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头条 » 正文

何享健的“科学基金”:30亿投入,200万滋养一位青年科学家

IP属地 中国·北京 连线Insight 时间:2025-10-28 20:16:08



文/纪德

编辑/子夜

近年来,全球科技竞争格局不断深化,基础研究作为创新体系的源头活水,其战略地位日益凸显。

十八大以来,国务院在多个重要报告和会议中反复强调“促进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推动实验室里的成果,真正走向产业、走向应用。

作为我国基础研究资助体系的主渠道,成立于上世纪80年代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其预算规模从2013年的170.11亿元稳步增长至2025年的394.58亿元。

在基础研究的投入版图中,除中央与地方财政投入外,企业与社会资本正成为日益重要的支撑力量。

最近,美的集团创始人何享健就做了一笔很有意义的“投资”。

2025年9月底,“何享健青年科学家”首期项目名单公布,来自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农业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科研院所的20位青年科学家入选,每位科学家将获得200万元可自由支配的科研资助。



这些入选课题覆盖多个前沿领域,从“手术机器人具身智能”到“低功耗、大算力光子芯片”,再到“第三代半导体芯片与电子应用”,无一不紧扣“国家急需、世界前沿”的科研方向。

设立这个科学基金,其实也是何享健公益事业的一次升级——从过去关注民生保障,转向支持科技源头创新。

何享健曾在谈到基金设立初衷时表示:“希望给科技工作者多一点鼓励,给科学多一些支持。”

这一构想早在2022年便已萌生,经过两年多的筹备,最终在2023年5月,他个人出资30亿元设立基金,2024年11月项目启动,如今第一批名单顺利落地。

这还不是终点。该基金会已经规划在2025年11月启动第二期提名,持续发掘有潜力的青年科研人才,为科技进步与产业突破注入持久动力。

这种“长期主义”的支持模式,弥补了当前基础研究中社会投入不足的现状,也为国家的科技战略提供了有力的补充。

1、何享健出手,为20位青年科学家“续航”

如今,科研不仅要“上得了天”,更要“落得了地”——怎么把实验室里的突破,变成实实在在能用的技术,成了基础研究的一大关键。

“何享健青年科学家”项目的设立,恰好为科学家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提供了宝贵契机。

例如,香港中文大学副教授窦琪所研发的“手术机器人具身智能”系统,目标是让机器人具备临床手术辅助能力,提升医疗精准度与效率。

而另一位研究半导体芯片的科学家张宇昊,他研究的下一代芯片,也许能让电动汽车跑得更远,车身也更轻。

具体来看,张宇昊聚焦的第三代半导体芯片已悄然走进日常生活。

其中,氮化镓芯片广泛应用于消费电子领域,如今市面上体积小巧、充电迅捷的快充充电器便大多基于这一材料;而碳化硅则主要赋能汽车工业,当前国内多家电动汽车厂商所宣传的“全碳化硅方案”,正是指该芯片的规模化应用。



在产业化推进方面,张宇昊已与二十余家企业展开合作,协助完成芯片的可靠性验证与电路应用开发,合作范围覆盖国内乃至亚洲地区的多家主流车企。

他计划将此次获得的200万元经费投入芯片设计的初步阶段,并依托内地大型芯片制造企业完成流片与规模化生产,以弥合从实验室设计到市场应用之间的关键断层。

其实,这次入选的20位青年科学家,大多都像他们一样,做的既是前沿探索,也瞄准了实际应用。

正如来自北京大学,研究低功耗、大算力光子芯片的科学家常林所言,这个基金的“应用导向性特别强”。

常林过去申请的项目,大多侧重于学术价值与论文产出,而“何享健青年科学家”项目从立项之初就明确要求,技术必须服务于解决医学、能源等关键领域的现实难题。

“它在社会层面与政府项目形成了很好的互补。”常林提道。

同时,不少获奖的科学家都认为,“何享健科学基金”十分尊重科研的自主性。

能够快速走向产业化的研究,往往伴随着技术的迅速迭代,也更容易面临经费短缺的挑战。

对窦琪来说,这笔钱来得正是时候。她的团队刚取得一项突破,正需要资金支持往下推进。她说,这类研究全球只有极少数团队在开展,处处是未知,而这份资助允许他们根据研究进展,动态调整方向,“自主性非常强”。



