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头条 » 正文

近百位科学巨擘共论6大前沿领域 将绘就怎样的科学蓝图?

IP属地 中国·北京 封面新闻 时间:2025-10-29 16:10:30

封面新闻记者 边雪

近日,由未来科学大奖基金会与香港科学院共同主办的“2025未来科学大奖周”(下称“大奖周”)科学峰会在香港科学馆圆满举办。本届科学峰会吸引了包括20余位未来科学大奖获奖者、四位诺贝尔奖学者等近百位国际级科学家及国际知名科学奖项代表,共同参与这一世界级的科学盛事。

香港中文大学校长、2025未来科学大奖周Program Committee联席主席卢煜明教授在致辞中强调,此次大奖周汇聚百余位杰出科学家,聚焦多学科前沿成果的分享,多位诺贝尔奖得主也带来了深刻洞见。“今年恰逢未来科学大奖与香港科学院十周年,‘10 × 10 = 100’这一算式寓意深远,象征着大家携手为人类文明下一个百年奠定科学基石。希望大家沉浸于这场科学盛宴,积极探索学习,共同展望科学未来。”

主办方向封面新闻记者介绍,本届峰会通过近40位顶尖科学家的深度交流与思想碰撞,不仅展示了多个学科领域的最新突破,更致力于为青年科研人员与创科人士开启一扇通往未来科学视野的大门,让他们充分感受科学的磅礴力量。

科学峰会首日:多领域顶尖学者共探化学、生命科学与数学前沿

为期2天的科学峰会首日活动以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瓦谢尔计算生物研究院主任Arieh Warshel的主旨演讲《计算生物学的过去与未来展望》开启。

Arieh Warshe深入探讨了算力大幅提升对学科带来的革命性影响,并以酶作用机制探索、酶理性设计与药物设计等关键突破为例进行论证。面对当前模拟结果精确度的核心挑战,他分析了人工智能技术所提供的替代性解决方案,并综合评估了结合物理建模与人工智能策略的未来发展路径,为计算生物学的下一个飞跃指明了方向。

在化学专场中,南开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2018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获奖者周其林在主题演讲中表示,手性胺广泛存在于天然产物、药物和农用化学品中。发展对映选择性的C–N键形成反应是合成化学领域长期关注的重要课题。“催化卡宾插入胺的N–H键是一种构建C–N键的直接方法,具有反应条件温和、官能团耐受性好以及反应原料易得等优点。然而,控制催化卡宾插入胺的N–H键过程中的对映选择性仍是一项挑战。”



南开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2018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获奖者周其林。(主办方供图)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左智伟以《LMCT催化驱动惰性键转化:拓展可持续化学疆域》为题进行主旨演讲。他指出,可持续合成的发展呼唤全新的催化理念,以突破传统化学合成对贵金属、高能耗和危险试剂的依赖。可见光催化作为绿色化学的重要方向,正展现出在惰性碳氢键与碳碳键选择性活化中的巨大潜力。

“我们建立了配体到金属电荷转移(LMCT)催化策略,通过将氧化过程直接融入光激发,实现高效而精准的断键与转化。利用这一创新策略,在温和条件下,我们实现了铈催化甲烷室温选择性转化、铁催化甲烷有氧羰基化,以及钛催化的立体化学编辑等挑战性转化新反应。”左智伟研究员告诉封面希望新闻记者,该系列研究不仅拓展了自由基化学的边界,也确立了LMCT催化在惰性键转化中的独特地位,为可持续分子合成开辟了新的前沿。

在“生命科学专场 - 肠道微生物:人类健康与疾病的生命枢纽”环节中,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助理院长、消化疾病研究所所长、消化疾病研究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香港科学院院士,2025未来科学大奖周程序委员会委员于君在分享了其团队在肠道微生物与癌症关联研究上的重大发现。她指出,肠道微生物组及其在癌症发生中的作用是一个快速发展的研究领域。多界别的肠道微生物群变化已在结直肠癌(CRC)中得到证实,且某些富集于CRC的微生物被认为具有致癌性。这些促癌菌通过直接结合宿主细胞表面受体或产生激活致癌通路的代谢产物,从而促进CRC的发展。

