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头条 » 正文

赛博明星直播带货,AI你别太离谱

IP属地 中国·北京 21世纪经济报道 时间:2025-10-24 16:16:16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孟荇 见习记者 章驰 实习生 邓凯

奥运冠军卖土鸡蛋?我说AI你别太离谱!现在的直播间一不留神就会掉进AI陷阱。双十一期间,还是长点心吧!

脸也对声音也对,画面流畅、神态自然,你分辨出这是真人还是由AI生成的数字人?可能年轻人知道这一眼假,但是不常在网上冲浪的人真得很容易上当。

曾经的“AI靳东”通过短视频平台向中老年女性骗取感情后诱导投资,现在的张文宏医生带货蛋白棒,央视主持人李梓萌推荐 “深海鱼油”。近几年AI一次又一次“冒充”名人作恶。

为何现在AI仿冒如此泛滥?其实把“AI克隆”的流程拆解开看,并不复杂,技术门槛这两年经历了“断崖式”降低。只需要在网上找到名人的几张清晰照片,或者一小段视频影像,把这些素材喂给AI模型,就能生成一个真假难辨的数字人。声音也是一样,收集名人过往的音频资料,再利用语音合成技术,就能模仿出他独特的音色、语调和说话习惯。

央视记者做过一个实验,AI数字人不仅能普通话英语自由切换,还能实时修改直播场景和道具,矿泉水秒变红酒;T恤秒变西装。整个流程需要的成本可能只有几千元,但通过名人效应带来的利益,可能高达百万千万级别。

最近,知名的教育专家李教授的AI形象被商家擅自用于带货卖图书。北京互联网法院最终判决,构成对肖像权和声音权的侵犯。今年6月北京查处某商家冒用央视知名主持人形象直播卖货,成为了首例滥用AI技术发布虚假广告案。

“AI换脸”技术本身不仅在升级迭代,甚至成为了一种新的商业模式。罗永浩、刘强东都用自己的数字人进行过直播带货。但AI时代虚假营销监管如何应对?责任又该由谁承担?

今年9月1日,《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正式施行,明确所有AI生成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内容都要“亮明身份”,需要添加AI标识。随后,多家短视频平台纷纷响应,严打对AI生成技术的滥用行为。另外,中央网信办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清朗·整治AI技术滥用”专项行动,将强化AI技术源头治理,清理整治违规AI应用程序,推动网站平台提升检测鉴伪能力等。

当AI可以“以假乱真”,普通人该如何应对?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全站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