态,难度极大。

AI智能眼镜是重资产、长周期赛道。巨头可以承受长期战略亏损,而初创企业面临更大盈利压力,需频繁融资以维持运营和研发。此外,巨头品牌号召力强,小米和华为线下门店数以万计,易触达用户。雷鸟等企业主要依赖线上和部分线下合作,如与博士眼镜合作,渠道影响力有限。

当下,AI智能眼镜功能雷同。业内专家表示,虽然AI眼镜已突破能用的技术门槛,然而距离好用的用户体验仍有比较大的差距,缺乏持续吸引消费者的杀手级应用。

显然,王自如进入了没有那么明朗的赛道,也加入了一家市场前景未知的科创公司。市场能否爆发式增长,关键在于能否出现一个或多个不可替代的刚需应用场景,从而激发大众的购买欲望。

如果王自如的终极目标是获得主流权威体系的认可,那么帮助雷鸟创新在下一代计算平台的角逐中脱颖而出,或者在AI领域做出成绩就是他的终极任务。这不再是在既有体系内拿高分,而是参与定义一个新的体系。这种成就感是颠覆性的,能满足他内心深处的理想主义。

优等生之路是清晰的、有标准答案的。而英雄之旅充满混乱、试错、挫败,且没有保证成功的剧本。如果王自如成功了,将完成从寻求认可的优等生到定义规则的创造者的终极蜕变,获得真正的、内在的自我认同。如果失败了,王自如会彻底迷失在黑红的流量赛道里,甚至消失。

在大众心里,王自如演绎一遍真还传也是一个严苛的标准,毕竟罗永浩这个标准在前。这是一次极其危险的赌博。赌的是王自如的下半生,赌的是他本人能否打破内心那个寻求权威认可的枷锁。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全站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