“团队证实结直肠癌(CRC)中特定微生物具有致癌性,如具核梭杆菌等可通过结合受体或释放代谢产物激活致癌通路,推动CRC进展;同时发现CRC中减少的细菌可产生抗肿瘤酶或代谢物,抑制肿瘤发生。”于君解释道,在临床转化上,其团队率先提出粪便微生物或代谢物可作为CRC及腺瘤的无创筛查标志物,提升早期诊断率。免疫治疗领域,团队鉴定出能激活细胞毒性T细胞的细菌及其代谢物,显著增强抗PD-1疗效。胃癌研究中,团队揭示了胃黏膜菌群动态变化,明确咽峡炎链球菌等与胃萎缩、肠化生的关联,并通过动物实验证实其促癌作用。这些发现为肠道微生物在癌症中的功能、机制及临床应用提供了新的见解。

理论基石:从数学宇宙到物理前沿,探寻万物本源

在数学专场中,浙江大学数学高等研究院教授、2014斯隆研究奖获得者、2019维布伦几何奖获得者、2021科学突破奖数学新视野奖获得者孙崧指出,爱因斯坦度量是黎曼几何中与广义相对论中的爱因斯坦时空相对应的概念。作为最重要的几何结构之一,对爱因斯坦度量的研究与数学多个分支密切相关,包括复代数几何、低维拓扑、偏微分方程和数学物理。孙菘教授介绍了该领域的一些历史里程碑与最新进展。

物理专场则以“微观与宏观世界”为主题,将科学的视野拓展至宇宙的极早期与最基本的粒子层面。20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David Gross以《基础物理学的前沿》为题进行主旨演讲。他指出,在物理学的前沿领域,人们探寻着可能统一自然界所有力的基本原理,并努力理解宇宙的起源与演化历程。


20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David Gross(主办方供图)

与此同时,中国科学家在粒子物理实验领域取得的卓越成就,为这些基础理论的探索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2019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获奖者王贻芳教授指出,中微子研究在粤港澳大湾区起源于2003年的大亚湾中微子实验,这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在粒子物理领域的首次合作。得益于各自不可或缺的贡献,大亚湾实验发现了一种新的中微子振荡模式,并首次测得其振荡幅度,为粒子物理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其继任者——江门中微子实验(JUNO)于2015年开建,历经十年艰苦努力,已于今年8月开始运行取数。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2019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获奖者王贻芳教授(主办方供图)

“JUNO瞄准中微子质量顺序这一重大科学问题,并可精确测量中微子振荡参数,研究超新星、太阳和地球中微子,寻找超出标准模型的新物理,成为未来中微子实验的标杆。JUNO在研制过程中实现了多项技术突破,也推动了国际合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成为全球领先的科技创新中心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王贻芳说。

智能未来:AI生成与具身模型,勾勒下一代人工智能图景

在“计算机科学专场 - 探索人工智能的原理”环节,清华大学博世AI教授、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朱军,分享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最新进展。他指出,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学习高维数据的底层分布方面已取得显著进展,这为构建通用人工智能系统奠定了基础。朱军教授重点介绍了其团队在开发面向虚拟世界内容的大规模生成模型方面的工作,这些模型涵盖了图像、视频和3D内容等多种形态的生成实例。

此外,他还介绍了团队在具身视频基础模型方面的最新研究,该模型能够充分挖掘“数据金字塔”,并利用互联网规模的视频数据,实现对双手操作任务的强大泛化能力,展现出构建具身基础模型的巨大潜力。

本届科学峰会的成功举办,不仅是一次科学思想的集中迸发,也为全球科学奖项的生态建设与科学传播提供了宝贵范例。在奖项生态建设方面,通过跨机构联合颁奖、举办高水平学术论坛等形式深化合作,有效扩大了国际影响力与学术辐射范围。在科学传播层面,则强调强化与公众的互动,通过数学竞赛、青年对话等创新形式,激发社会大众,尤其是年轻一代,对基础科学的兴趣与内在认同。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全站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