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头条 » 正文

他40岁就摘获诺奖,说做研究就要“固执”点丨海上有客来

IP属地 中国·北京 文汇报 时间:2025-10-21 08:14:13



哈特穆特·米歇尔(Hartmut Michel)是一位颇具故事性的科学家,他成功结晶并解析了光合作用反应中心的三维结构,这在当时被视为“不可能的任务”。然而,米歇尔成功了,在1988年与另两位科学家分享了诺贝尔化学奖。这一年,他40岁。

米歇尔的经历堪称是“好奇心驱动”的研究典范,其研究的应用价值涵盖药物设计、新能源技术等,在多年后才得以显现。早早斩获诺奖的他后来在忙什么?面对当下不少年轻人追逐“立竿见影”科研回报的心态,他又想说什么?

近日,在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主办的上海医学论坛上,记者专访了哈特穆特·米歇尔。

在科研路上收获“孤独的结晶”

“我始终对自然世界是如何运转的保有兴趣。十岁前,我是一个野在田地里玩耍的男孩。约十岁起,我开始读很多书,一周四本,这培养了我对科学的兴趣。”面对记者,米歇尔笑言自己的科学萌芽期与少年时代的“草根”经历有点关联。

1948年,米歇尔出生在德国符腾堡州路德维希堡一个务农家庭。对科学道路的选择,米歇尔也很务实,“我起初不太确定是选地质学还是生物化学,但我判断生物化学更有前途——当年我所在的区域,地质学一年只有两个空缺职位,入职概率太低,我决定还是去学生物化学吧。”

1974年,米歇尔进入实验室做研究。他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能否将细菌视紫红质一样的膜蛋白变成晶体?在当时,这被视为“不可能”。米歇尔没放弃,他真的获得了世界上第一个三维细菌视紫红质膜晶体。随后,他和罗伯特·胡伯、约翰·戴森霍费尔共同完成紫色光合细菌光合作用反应中心的三维结构解析。简单地说,这让人们“看见”了光合作用的核心机器,为人类理解生命的能量转换机制打开了一扇门。

有人说,这是米歇尔科研道路上“孤独的结晶”——宁冒失败风险,也要一搏。比照当前科研人员尤其是青年科研人员面临的“论文发表焦虑”“期刊分数焦虑”,米歇尔答得也直接:“年轻科学家的职位竞争非常激烈,德国、中国都一样,所以就更要仔细考虑你的研究内容。我想,科研人员需要有点‘固执’,保持独立性,有所坚持。这样的话,此后的职业道路上可能会有更恒久的成果。”

始终着迷于投入“研究新知”

米歇尔的方法为整个膜蛋白研究领域铺平了道路。如今,学界对G蛋白偶联受体、离子通道等关键膜蛋白结构的理解,都建立在他开创的方法之上。

“我们当初的研究,打破了一个障碍。”摘获诺奖后,米歇尔把研究重点从光合作用拓展到细胞呼吸与膜蛋白功能机制,也就是生命体如何消耗氧气、制造能量。这也让他的研究与当下许多抗癌新药、抗衰老方案紧密相关。如今,约60%的药物作用靶点是膜蛋白。这些受体调控着哮喘、肥胖、抑郁、帕金森病、精神分裂等多种疾病。

此次现身上海医学论坛,米歇尔剖析“生物医疗中的挑战”这一时也谈到,为解决这些挑战,关键在于系统解析人类基因组中所有蛋白质编码基因、确定各类细胞中的蛋白质组成及其功能,以推断出疾病之间的关系,并开发出特定的治疗方法。

采访时,谈及40岁就斩获诺奖、是否有信心冲击人生第二个诺奖这一话题时,他并不讳言:科学界的“明星效应”有好处也有坏处,斩获第二个诺奖会有难度。“成为诺奖得主后,会突然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大家都开始关心你的研究。这是好事。但同时,你也需要跟政府官员、社会大众打交道,跟产业界对话,这肯定会牵扯一些精力,减少思考科研问题的时间。”不管怎样,如今的米歇尔仍在马克斯·普朗克生物物理研究所工作,他依然热爱实验室,依然在投入研究。他说,自己始终着迷于投入“研究新知”。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