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头条 » 正文

播撒科学的种子 7位科学“大咖”为成都青少年点燃科技梦丨成都发展

IP属地 中国·北京 封面新闻 时间:2025-10-28 00:09:53

封面新闻记者 赖芳杰 实习生 甘小凡

烟火三千年,创新每一天。在过去,创新是李冰的堰,是诸葛亮的井,是宋人的交子;在今天,创新是实验室里通明不灭的灯,是产业园里跃动不息的光,是两千多万双探索不止的脚。


“科学大讲堂”全民科普互动宣传活动在成都启幕 图据主办方

10月25日,2025成都国际数字文创季系列活动之“科学大讲堂·未来的种子”全民科普互动宣传活动在成都启幕。来自航空航天、医疗健康、考古文博、农业科研、通信产业等领域的7位科学“大咖”齐聚成都科幻馆。

从饱满的稻穗到无垠的星空,从千年的文明到生命的奥秘,再到万物互联的智慧脉络、绿色转型的发展动能,7位探索者用7场公益科普演讲,搭建起一座贯通古今、连接万物的科学阶梯,点燃年轻科技梦想的星火。

成都之聚

7场沉浸式演讲,播撒科学的种子

25日,状若星云的成都科幻馆雨果厅,迎来了闪耀的科学群星。师从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杂交水稻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赵炳然,中国首批航天员兼航天员教练、航空航天专家吴杰,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遗址工作站副站长、三星堆遗址四号祭祀坑发掘负责人许丹阳,2023年成都世界科幻大会联合主席本·亚诺,开源鸿蒙首席架构师李毅,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放射科副主任、国家教学成果特等奖获得者胡娜,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高级工程师郑雪分别登台,带来7场沉浸式科学演讲。

作为首位登台的嘉宾,赵炳然围绕“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一次重大选择,回顾了袁隆平为找到“一粒好种子”,而奉献一生的科研历程与精神传承。 从1961年到1974年,袁隆平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钻研,最终让我国的杂交水稻研究取得重大突破:杂交稻亩产一般都超过500公斤,其中南优二号更是达到了675.8公斤。随后,我国的杂交水稻不断突破亩产纪录,从700公斤到1000公斤,中国不仅养活了中国人,还帮助了世界人民解决吃饭问题。“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袁隆平的这句话,正激励着新一代科研人员向下扎根、向上生长,让“禾下乘凉梦”在一代代人的接力中成为现实。

在成都的沃土之下,另一颗沉睡三千年的文明种子正等待破土,它将向人们揭示这座城市想象力的古老源头。青铜太阳形器、神树……三星堆文物兼具古老与科幻气质,展现了古蜀人惊人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许丹阳介绍,先民已掌握“芯骨-条形芯撑”等铸造技术,并融合多元文化,形成“先借鉴、再创新、再超越”的文明路径。如今,这种精神仍在延续:考古团队搭建恒温恒湿的“考古方舱”,引入AI与3D打印复原文物,打造VR数字考古大棚让公众沉浸体验。许丹阳强调,中华文明是“奔流不息的长河”,并寄语当代人勇于创造,成为被三千年后铭记的“创造者”。



成都中学生现场提问,与嘉宾探讨医学与AI的共生 图据主办方

在成都,我国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取得重大突破。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郑雪博士介绍,该装置成功实现1.2亿度原子核温度与1.6亿度电子温度的“双亿度突破”,标志着中国聚变快速挺进燃烧实验。十年磨一剑,铸就环流重器。今年,在110天内迭代600多次方案,终将温度推至相当于“五个太阳”的亿度高温,赢得国际同行赞誉。这标志着我国正以坚实步伐,迈向能源革命的崭新篇章。未来,这颗“成都种出的太阳”,或将照亮人类文明的下一站。

成都之答

思考追问不止,创新探索不止

“风吹过稻田,我就想起了你。”当《禾下乘凉梦》温暖的旋律响起,来自成都天立教育旗舰校的孩子们相继登台,手捧“稻穗”,用清澈的歌声将袁隆平的禾下乘凉梦娓娓道来。孩子们的眼神明亮坚定,用稚嫩却真诚的表演,将一颗颗梦想的种子播撒在每个人的心田。

“我愿变成一颗恒星,守护海底的蜂鸣。”当《星辰大海》深情的旋律响起,来自成都华爱学校的孩子们缓缓登台,用清澈而坚定的童声,致敬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致敬中国航天人的付出。

当吴杰缓缓举起手臂向观众敬礼,观众席里,来自棠湖中学“海航班”的孩子们也自发肃然起立,集体回以庄严的敬礼。这一幕,让棠湖中学“海航班”总教官、退役军人廖良开十分动容:“今天这一刻,可以说是中国航天精神最动人的一次代际传递。台上,是已经多年托举中国航天的先锋榜样;台下,是即将接棒空天未来的青春力量。一颗颗航天的种子在此刻破土,一个个飞天的梦想在此时启航。”

成都二中副校长王卡在全程聆听后深有感触:“今天这堂课,不仅是学生们在学习,我们作为教育人,也深受启发。如何将老一辈科学家的精神血脉,真正注入年轻一代的心里,这既是一个深刻的教育叩问,更是我们沉甸甸的时代责任。未来我们将把这份感动化为行动,持续全力提升校园科创教育,让‘未来的种子’能够更好地成长为民族栋梁。”

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张颉也表示,“作为一名能源领域的科研工作者,我深切感受到成都正在形成的科技创新‘场效应’。从‘人造太阳’的能源革命到智慧电网的数字孪生,这座城市不仅为硬核科技提供落地场景,更构建了‘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我们企业在参与成都多项能源科技示范项目的过程中,见证了科学精神正从实验室走向产业链,从论文纸变成生产力。这份‘科创新气候’,正是成都最珍贵的城市竞争力。”


科技成果展现场丰富有趣的互动实验,吸引众多青少年 图据主办方

在时代奔涌的浪潮中,成都,这座千年古城正以奋进者的姿态,跃升为一座活力迸发的创新之城。

2025成都国际数字文创季之“科学大讲堂·未来的种子”活动,正是这座城市创新气质与科学精神的一次集中绽放。七位科学“大咖”,他们从稻穗之下走向星空之上,从千年文明迈向未来能源,在成都科幻馆的星云穹顶之下,搭建起一座贯通古今、连接万物的科学阶梯,也为这片土地种下了面向未来的种子。

这不仅是一场知识的盛宴,更是一次精神的传递。在这里,看见成都如何以沃土滋养种子,以开放汇聚英才,以实干诠释“科技强国”的使命担当;在这里,也听见成都面对时代叩问的铿锵作答:思考追问不止,创新探索不止,让今日科学的点点微光,成为照亮通往未知长路的星火。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