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云阳县蔈草镇积极探索“非遗+就业+数字技术”融合发展路径,依托基层智治平台,打造“非遗+”综合应用场景,借助AI技术精准抓取相关产业就业需求,推动非遗保护传承与群众增收就业双向促进,走出了一条接地气、可持续的产业发展新路子。
AI助力,精准掌握就业“风向标”。过去,非遗代表性项目的传承和发展多依赖传统经验,对市场和就业需求的把握不够精准,导致部分手艺人“有技难用”“有货难销”。为破解这一难题,蔈草镇引入AI数据分析技术,依托“非遗+就业服务”应用子场景,对贯通应用及网格事件中的数据进行智能抓取与分析,重点聚焦“非遗技艺”“手工制作”“就业需求”等关键词,动态掌握周边地区及线上市场对相关岗位的需求变化。例如,从AI抓取的数据显示,近期藤艺编织工、紫砂壶技工等岗位需求上升,镇工作人员便据此组织针对性培训,引导有意愿的群众特别是脱贫户、留守妇女等群体参与学习,实现“学有所向、训有所用”。2025年以来,已累计发布就业趋势信息30余期,精准推送岗位信息160余条。
以需定培,培训更“对路”。根据AI抓取的就业需求,蔈草镇调整非遗传承培训内容,从“教什么学什么”转向“市场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镇里联合县人社局、职业培训学校,开设“非遗+就业”定向培训班,围绕制茶工艺、藤编实用品制作、民俗展演等实用技能开展教学,确保学员结业即可上岗。“以前只会按老方法编背篓,现在学了新样式,还能做文创小包,镇上强村公司直接收,一个月能挣一两千元。”参加编织培训的村民金大姐说。2025年,全镇已开展非遗就业培训4期,培训人员380人次,其中超过70%实现就近就业或灵活就业,真正让“老手艺”变成“新饭碗”。
文化传承与民生改善“双丰收”。通过AI赋能就业服务,蔈草镇让非遗技艺“火”了起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学习祖辈的手艺,非遗传承队伍逐步年轻化。同时,相关产业的发展带动了茶叶、牛肉干、藤编销售和乡村旅游,全镇2025年相关产业总产值同比增长近40%,直接或间接带动就业300余人。
“非遗不是‘老古董’,只要用对方法,它就是我们增收致富的‘金钥匙’。”蔈草镇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深化AI在就业需求分析、技能培训匹配、岗位精准推送等方面的应用,让非遗传承更有温度,让群众生活更有奔头。
如今,在蔈草镇,传统技艺正与现代生活同频共振,古老文化正与乡村振兴携手同行。一条以文化为根、以科技为翼、以民生为本的发展之路,正在大巴山深处稳步铺展。
通讯员 王会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