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头条 » 正文

作为东方好莱坞,横店影视还能“红”多久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吴婷 刻度财经 时间:2025-10-28 13:55:23
 短剧、衍生品齐上阵,为何救不了横店影视的“基本盘”?

出品|刻度财经

横店影视三季报回暖,18.95亿元营收,2.06亿元归母净利润,同比暴涨1084.80%。

从浙中小镇的甘蔗地里3个月抢建广州街,到借《英雄》爆火奠定东方好莱坞地位,横店影视的发展史,本是一部精准踩中中国影视产业风口的无中生有传奇。

现在的横店街头正被影视狂欢的热浪包裹,明星领衔的巡游队伍引发沿街欢呼,贾樟柯坐镇评委会的文荣奖即将揭晓,微短剧之夜还将发布年度TOP108演员榜单。跟着明星吃横店片场开放日等互动项目都让游客从看客变参与者,这场持续近两个月的影视节,把整个小镇变成了巨型影视乐园。

图源:横店影视2025年三季度报告

与此同时,资本市场反映着横店影视的回暖趋势,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2.06亿元,同比暴涨1084.8%,营收也同比增长17.28%至18.95亿元。2025年三季报的营收利润双增,是行业回暖的红利,还是转型的开端。

这场从造城到出海的转身,将决定它是延续传奇,还是在影视产业迭代中继续失速?

横店影视的回血,是真复苏还是吃红利?

2025年10月22日晚间,横店影视披露的三季度财报,报告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横店影视实现18.95亿元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7.28%,归母净利润达2.06亿元,同比暴涨1084.80%。

图源:横店影视2025年三季度报告

这意味着公司更多依靠存量影院效率提升实现增长,而非规模扩张抢占份额,增长模式高度依赖行业景气度,一旦市场波动,营收韧性将面临考验。

利润端的爆发式增长更需理性审视。2025年前三季度1084.80%的净利润增幅,很大程度上源于2024年同期的低基数,去年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仅1738.70万元,扣非后更是亏损7300万元。

图源:横店影视2025年三季度报告

值得注意的是,横店影视的单季度盈利质量尚未稳定,2025年第三季度(单季)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83.93万元,而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1394.39万元,单季仍处于扣非亏损状态。

短剧、衍生品齐上阵,为何救不了横店影视的基本盘?

业务结构的调整与探索,是横店影视试图摆脱周期依赖的核心发力点。

电影放映及衍生业务作为基本盘,在2025年展现出一定创新活力。针对暑期档、七夕、教师节等节点,公司推出共赴青春之约动画专题等主题活动,结合美食、社交和情感场景捕捉消费需求,吸引学生与亲子群体。

同时,自营饮品横店味道夏季新品推出线上外卖,IP衍生品业务结合玩具梦工厂集合店与影院渠道优势,扩充合作品牌与商品类型,产品覆盖幼儿至成人全区段。影厅还尝试直播WTT横滨冠军赛、落地XR沉浸式体验项目,挖掘非观影时段价值。

但这些创新举措的商业价值仍待时间检验。相较于万达电影已形成体系的影院、餐饮和零售生态,横店影视的衍生业务仍处初级阶段。财报中既未披露横店味道的具体营收规模与毛利率,也未说明衍生品业务对整体利润的贡献比例。

从行业经验看,影院非票房收入占比需达一定比例才能有效对冲票房波动,而横店影视目前仍以放映业务为主导,非票房业务尚未形成量级突破。

另外,在全国影院加速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横店影视其3305块银幕中高格式影厅占比、智慧化运营系统部署进度等关键信息未在财报中体现,若基础设施升级滞后,基本盘优势可能进一步收缩。

除此之外,横店影视的不足更体现在规模扩张的停滞上。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公司下属528家影院、3305块银幕的规模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其中直营影院449家、银幕2867块,加盟影院79家、银幕438块,未出现显著新增。这与行业扩容形成鲜明对比:同期全国新建影院861家(同比增90家)、新增银幕5140块(同比增455块),影院总数已达1.34万家。规模停滞直接导致市占率增长乏力,前三季度直营影院票房市占率仅3.84%,较2024年同期仅微增0.11个百分点,行业排名仍居第七,与万达电影、大地院线等头部玩家差距明显。

图源:横店影视2025年三季度报告

在这样的竞争格局下,横店影视的短剧业务显得格外模糊。虽已设立大横小竖品牌并登陆红果、番茄、爱奇艺等平台,却在行业爆发中显后劲不足,但横店影视仅披露多部短剧播出及与海外公司签约合作,未提及具体分账数据、市场份额或现象级作品,短期内难以承担第二增长曲线重任。

