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每年在上海举行的浦江创新论坛,是中国科技界的盛会。2008年首届浦江创新论坛开幕式上,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发表主旨演讲,给众多与会嘉宾留下了深刻印象。“争夺国际话语权,对中国知识分子来说是重大挑战,这是一个需要有创新精神的工作。”“我们要在国际上说清楚中国文化传统和今日中国的治国态度,需要创新精神。”斯人已逝,言犹在耳,激励着广大知识分子勇于、善于向世界表达中国文化和立场。
2008年5月18日,以“创新型国家之路”为主题的首届浦江创新论坛开幕,时任科技部部长万钢、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等科技专家出席论坛并发表演讲。这是我国首个以“创新”为主题的高端论坛,由科技部原部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冠华等领导发起,旨在凝聚共识,更好落实2006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提出的“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
收到徐冠华的邀请后,杨振宁欣然应允,偕夫人翁帆来到上海,成为首届浦江创新论坛的演讲嘉宾。他的演讲题目是《什么是创新》。
演讲伊始,他举了两个基础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案例——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沃森和克里克发现DNA双螺旋结构。“技术和产业发展之前先有基础研究,取得科学发现后,再从发展研究到生产研究,这一系列环节连锁组成的发展之路需要大量创新。”杨振宁告诉听众,“基础研究、发展研究、生产研究的创新性质是不一样的,每一种创新对人类发展都有重大贡献。”
杨振宁在2008年浦江创新论坛上演讲。
“今天国内讨论创新,往往倾向于只谈科技领域中的发现和发明,但是科技领域以外的创新也是非常重要的。”在演讲中段,杨振宁开始跳出科技领域,聚焦模式创新、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
他举了生产流水线的例子。在他看来,福特汽车公司创始人亨利·福特提出的流水线概念是一个重大创新,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变革了产业格局和社会消费模式,对整个世界的发展有决定性影响。
他又以邓小平理论为例,讲到了制度创新的重大意义。“‘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句话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这是近30年中国的GDP曲线图,从1980年到2007年增长了50倍以上。”
切换幻灯片,GDP曲线图变成了西周青铜器。“这个青铜器保存在保利艺术博物馆里,距今3000年左右,上面刻了近100字铭文。”杨振宁向听众介绍,“这些铭文里有6个‘德’字,说明‘德’这个概念在中国政治哲学里至少有3000年历史。古人讲,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杨振宁随即指出,在西方传统文化里,“德”是很弱化的,这是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不一样的地方。
“另一个不一样的地方,是新中国政府签订的边界条约都是基于和谐、平等、尊重双方意见的总原则。这个特点没有显示给国外媒体看,我觉得是一个遗憾。因为中国文化传统和今日中国的治国态度都没有被西方认识,才有了‘中国威胁论’。”
这位诺奖得主直言:“对此,不只是西方媒体、西方知识分子要负责任,我觉得中国知识分子也应该负起责任,争夺国际话语权,消除这种误解。让西方人认识到,中国文化、中国政治哲学和外交哲学对‘德’与‘和谐’的推崇。”
他坦言,争夺国际话语权是一项很困难的工作,需要有创新精神。“这个工作光靠政府正式发言是不够的,要在国际上说清楚中国文化传统和今日中国的治国态度,需要创新精神,这对中国知识分子来说是重大挑战。”
回首17年前的这场演讲,杨老的观点和呼吁对我们仍有启发。如何通过创新更好开展文化传播、民间外交等工作,让世界进一步了解中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要持续探索的重要课题。
原标题:《杨振宁17年前来上海演讲,呼吁中国知识分子“争夺国际话语权”》
栏目主编:黄海华
本文作者:解放日报 俞陶然