常林所从事的光子芯片领域,正处在技术爆发的前夜。技术迭代快,实验室设备经常要升级,尤其是高速设备,花费很大。

一般项目对买设备卡得比较严,但这个基金允许他们把经费用在设备上,支持他们不掉队。

“对于青年科学家而言,起步的这几年可能是最艰难的阶段。无论是资金还是人力,若想做出好的成果,就需要付出比其他人更多的投入。”常林感慨道。

“何享健青年科学家”奖项聚焦于男性40周岁、女性43周岁以下的科研人员,正是在年轻科学家最需要支持的节点,常林觉得,这就像是“雪中送炭”,“提供了一笔限制少、自由度高的经费,让我们能开展自主探索,极大地缓解了这方面的压力。”

基础科学的发展道阻且长。当前被“卡脖子”的领域,远不止是人们常提及的芯片或光刻机。

青年科学家作为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在攀登科研高峰的同时,也常面临诸多现实困境。

国家层面虽然一直在加大投入,但社会力量作为一股更灵活、更及时的补充,仍然不可或缺。

2、个人出资30亿,何享健为何“偏爱”科学家?

年过八旬的何享健,近年来对公益事业的投入令人瞩目。

早在2012年,他就开始系统思考怎么做慈善。

第二年,他就捐出4个亿,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慈善基金会。到了2017年,基金会改名为“和的慈善基金会”,何享健又一次性捐出1亿股美的股票和20亿现金——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

这一切其实有迹可循。

何享健是顺德北滘人,从小在村里长大。1968年,他还是个街道干部,为了帮大家找活儿干,带着23个居民一起创业。从做玻璃瓶、汽车配件,再到电风扇配件,什么能养活大家就做什么。直到1980年,他们终于造出第一台电风扇,“美的”这个名字才真正走进千家万户。

企业做大了,何享健却始终没忘记家乡。

2020年疫情时,很多中小微企业快撑不下去了。和的慈善基金会马上拿出2个亿,支持顺德当地的小餐馆、旅馆、商铺,帮他们付房租、发工资。

据佛山市官方数据,该计划共惠及4462家个体工商户及小微企业,受益人数达2万人,受助主体存续率超过93%。



何享健做慈善,一向不爱声张。除了此次疫情期间的纾困行动曾进入公众视野,他更多的善行与具体举措,往往鲜少为外界所知。只知道这些年来,他在教育、养老、乡村振兴这些领域,已经帮助超过100万人。

可以说,基金会就像何享健精神的延伸。做生意追求利润,但做公益,承载的是个人意志。

和的慈善基金会的实践,体现了何享健做慈善最本真的底色——回馈乡梓,解决社会急难。

而最近几年,何享健的公益版图上,又多了一块全新的领域——科学。

2023年,“何享健科学基金”正式成立。那年他81岁,仍然保持一贯的低调,并未公开露面,但他录了一段视频,说了这么一段话:“成立科学基金,就是为了帮助更多科学工作者沉下来搞科研,号召年轻人努力参与国家科技进步、变革创新。”

成立科学基金的初心,源于何享健对科技发展的关注。

美的从一家乡镇小厂到科技集团的蜕变历程,从“制造”到“质造”再到“智造”的产业升级之路,让何享健明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没有基础研究的突破,产业升级就是空中楼阁。

而未来十年、甚至一百年,国家要想强盛,企业要想发展,终究得靠科技。

他说,支持科研,是他“做人的本分”——“尽这份社会责任,做点事情,贡献微薄的力量,是我的本分。”



当前,企业参与慈善已不鲜见。腾讯的“科学探索奖”、阿里巴巴“达摩院青橙奖”等民间奖项持续运营多年,但像何享健这样,个人掏出30亿设立科学基金的,极为少见。

企业办公益,通常兼顾品牌升级与行业协同。

何享健选择个人出资30亿元成立科学基金,更彰显其个人选择——不追求短期可见回报,而是聚焦基础科研这类需要长期投入的领域,致力于解决根本性社会问题。

这种模式形成了一种积极而宝贵的社会力量补充,与国家投入形成有益互补,共同推进科学事业发展。

在今天这个强调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何享健和他的基金,是这股浪潮中,来自实业界的一份坚实、沉静的力量。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