在腾讯、爱奇艺等平台将长剧预算转向短剧的竞争格局下,若不能快速提升内容制作能力与平台议价权,短剧业务恐沦为陪跑者。

甘蔗地造城,还能追什么风口

回看横店影视的发展史,本就是一部踩中风口的产业进化史。

1996年的中国影视市场,还处在缺场景、少配套的初级阶段。为争取《鸦片战争》剧组落地,横店在一片甘蔗地里动员120支工程队,3个月抢建出广州街,这种按需求定制的场景供给模式,恰好填补了当时行业的核心缺口,也让横店第一次尝到踩中风口的红利。

1998年,古装大片风潮渐起,横店又果断8个月建成秦王宫,彼时张艺谋正为《英雄》寻找恢弘的古装场景,两者一拍即合。最终《英雄》以2.5亿元票房刷新国产片纪录,横店也借势打响东方好莱坞名号,从单一的场景供应商,升级为能承载头部IP的创作载体。

2004年国家级影视产业实验区挂牌,当时中国影视产业正从单点创作向工业化生产转型,横店凭借企业所得税三免三减半税收优惠,8小时配齐服装道具群演的全产业链配套,快速吸引影视企业入驻,除此之外,影片超前点映、剧组见面会吸引客流,更让横店成为中国影视工业的核心枢纽,从靠场景赚钱转向靠生态盈利。

但在持续扩张中,横店影视也错失数次拉开差距的关键机会。2015年院线并购潮中,万达、大地通过收购快速扩大规模,而横店坚守直营模式,虽保障了单店盈利,却导致规模增长缓慢。

2020年疫情成为分水岭,头部院线加速布局线上线下融合业务,万达推出线上票务和会员运营一体化的APP,大地联合短视频平台试水云影院分账。而横店的数字化动作明显滞后,直到2025年才在影院落地XR体验、赛事直播,错失了疫情期间培育用户新消费习惯的窗口。更遗憾的是,在长视频平台发力自制内容的十年里,横店的影视投资始终以参投为主,从未建立自有创作团队,导致在片源议价、档期竞争中处处被动。

如今短剧出海的浪潮,为横店带来了弯道超车的新可能。手中已握有独特产业筹码。作为竖店,横店手中握有三大独特优势,从明清宫苑到欧洲小镇,其28个大型主题拍摄基地能满足海外短剧古装、悬疑、家庭伦理等主流题材需求,单剧拍摄成本比远赴海外取景低,横漂演员加横店国际短剧联盟储备的万名外籍演员,可快速组建中国班底和外国演员的团队,2025年与东南亚公司合作的《曼谷迷案》仅20天就完成拍摄,比行业平均周期缩短一半,更关键的是AI数字化管理系统,能初步实现短剧制作-影院宣发联动。

图源:横店影视2025年三季度报告

海外观众对内容的偏好与国内差异显著,北美市场更青睐强情节悬疑题材,国内主流的赘婿甜宠题材在海外点击率较低,横店若不能快速组建本地化创作团队,很容易陷入内容水土不服,另外,ReelShort等头部平台已形成自制和代工模式,若横店仅提供拍摄场地,只会沦为海外短剧的片场,而非产业链主导者。

更重要的是,短剧行业头部项目从策划到上线仅需2-3个月,而横店沿用长视频的立项流程,剧本审核、团队组建就耗时1个月,2025年推出的10部短剧平均制作周期达45天,很难跟上行业快速迭代的节奏。

长期来看,横店影视的增长逻辑仍面临三重深层拷问。如何打破院线依赖症?尽管短剧与衍生品业务推进,加快将影视基地场景优势转化为消费优势,比如深化影视节和沉浸式体验的文旅融合模式。

如何将产业优势转化为盈利优势?横店虽构建从拍摄到放映的全链条生态,但各环节协同不足,如短剧制作与影院宣发尚未形成联动,若能打通从内容创作、院线推广到衍生品销售的闭环,将释放更大增长潜力。

从甘蔗地造城到短剧出海,横店影视的每一次转身都紧扣产业脉搏。2025年三季报的亮眼数据,既是行业回暖的红利兑现,也是过往产业积累的必然结果。但在影视产业加速迭代的今天,风口窗口期正在缩短。能否抓住短剧出海的历史机遇,弥补数字化与内容创作的短板,将决定这家影视巨头是延续无中生有的传奇,还是在行业变革中逐渐失速。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